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洋务运动中西是什么意思?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
“师夷”的意思就是指向西方学习它们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长处,从战舰、火器以及养兵练兵三方面进行学习。“制夷”的意思是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就是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达到抵抗西方侵略的目的。

拓展资料

本期“大问题”研讨会,我们来讨论一个中国哲学的议题。在中国哲学中,如果要选一个最大的问题来作为第一期中国哲学的选题,我们大概可以说,近代以来,“中西问题”是最大的中国哲学问题。

这当然也是由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处境造成的。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我们觉得,我天朝地大物博、人才济济,无论是物质文明方面,还是精神文明方面,都是天下第一,无须学习其他文明。

但是,1840年我们遭遇到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洋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我们的国门,中国的知识分子幡然醒悟,我们国家并非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大,其实,我们已经积贫积弱很多年了。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了,我们需要睁眼看世界,我们需要学习西方。

其实,就像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往往是在遭遇他者的过程中而开启的,一个文明的自我认识也是如此,西方这个他者让我们开始自问中华文明是什么以及应当是什么。

可是,问题在于,我们毕竟背负着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份传统让当时的知识分子又爱又恨,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卑之间纠结着的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一个难题:我们如何处理保守与变革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我们应当如何取舍呢?

对于这个大问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讨论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从中学历史课本里面也学习过,有的说,我们只是在器物上落后于西洋,西方之所以能打败我们只是因为船坚炮利,因此只需要学习西方那些制造洋枪洋炮的技术就行了,因此就有了洋务运动;有的说,洋枪洋炮只是表面文章,我们还需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就有了维新变法运动;有的还说,学习制度还不够,我们还要全方位地学习西方的文化,因此就有了新文化运动。这个问题直到今天,都是我们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并且一直在讨论之中的大问题。

本期“大问题”研讨会更多是抛砖引玉,大致勾勒一下中国哲学家们对于中西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通过“中西”以及“体用”这两个维度来勾勒此讨论,这两个维度交叉起来,就形成了四种方案:中体西用,中体中用,西体西用,西体中用。

何谓“体用”?简而言之,“体”主要是指本体、本质的意思,同时也有根本的、主要的之意;“用”主要是指基于本体而表现出来的功能、功用,同时也有辅助的、次要的之意。

在这四种方案的语境中,中西问题其实就是在回答:中西文化能不能互相融合?如果能融合,它们之间互相结合的基础是什么?究竟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体来吸收西方文化,还是相反,以西方文化为本体然后再来做中国化的调整?如果不能融合,我们是坚守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全盘西化?

当然,这每一个派别内部都有不同的中国哲学家提出不同的具体方案,他们彼此之间也还有争论,本期“大问题”研讨会仅选取了四位比较典型、比较有名气的代表人物来提供他们的方案,中体西用的代表是张之洞,中体中用的代表是辜鸿铭,西体西用的代表是胡适,西体中用的代表是李泽厚。

1

张之洞:中体西用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之上吸收借鉴西学。

辜鸿铭:中体中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无须刻意引入西方文化。

2

3

胡适:西体西用

我们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应全盘西化。

李泽厚:西体中用

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是大体,也需要结合中国实际。

4

张之洞

中体西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之上吸收借鉴西学。

面对西学的冲击,我反对两种极端,一是极端保守派,他们盲目排斥西学,二是维新派,他们对西学的引进又过于激进。

我主张会通中西,权衡新旧。应以旧学为体,以新学为用,两者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此主张被人们称作“中体西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核为体,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的一些技术和文化,以此实现富国强兵的作用。

在我的前辈林则徐、魏源等人看来,我们打仗输给了西洋人,只是因为他们的船坚炮利,只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比我们更好,但是论其文明的根本,他们还只是“夷”,远不及我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所以,我们需要向西洋人学习的只是他们的技术。

不过比起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魏源等人,我扩展了“西用”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在船坚炮利等军事技术上,而是扩展到了所谓的“西政”与“西艺”,西艺指的也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政也就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包括学校制度、赋税制度、法律制度、工商制度等等,但是,这个西政不包括根本的政体。在这一点上我和康梁等维新派的看法很不一样,根本的政体是属于“中体”的范畴,是不可以改变的,也就是大清的君主制度。

“中体”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常名教,这些伦常名教都源自于《四书》《五经》,这些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体,是应当坚守的,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吸收西学作为西用。

辜鸿铭

中体中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无须刻意引入西方文化。

我曾是张之洞的秘书,香帅虽对我有知遇之恩,但我认为他的儒学思想不纯,其中有很多荀子式的重实利的倾向,而非正统的孔孟之道。这也是很多国人面对西洋文化时所抱有的立场。

如今国人对西洋文化趋之若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西洋在物质方面的强大,有坚船利炮,有先进的科技,但是,问题在于:你们所要追求的那种物质性的生活,真的是好的生活吗?我长年生活在西洋,深感西洋科技的发展而造成的物质文明的泛滥,从而导致了人们原本对精神上良善的追求逐渐萎缩。

一种良好的生活是一种精神性的生活,而不是物质性的生活。西方文明就是一种物质性的文明,甚至现代的西方文明是一种比物质文明更堕落的文明,是一种机械式的文明。

西洋人过的是一种逐利的生活,为了逐利,他们生产了各种机器设备用来生产物质资料,成天就为了赚钱而奔忙,缺乏精神上的追求。机械文明带来了人的异化,造成了精神目标的丧失,并且,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只知道讲求利益关系。西方社会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靠威逼利诱来实现的,如果让西方社会的警察全部放假,那么第二天整个社会就会乱作一团。

一味追求物质性的生活,反而会造成人生的不幸福,如果国人追求西洋人走的那一套,去大力发展什么西用,那只会适得其反。

当然,我须声明,我并不是一个攘夷论者,我并不认为西方文明的所有东西都一文不值,西方文明中真正的精华是浪漫主义思想、是古希腊的文明,而这些西方文明的精华都在现代西方丢失了。如果说西方的古罗马时代的西方文明还是一种物质文明的话,那么现代西方的文明就堕落为机械文明了。

西方文明中的精华和现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那些现代西方丢失了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正好还保留在中国文明这里,我们中国人过的生活本来就是一种精神性和道德性的生活。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是一种更为优越的文明,我们的儒家的传统经典已经为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有自己的精神奔头,那就是“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师长。我们之所以会孝顺父母、会尊敬师长,并不是出于畏惧或者贪图什么利益,而是出于一种我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西方社会能维持稳定,是靠威逼利诱来实现的,而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是一种道德力量,是良心、是廉耻和责任感。比如,我们欠债会还钱,并非是因为怕官司,而是因为赖账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羞耻。同理,我们遵守三纲五常也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尊敬,是出于一种心灵上的热爱。

另外,我们中国人也想要赚钱,但我们不像西洋人那样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我们中国人赚钱是为了过一种更好的道德生活,正所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去做事儿、去赚钱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奔头。西洋人生活的目的在于折腾,而传统中国人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西洋人贪得无厌,而中国人则是知足常乐。

总而言之,现代西方文明是机械性的文明,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就是一种重道不尚器的文明,这种文明是一种更优越的文明,因此如果我们追求学习引进西方的器物,去追求所谓的西用,反而会丢失儒家的道,那就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了。

胡适

西体西用:我们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应全盘西化。

无论是之前介绍的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还是辜鸿铭的重精神而贬物质的看法,他们都预设了:西方是强于物质的,而我们中国是强于精神的,精神是体,物质是用,精神性的是最重要的,而物质性的呢,如果不是一点儿也不重要的话,那也只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但是,我告诉你们,没有一种文明仅仅是精神性的,也没有哪种文明仅仅是物质性的,任何文明都是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

认清现实吧,我们中国文明不仅在物质上,而且也在精神上也全面落后于西洋文明了!西方文明不仅不是你们所称的物质性的文明(materialisticcivilization),而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文明(idealisticcivilization)。西洋文明也是讲情怀的,而且,比我们更讲情怀。

首先,西洋文明的精神方面的第一特色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求知的精神,是一种要把世界搞明白的精神冲动,古希腊有个哲人在泡澡盆里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难题,高兴极了,光着身子就跑出去大喊,我寻着了,我寻着了!这种爱智求知的快乐,中国人是不曾有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往往怠于求知,甚至经常要制裁人们的求知欲,中国古代的圣人劝人要无知,要绝圣弃智。而西洋的哲人则是要不停地拷问自然,以此追求真理。中国的圣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而西洋的科学家面对无限的真理,却不会怠惰,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在西洋文明中,求知本身就是令人欢喜的。

西洋人的精神是一种不断求取、不断奋进的精神,而东方文明的最大特色是知足。

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自我麻醉了!不要再骗自己说我们文化很强大,只是器物上输给西方而已,我们现在是全面落后于西方了,引一段我1934年发在《独立评论》的一篇题为《信心与反省》中的话:

我们固有文化实在太贫乏了,谈不到太丰富的梦话。近代的科学文化、工业文化,我们可以撇开不谈,因为在那些方面,我们的贫乏未免太丢人了。我们且谈谈老远的过去时代罢。我们的周秦时代当然可以和希腊罗马相提并论,然而如果我们平心研究希腊罗马的文学、雕刻、科学、政治,单是这四项就不能不使我们感觉我们的文化的贫乏了。尤其是造形美术与算学的两方面,我们真不能不低头愧汗。我们试想想,《几何原本》的作者欧几里得正和孟子先后同时,在那么早的时代,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在科学上早已太落后了!从此以后,我们所有的,欧洲也都有,我们所没有的,人家所独有的,人家都比我们强。至于我们所独有的宝贝,骈文,律诗,八股,小脚,太监,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贞节牌坊,地狱活现的监狱,廷杖,板子夹棍子的法廷……虽然“丰富”,虽然“在这世界上无不足以单独成一系统”,究竟都是使我们抬不起头来的文物制度。即如寿生先生指出的“那更光辉万丈”的宋明理学,说起来也真正可怜!讲了七八百年的理学,没有一个理学圣贤缺指出裹小脚是不人道的野蛮行为,只见大家崇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吃人礼教:请问那万丈光辉究竟照耀到那里去了?

不要再对传统文化抱有什么希望了,我们如果要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我们必须彻底甩开传统文化包袱,全面学习西方,我们必须全盘西化(wholeheartedwesternization)!

现在国人提倡一种折中论,也是一种变体的中体西用说,大意就是,我们还是要保留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对于西学,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反对这种论调,是因为任何文化都有一种保守性和惰性,并不存在很多人担心的那样,说什么你如果搞全面的文化革新的话,就会把中国文化全都给革掉了,那么中国人就不是中国人了。现在最大的难题是怎么样推动文化革新的问题,如果从一开始就说要折中,那在文化惰性影响下,最终什么也推动不了。我们必须抱持着激进的改革态度才能收获一定的成绩。

当然,如果你们觉得“全盘西化”(wholeheartedwesternization)不好听的话,就改成“全面现代化”(wholeheartedmodernization),或者还有一个更中性的词汇叫做“充分世界化”,这样听起来好听一点,可以避免一些出于民族自尊心而做的无意义的字词之辩。

李泽厚

西体中用: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是大体,也需要结合中国实际。

对于前三种方案,首先,中体中用这种文化保守主义就没必要列入考虑范围了。其次,对于中体西用,这依然是一种保守的方案,不值得采纳。对于全盘西化,我认为这种方案又过于激进,并且过于简单粗暴了。

因此,问题就在于,如何在一种保守和激进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间道路。

我提出的“西体中用”不同于前三种方案,首先,我对“体用”的解释不同于前人,我并不在“本末”“主辅”的意义上来谈论“体用”,在我看来,“体”的意思是:原则、方针,以及大方向,“用”的意思是:这个原则、方针、大方向具体的落地和运用。因此,所谓的“西体中用”的意思就是,拿西方现代化那一套,放到中国这个特殊的地方来运用,让西方现代化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得以运用。

那么什么是西方现代化呢?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所谓的“西体中用”中的“西体”,指的就是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以及物质生活,这是大方向。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在我看来是属于体的内容,而非像前人看来是用的内容,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当然是属于体的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认为所谓的西化并不仅仅是西方的事情,而是一种普适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全人类发展的必然方向。现代化就是比前现代要更好,这不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文化选择问题,而是进步与落后的问题,进步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是物质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提高。现代化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它不仅仅是属于西方的文化,只不过,它最初发源于西方,目前被西方人运用得最好,那我们中国人当然也可以而且也应当走这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体,是大体。

之所以强调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大体,是因为毕竟,人是要吃饭的。我们要发展现代化,最终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主要是指物质生活水平,如果人民群众连饭都吃不饱,你跟人空谈仁义道德、理想信念,这些都是没有根基的。

以上是“西体”,下面来说说“中用”。

我提出“中用”,主要是反对全盘西化造成的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和生搬硬套的负作用。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并不是要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西方人玩现代化那一套,虽然他们有先发优势,但是我们也能从中观察出现代化发展可能会有的一些弊病,比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催生一些拜金主义,那么,“中用”的作用也体现在,中国传统中的很多合理因素可以避免一些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病,比如对于拜金主义,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此时就可以发挥作用,克服这些弊端。

总之,现代化是一种普适的游戏规则,西方人可以玩,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而且应当玩这个游戏,而且,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来玩这套游戏,争取能把现代化这套游戏在中国玩到最好。

会议总结

感谢各位哲学家的发言!本次研讨会摘要如下:

张之洞:中体西用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之上吸收借鉴西学。

辜鸿铭:中体中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无须刻意引入西方文化。

胡适:西体西用

我们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应全盘西化。

李泽厚:西体中用

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是大体,也需要结合中国实际。

对上述言论,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详情的话,可以参考:

◆张之洞著,《劝学篇》,冯天瑜/姜海龙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

◆黄兴涛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辜鸿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胡适著,《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原载于1926年7月10日《现代评论》第4卷第83期。

◆李泽厚著,《说西体中用》,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黄山书社,2008年。

欢迎你也同这些哲学家们一起参与到对这个大问题的讨论之中,他们的看法发表完了,现在轮到你来发言了,请投出你的一票,并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