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衽和右衽的主要区别在于左右裙不同。历史上,左衽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正面覆盖向左,而汉族的服饰多为右衽,正面朝右,看起来像个“Y”。最初满族旗袍是右衽,但乾隆时期改为右衽。
“左衽”,即前襟向左掩,与中原的“右衽”不同。它是明初中国古代女性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女性所穿的服装。在古代中原,人们崇尚权利,习惯上用权利遮住衣角,即“右衽”,这是汉族的标志之一。宋朝皇帝的圆领长衫、唐朝皇帝的圆领龙袍、明朝皇帝的圆领龙袍、蟒袍都是右衽。
对于左右衽,玥灼君的观点是:
左衽虽有诸多含义但现在已经不再具有贬义,日常生活中左右衽怎么穿随自己喜好,汉服作为礼服穿着、出席注重礼仪的场合,最好还是穿右衽。
↑可点开大图查看
我有耐心往下看
对汉服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现在汉服制作与穿着都是以右衽为准,左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正确的穿法,在某些场合甚至是极其不礼貌的。
01
什么是左、右衽
到底什么是右衽、什么是左衽呢?
请看下图
衽是指衣襟,左、右衽是指衣襟开口对于穿衣服的人自身而言的朝向。左衽、右衽都是针对交领、圆领这样两边衣领交叠的款式而言的。
右衽:右边衣领在里,左边衣领在外,掩盖右边衣领,衣领开口向右,系带系于右侧腋下。正面看起来(并非镜面)衣领边缘呈一个小写的“y”字。
左衽:方向与右衽相反,衣领开口向左。
当然,沈从文老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也提到了“衽”在服饰中的另外一个含义:深衣中衣袖、上衣、下裳之间镶嵌的用于调整衣服上身效果的“小腰”(一块大约37厘米长、24厘米宽的布料嵌片)。
这个问题又涉及到了汉服到底是否完全的平面裁剪,在这里我们就不讨论啦=v=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插图
0
2
只从一点出发你就输了
传统礼仪(文化)方面
我们都知道,学习和研究一个民族的服饰不能把它从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剥离出来单独来看,否则就没有“服饰文化”这一说,汉服也是一样的道理。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虽然经过历朝历代的变化,核心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与我们汉民族文化相关的精髓所在。
关于汉服的左衽与右衽,笔者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个是传统礼仪方面(文化方面),一个是生活习惯方面(非文化方面)。
我国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可以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礼制典籍,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规章制度,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后来历代统治者制定礼仪规章时无论当时推崇的是哪个学派的思想,均会参照《礼记》以及前朝的制度再进行修改,也因此我国大部分礼仪制度能够传袭下来。
在《礼记》中,关于左衽是这么说的:
“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礼记·丧服大记》
到唐代,这样的丧葬习俗依然延续。唐《通典》典卷八十四礼四十四记载: ”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礼四十四”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
清代刘宝楠所著《论语正义》也有写:“中夏礼服皆右衽。”
从上述文献来看,自周起到清代,汉人礼仪制度中,生者礼服为右衽,死者穿左衽,左右衽用于区分生死。
然而大量的出土文物显示,大多陪葬及死者穿着的服装均为右衽,就连与《礼记》成书时间最相近的江陵马山楚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墓主身上穿着的服装皆为右衽。(参考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素纱锦衣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深衣
生活习惯(非文化)方面
从生活习惯上看,大量的壁画、诗句、文献可佐证,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大多习惯穿着左衽。
(游牧民族穿左衽可以很好地避免上马时衣带被马鞍钩住的问题,同时射猎的时候脱去右手袖子也方便。但是对于惯用左手的人可能右衽要方便些……你问玥灼君为什么惯用右手的人要从左边上马……因为……惯用右手的人右手力量比较大,从左边上马主要用右手使劲拉……实在不理解的话,可以想想惯用右手的人推自行车的时候为什么人在左而车在右。)
↑马术上马教学
↑南唐《太真上马图》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有记载:“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也有述:“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库伦二号辽墓壁画中的蒙古男子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原汉族的文人们常常用“左衽”一词指代周边少数民族,在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以衣着左右衽来进行区分。
例如唐《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北齐高洋墓陶俑左右衽混杂
更有爱国的中原汉族因被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而赋予了“左衽”一词“亡国”“屈辱”的含义。
陆游就曾在诗中写道:尔来十五年,残虏尚游魂。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冤。
王夫之也写过“当石晋割地之初,朔北之士民,必有耻左衽以悲思者。”的句子。
可见在当时汉族人的价值观里,“左衽”并没有什么好的含义。
↑元-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中着右衽装束的汉人
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穿着左衽在妇女中尤为常见,一种说法是,对于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左衽比较方便自己穿衣,而右衽的衣服常常需要他人服侍更衣。古代女性地位较低,作为侍女自己穿左衽,主人穿右衽是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个假设可以从元代出土的部分陶俑、壁画及一些古籍记载中得到证实。
↑元-赵县广胜寺壁画女侍左衽
部分少数民族政权时期,皇室、贵族、官宦大多也是穿着右衽,可以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一个文化交融。实际上,我国历史朝代中,少数民族政权取代中原汉族政权后,采取汉化的政策是普遍存在的。
↑元帝、后像右衽
明代壁画中的左衽
对明代汉服做过深入学习的人会发现,在明代容像画中偶尔会出现左衽,并且多为画中女主人,而且往往是出现在双人画像或布局对称的群像中。
关于这一问题汉服爱好者们做了多种假设,目前谈的最多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一是画师为了使构图对称故意为之,二是因受前朝辽金及蒙古的影响在明代早期还遗留女性左衽的衣着习惯;三是在画中以左、右衽区分生者和逝者。
以上三种观点,目前支持最多也最有理有据的,应是第二种。
03
正确的态度,比争吵更有用
对于左衽,汉服界有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对左衽嗤之以鼻,有人认为强调右衽是复辟儒家思想是对服饰的“蛮横无知”,他们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立场,而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分辩。
从文化上看,汉民族服饰自最初的石器时代强调实用功能上升到礼仪体系的时候开始,就与汉族的思想文化密不可分。说强调右衽是复辟儒家思想是对服饰的“蛮横无知”的这位汉服界“大大”,在自己回复读者留言的时候也直接承认了意识形态对服饰的影响,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法家或者别的什么学派,衣领交叠无非左右,总会有人去赋予它特殊的含义。
玥灼君还是那个观点,研究服饰,不能脱离文化,更不能因为否定一个文化而否定一个确定存在的事实。
各个朝代各类典籍确实有记载,汉族丧葬礼制殓衣左衽,至少从意识形态上来说,这是真实存在过的。至于执行得是否彻底、这样的习俗流传到什么时候,现在要不要继续遵守,那又是另一回事。
而少数民族习惯左衽、汉族习惯右衽,也从诸多文物、典籍、诗词中得以证实,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意识常态。
↑孔府旧藏明代汉服礼服
在汉服礼制形成并完善的那段时间,确实是儒家思想占优势地位,那就不能否定儒家思想对汉服文化的决定性的影响。
从非文化的角度来说,衣着无非方便与否,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清代也有不少少数民族服饰采用了右衽,民族融合让“左衽”不再具有歧视性,如果就日常穿着而言,一个词,whatever。
然而话又说回来,站在汉服复兴的立场上,华夏汉族需要一套能够代表自己民族的服饰体系,作为礼服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它们不会是西装礼裙,不会是旗袍,不会是日式中山装,它们应该是名为“汉服”的服饰。但由于汉服款式多样的特性,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汉服,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多样中的统一,来区别于其它民族服饰。这个时候“左衽”还是“右衽”又成为了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作为礼服,它进入了“礼”的范畴,而华夏的“礼”历来承袭周礼并有所变化。就算某些人否认儒家思想也好,非要把服饰与文化撕裂开来看也好,从目前我国提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上来说,在重视礼节的场合,强调汉服右衽并没有错,也不是“蛮横无知”。
↑锦瑟衣庄明制婚服
简单总结一句,对于左右衽,玥灼君的观点是:
左衽虽有诸多含义但现在已经不再具有贬义,日常生活中左右衽怎么穿随自己喜好,汉服作为礼服穿着、出席注重礼仪的场合,最好还是穿右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