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躬作揖。释义:弯身作揖,多用来形容恭顺恳求。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玉见他这样,还认作是昨日晌午的事,那知晚间的这件公案,还打躬作揖的。”
例句:他在神像前打躬作揖,希望可以保佑他女儿能顺利渡过难关。
疫情的原因,仍需减少肢体接触。握手不便,一些地方转而以作揖代替。
作揖,古代汉民族相见礼的一种,颇有古风,那它真的适合当下吗?有什么讲究呢?
先了解作揖的正确姿势: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右手握拳在内,左手成掌在外,对右拳或包或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需要说明的是,左右手位置不能搞反,因为丧事中行礼就是反的——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要加深记忆的话,一般来说,人们攻击他人出的是右手,敬礼的时候将右手放在内侧,也就代表了真诚与尊敬。
以上说的是男性。因古代的女性,一般是行万福礼。
唐宋以来妇女行礼,往往口称“万福”,同时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
据说这种万福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京津地区还保留着,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说起来,我们看古装片,除了武侠女子拱手抱拳,确实不常看到女子作揖。那当今女子如何行礼呢?
自然,男子行的礼,女子都可行,只需掌握一个核心——和男性手势相反即可。
在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手;女为阴,尚右手。
所以,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作揖礼要不要推行下去?
其实也有它的意义。
首先就是卫生,可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毕竟每个人卫生习惯不同,经常有人对别人的手心出汗暗戳戳表示嫌弃;
二则避免尴尬,我们有时看到,在重要场合,一个人伸手去握,对方没注意到,或者故意忽视,以制造难堪;
三则效率较高,作揖可众人一齐行礼,多对多,还可一对一,一对多。而握手是一对一,人多的时候,就有些为难了。
再加上,揖礼在周朝就大行于天下,3000多年历史,在国内推行并无不可。
但毕竟,握手礼是我们当代人更熟悉的一种礼节,也是国际通用的。
话说回来,不握手,也少了一些被人拿来讨论的有趣画面,比如他们之间的力量博弈。
有人较真,认为作揖有了尊卑等级的意味。
因为在《周礼·秋官司仪》中,将作揖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等。
土揖:拱手前伸而稍向下;
时揖:拱手向前平伸;
天揖:拱手前伸而稍上举;
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
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
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还有一种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里面就是就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而设的。
所以,我们到底怎么作揖呢?
手放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腰弯到什么程度合适?回头一讲究,尤其面对领导的时候,难免又开始作态了。
其实,对当代人来说,繁文缛节没必要,按基本姿势表达即可。
还有人认为拱手、抱拳更合适,从礼节角度,拱手、抱拳更加随意化,正式场合用起来显得诚意不够。
如非正式场合,单就日常打招呼,尤其熟人朋友之间,拱手抱拳,倒不如挥手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