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水加兆读 :táo 洮
盥洗。
古同“淘”,洗去杂质。
组词造句:洮州
1. 洮州是陕西省渭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 感恩节期间,我们一家人开着车来到了洮州,欣赏了那里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前言
冬风正寒,春暖将临。元旦、新年,诗经之花鸟虫鱼,山川风貌,日月光明与你并行春夏秋冬。在日常的生活里,见一个字形,得几许新意;于流水的日光中,吟几许乐字诗音……
新年好!很开心新年见新面,我是鹿蜀,身在周朝的燕国。周是华夏族的少年时代,蓬勃生长。在此间常为少年,与诸友共度青葱。
诗经的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是文明的开始,是有情、有礼、有节,是孔子的“吾从周”,因为周,是人尊重人的时代。虽然过去2500年了,但所有的日月光华,外交征伐,君子之风,女子之雅,男女爱怨,皆历历在目,息息相通,一举一动,一饮一啄,通过文字,通过声音,传递到如今。科技日新月异,饮食男女,国际民生,考之不异,且让我们,一一对应。
都说万事开头难,我倒觉得百事坚持不易。解字说经第一季的金刚经,顺着做,不去想,一季很快就完成了。回头一看,呀,我们居然把金刚经顺着读了一遍吶。跟着佛的智慧走,时光匆匆。
然而,字还有那么多没解,意还有那么多没说,总觉得不继续做下去于自己是意犹未尽、于读者听众也是挖坑未填。所以我就又跑去重庆,见到了在了。翻开了更加厚重丰富的《诗经》。
金刚经,还有些不足,而且太严肃,新节目,会更轻松。诗经本身是诗歌,有字有音,花鸟虫鱼,也令人亲切。听友,也可以跟着我们一起朗读,并获得新的解读。
我们额外有一个目标是,大家可以更了解中国的诗韵,为大家扫除一些,读诗和写诗的技术障碍。当然,这个问题要深一些,我们会放在周三的音韵小常识。诗经的节目,以后会每周一早上更新,让大家每一周都从诗经开始。2019年,诗经之年。
一章思春(平声调)
春风习习,雎鸠在求偶,鸣叫:关关,关关……,在河中的沙洲之上;衣衫飘飘的女子,光芒摇荡,是君子内心的渴望。
诗经首篇,关关雎鸠。在了,关关,是鸟叫声,对吧?是特指某种鸟的叫声,还是泛指鸟鸣呢?
雎鸠鸣叫的声音,类似关关,可选的字很多,但求偶是成双成对,关的繁体字(關),也是成双成对。所以开篇“關關”二字即点明主题。
雎鸠不同于其他鸟,只在求偶时鸣叫。所以,春末夏初,雎鸠鸣叫,诗人感知天地在交会,花鸟皆求偶,春心亦萌动。
鸟的进化比人的进步可是慢多了,彼时之鸟彼时之关关,只要描述准确我们现今就能逆推回过去。我们先来做第一个逆推,雎鸠是只什么鸟呢?
几千年了,做逆推的可多了,众说纷纭。。。我翻书,书上的图片,什么样的都有。我怎么办呢?从哪里烧脑,当然根本的是字音字形。
回到原文,雎鸠的雎字,我知道右边的隹是鸟旁表类别,照理左边的且字就应该是声旁,表声音和形象,这个qie3和ju1有些对不上吧?
“且”字古音就念ju1。我们有关关的声音了,所以雎字一定是表示形象。且的形象是长条状的物体,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一些水鸟的长喙。
所以鸠字的声旁就是九,这又是什么形象?
“鸠”字有很多是小型的鸟,叫声是啾啾,所以取名为鸠。我们的叫声是关关,所以九也是表形象。九的甲骨文就像是甲乙的乙,头上交叉一个短曲线。应该是表现水鸟的体态外貌。
所以雎鸠到底是种什么鸟呢?
你看书上的注释是怎么讲的?
《尔雅.释鸟》:雎鸠,王雎。郭璞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鶚,好在江渚山边食鱼。”根据这上面说的,此鸟应属猛禽才是。
我一看就以为是鱼鹰,刚好有本旧杂志上面有,翻来看,总觉得形象对不上,嘴倒是大,但不是长条型,身体黑乎乎的,用这个起兴,有点不靠谱。翻到杂志的后面,刚好有朱鹮照片。这个形象,靠谱多了,而且也有飞起的颈毛,刚好像九字的那一短曲线。可是如果是朱鹮的话,它的喙虽然长,但却是尖的。而且以古人的习惯,一定会把红色的朱字点出来的。因为朱砂色是古代最特殊的颜色。
于是我和图片编辑杨小树,讨论了半天,又到网上就着朱鹮的照片找类似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看了好多只鸟,听了好多只鸟的声音,终于找到了——琵鹭。
怎么你们就确定雎鸠就是琵鹭了呢?
当当当当,有画为证。我专门画了一幅儿童画。
我们真是进步了,以前只有写字,现在连画画都捡起来了。
你别说——琵鹭的嘴,确实又长又宽,就如书写出的这个“且”字。它的体型确实呈九字,但那头上的黄毛又是怎么回事呢?
琵鹭头上的黄毛,激动的时候全部立起来。就好像印第安人的酋长戴的羽毛冠。印第安人据说就是,从中国过去的。我们古代的王也是这样。所以注释里雎鸠又叫王雎。
古来命名的原则之一是特征命名。所以古时候取名为雎,王雎,雎鸠。你看现在取名为琵鹭也是一样的。琵鹭的琵就是乐器琵琶的琵。也是因为嘴型类似琵琶。
听起来很有道理。可还有其他佐证吗?
有的,古代的王常以靴形钺为王的象征,王雎的长喙前端正象此形,你看。
而且雎鸠日常都寂静无声,正有王的自重。
形象倒是都对上了,但《关雎》说的是爱情啊,刚刚说的和主题似乎关系不大呀?
琵鹭郑重其事的求爱,平时寂静无声,求爱时才发出低沉的关关声。它们是真的是恩爱,一同孵化,一同哺育,一同飞回家乡过冬。
琵鹭便是雎鸠的提法,之前的书上可曾有过?
我看的十几本诗经书里面都没有。诗经里面,还有很多,没有得到解答。我能够解出一些谜团,就已经很高兴了。
由形象,由声音出发,来解字说经,比之前一季多了一个次元,更好玩儿了。
在河之洲,我知道,古书上的河,就指黄河。州就是河中的沙洲小岛,之前咱们也说到过,我把这个字形找出来。
那你知道窈窕怎么讲吗?
现在一说窈窕,大多指身材身形。而书上的注释也是苗条。所以这个词今古相同啊。
苗条确实是从窈窕来的,但字形和形象毫无关系,是一种损失美的简写。
窈窕是叠韵,韵母都是i+ao>iao3。双声叠韵是,诗歌里面很重要的,音韵技巧,使声音的美,更具有多重层次。同时,他们往往还具有共同的形旁,在字形上也具有美感。
那为什么字形上要用穴宝盖呢?这里和洞穴又没什么关系。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美女从苍穹深处走来,穴宝盖表示以苍穹为背景;
一个是美女的姿态形象:一点象头部,下面的两点象肩部。中间象美女颈肩上披拂的飘带,缨络。。。
“窈”字下面是幼小的幼字,表示娇弱柔美。“窕”字下面的兆字,甲骨文有一左一右两只脚,表示走路时左右摇摆的身姿。
后面的诗歌里有"佻兮達兮,在城阙兮",可以和这个对应。那个姿态动作更大而已。
“淑女”书上注释的是——美好的女子。我觉得只要健康活泼的女子都很美好,如此说来天下半数皆淑女了?
淑女,这个词可把我考住了。古代形容女子的美好,有很多不同的字。我们千篇一律的翻译,既无形象,也无神韵。
但是淑女的淑,右边是大叔的叔,甲骨文,左边是收割的食物——黄豆枝条,右边是手。表示用手取豆子。就像采摘的采一样,用手采摘,枝条上的嫩叶。采加上草字头,就变成名词菜。而大叔的叔,加上草字头就变成名词菽,就是豆子的意思。但怎么和淑女连得上关系呢?
又是大叔又是豆子,这怎么都沾不上边吧?
我真是绞尽脑汁,又问我妈妈,一位老知青,这个豆子怎么收割,收割下来怎么处理?妈妈说豆枝割下先要晾晒,豆荚变得干脆,豆子变得金黄,用手一碰就撒落一地。我的脑海里就反复播放着豆子洒落一地的场景。
淑女有三点水,那就表示在河面溪流上。突然脑洞大开:阳光照耀的水面,金光万点,闪烁不定,象万千颗豆子在跳荡。虽然跳荡,却又很闲静。如同光彩照人的美女,让人难以直视,看不清,却印象深刻。
所以怪不得你要把“窈窕淑女”翻译成:衣衫飘飘的女子,光芒摇荡。
诗歌或者所有艺术都来自生活,生活方式变了,表达的模式自然也就变了。若想找回些许古意,还真要像在了这样八方问四处翻一不小心才能找出呢。
这个解释对不对,估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歹给大家开了一个脑洞。反正加不加三点水,叔都是一个很好的词。诗经里面有反复赞美叔的诗篇,那也是当之无愧的美男子。
淑女之后便是君子。我们现在几乎不说君子只说绅士了。绅士是外来的,君子是自古就有的。那么他们的异同在哪儿呢?
君子的“君”,甲骨文就是手持权杖,发号司令。君子,就是君的儿子。诸侯称君,天子称王,天子封爵,等级不同,有公、侯、伯等等,但称呼多称为公,子孙就称公子公孙。
公子公孙的后代通称为士,后来都统称为君子,跟西方绅士的来源是一样的。绅士是汉语的翻译,中国古代也称为,缙绅先生。
顺道一说,有些朋友的名字叫王子XX,其实他们的姓就是王子。王的儿子的意思。
回到君子。君子好逑,我们这儿的“好”字念3声。道理何在呀?“逑”字就是寻求的求字的意思吗?
逑字,带有走之旁,那就是要用行动去求,要有路径去求。好逑就是因为喜欢而去求,还要好好的求,不是去抢亲,不是去拼爹。
二章钟情(平声调)
高高低低的荇菜,在水波里,左右摇荡;衣衫飘飘的女子,光芒摇荡,醒来梦里都在渴望。
正在谈恋爱以及准备谈恋爱的小伙伴儿们注意了哈。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为什么翻译为高高低低?
参差是双声词,参是物体以三以多,前后呈品字形错落。差的青铜文是手拿着禾苗,来回搓动。表示物体正面和侧面间隔。合在一起,就是高高低低,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错落有致,生机勃勃的景象。
荇菜似乎就是水荷吧?王维的《青溪》中有——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里面说的也是它吧?
诗里面的荇菜很多,荇菜很美。荇菜的“荇”下面是一个行走的行,甲骨文是十字路口,道路。
杜甫有句诗:水荇牵风翠带长。荇菜的枝条,在水里长长的交错,一左一右,随风摆动,如道路绵延不尽,一路展开。如美女,一左一右,轻摇款摆,枝叶舒展,自由自在。左右流之,形象描绘了,这流动的画面。
寤寐的寤字现在字典里都标去声,为什么我们这里要念上(上3)声呢?
去声,表示突然惊醒。而我理解的“寤寐”,是迷迷糊糊醒来,迷迷糊糊睡去,不是一个断然的状态,所以用上声更好。
用在这里,就是神魂颠倒,一天到晚都不清醒,女子的形象萦绕不绝,挥之不去。
三章相思(入声调)
渴求啊不得,醒来梦里,无法平复;悠长啊悠长,辗来转去,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对了,在了。我们现在的拼音都是4个声调,但我们的诵念文本上出现了音调5。这个音该怎么读呢?
读入声。古时候的四声里面,阴平阳平是平声,另有入声韵,在一些现代方言和普通话里面都没有了,在诗韵里入声是很重要的对比音。诗韵是平仄和长短的对应。入声是重要的仄声和最短音。
关雎一,二章都是平声韵,三章转折就是入声韵,平仄的仄就是声调倾斜,表达思绪不平服,身体不平服;而且倾斜到垂直短促,短促急促正表达痛苦绝望。
因为不平,所以辗转;由于苦痛,于是反侧。咱先说说辗和转。
辗转的辗右边的展字,就是把一卷布、一件衣服展开。转(轉)字右边的“專”字,上面是纺纱的线团,下面的寸是手拿,意思是转动线团。都加上,车字旁,又构成双声叠韵字。
表现人睡在床上,如车轮一样碾过来转过去。
古时睡觉的床和我们现在也不同,肯定也没有现在的睡得舒服。辗转必然硌,于是就会反侧。
你这个解释倒好玩。反侧的反,里面的“又”字是手,本义为手掌的一正一反。侧字的甲骨文,中间是一个贝字形的鼎,两边的人相向站立,利刀旁是人形讹变。引申为侧面。所以反侧的意思是,躺着趴着,左侧右侧都睡不着觉。
四章友爱(上声调)
高高低低的荇菜,一左一右,来回采摘;衣衫飘飘的女子,光芒摇荡,一起弹琴鼓瑟,(相和歌唱)。
诗到了这里,又变调了。好容易说回到了追姑娘了,唰,又转古琴上了。
上一章是入声调,绝望,这一章是上声调,有转折了。第二章,左右流之,是自由的状态。这一章左右采之,是开始想带回家的状态。怎么样才可以带回家呢?当然要从朋友做起。
甲骨文的友,就是两只右手,上面的一横一撇,就是一只手,同左右,有无的有是一个偏旁。
两只右手并列在一起,表示一起做事。大家一起做事,才会互相了解。而要一起弹琴鼓瑟,更要水平相当,心意相通。
现在民乐团里有琵琶、有古筝,但没有古琴。其实华夏最初的乐器里就有古琴了。而诗经那个时候,琴瑟就已经在表达情感了。
那是,诗经里琴瑟很多,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琴瑟也有一样的偏旁,也是叠韵连绵词,有同样的韵腹。一般的王字旁,其实都是斜玉旁,都和玉有关。只有琴瑟和琵琶,上面的两个王字头,都是琴弦立柱的象形。
五章结爱(去声调)
高高低低的荇菜,一左一右,来回乱芼,心里慌忙;衣衫飘飘的女子,我心慌忙(想结褵)……钟鼓齐鸣,荣耀光芒!
顺着琴音,镜头再回到水边,荇菜一片片得长,怎么样采摘才方便呢?所以这里的芼字,具体指的什么动作呢?
芼的意思是手乱抓物品,重庆话现在还这样说。是交情好的朋友之间,故意不打招呼擅自去拿。如同男子要娶女子回家,女子不同意,却心下慌乱,未知,又暗含期待,喜悦,羞涩。男子心思已定,却也慌乱着急,紧密锣鼓的安排好一切,骄傲的,以隆重的礼节,荣耀光明的结为伴侣。
最后一章转为去声调,正表现了坚决,完满。
编钟和大鼓也是华夏自有记载就有的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叫做金石之音。同样,现代民乐团里也没有它们的身影了。
古代的乐师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素养,是君王的老师,比不了。读读古诗已是享受。
所以古音字面上还有,声音上我们能听到的很少,古乐就更加稀罕了。
从《关雎》开始,我们就在说念诵说声调,何谓音韵,其实还很迷糊。
音韵慢慢讲。关雎这首诗,既具有自然美,技巧又非常丰富。押韵有几重,加上双声、叠韵、叠字,是一曲华丽的和声交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音韵小常识栏目去看详情。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