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力
zì shí qí lì
成语解释 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自食其果的成语含义为: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与自食其果这个成语意思相似的词有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作法自毙等等,它的反义词成语是嫁祸于人。
近期,全国疫情有所缓解,但仍然不可掉以轻心。朋友们都在家里继续巩固隔离,印刷厂还没复工,很多朋友关心的《马志明评传》也难以付梓,不过,在此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不妨再推荐大家一段马志明先生的相声作品《自食其果》,并进行逐字逐句的赏析,分享给同好们,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相声《自食其果》马志明、谢天顺
《自食其果》这段相声是马志明先生借鉴传统相声《洋药方》前面垫话换胳膊换腿的内容,重新立意加工改编的宣传遵守交通规则的新作品。
其继承马氏相声风格,并没有把作品的“教”与“乐”割裂,而是在鲜活的形象中润物细无声的善意提示观众去扬弃自身缺点不足,给人留以深刻的艺术形象和持久的艺术回味。
下面试分析之:
甲:……刘白骆,这三派都有继承人。
乙:对。
甲:刘派是谁呀?知道吗?小岚云。
乙:知道。刘宝全的继承人。
甲:张秋萍。骆派,刘春爱。
乙:对。
甲:白派,我们团的是赵学义,还有一位著名老演员。
乙:阎秋霞。
甲:阎老师,唱得好,那天来了,坐底下听了,培养青年。确实好呀,阎秋霞唱出来,尤其是《红楼梦》的段子,《探晴雯》、《祭晴雯》、《黛玉焚稿》、《双玉听琴》,啊,多好呀。观众那词都会呀,《黛玉焚稿》那词都背得下来,老观众坐在底下闭着眼听,美,听着美,“孟夏园林草木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黛玉回到潇湘馆,一病恹恹不起床。”
乙:就是这词。
甲:怎么样?我唱两句?
少马为了引入学唱白派大鼓,故意将“刘白骆”三大京韵流派的继承人,调换顺序介绍,把白派大鼓继承人放在最后介绍,然后自然引入学唱白派大鼓,水到渠成,匠心独运,前面的层层铺垫,为的就是给自己学唱制造氛围,并且讲究次序,在看似随意的叙谈中,法度森严。
……
甲:观众有的爱听快板儿。
乙:对。
甲:有的爱听大鼓。
乙:爱好不一样。
甲:有的不爱听曲艺。
乙:嗯。
甲:爱什么知道吗?
乙:爱什么呀?
甲:爱听戏。
乙:哎,有戏迷。
甲:有的哪,爱看电影儿。
乙:噢。
甲:一个人一个爱好。
乙:对。
甲:有的人不爱看节目。
乙:爱什么呀?
甲:爱养花儿。
乙:这也是陶冶情操。
甲:大盆儿小盆儿端出端进,养个花儿。
乙:对。
甲:有的好养鸟儿,提搂这鸟儿出去遛遛,这叫哨哨。
乙:多大功夫!
甲:有的人哪买了鸟儿啊,不养。
乙:干什么呀?
甲:放喽。
乙:哦,这叫放生。
甲:也有见了鸟儿啊,不养也不放。
乙:他是?
甲:弄死。
乙:弄……
甲:什么人都有啊。一人一个脾气呀。有的人爱宰鸡,(嗬),宰鸡、宰鸭、宰鹅。
乙:嗯。
甲:有的人好逮蝎子。有爱掏耳朵的,给自个儿掏完了给别人掏,我们那儿姚雪芬就那样儿,特别爱掏耳朵,给别人掏,热心肠儿。
乙:噢。
甲:热心,哎。
乙:对。
甲:哎,有得好热闹,有的好清静,这人不一样啊,可能跟性格有关系。
乙:您说这个啊,我跟您说啊,这跟岁数有关系。
甲:跟岁数有关系?
乙:哎,您看这年轻人呢,都好热闹,人一上了岁数就不好热闹了。
甲:哎,这可不是绝对的,不是所有的上岁数的都不好热闹,也有好热闹的。
乙:是啊?
甲:比如说你们老爷子吧。
乙:噢,我父亲。
甲:他父亲哪,今年……快六十了吧?
乙:五十九。
甲:没你高。
乙:哎。
甲:比你矮。
乙:嗯。
甲:也就到你这儿吧,(到…)诶,这么个个儿。老头这么个个,差不多吧啊。你随你妈。这个地方少马不明说,不去刻意挑明伦理包袱,只是用动作比划,来暗示,很巧妙地给观众留白,让观众自己去解读。同时隐含了是捧哏自己多心。伦理哏包袱切忌刻意,那样就低俗了,看似轻描淡写,让观众自己去解读。
乙:哎,反正我母亲个儿高。
甲:他妈大高个儿,烫个飞机头,细腰乍臂,宽肩膀,扇面腰,就跟我们那儿王毓宝那个意思……
乙:行了,行了。
甲:他父亲哪,就像弹弦的那个韩宝利。
乙:有这么比的吗?有这么比的吗?
甲:这得告诉人家啊。先说他父亲,不提他妈呀。
乙:你说个儿矮不就完了嘛。
甲:什么模样啊,咱先说他这模样儿,小平头儿,挺短的那小头发茬,小平头,细眉毛,小眼儿,瘪鼻子,大嘴,大核罗素,总爱嗦裸着嘴唇……给人物开脸,真实可感。相由心生,必须将人物定位成看着就可气,这样后面讽刺他,观众心理才舒服,否则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观众听了就不舒服,觉得这是在欺负老人,这就涉及到了是非情感的判断了。所以,相声讽刺的对象一定是丑的,不能引起观众的痛感。这里有个尺寸,我们要讽刺的人,是丑的,他们是生活中的丑角,而不是能引起我们压迫感痛感的恶人。丑角是可笑的人,而不是可恨的人,他们的丑态在我们身上也要多多少少有体现。丑的界定,是当美的力量大于它,它在美的映衬下才显得丑;恶,是在力量对比上超过了美,它可以摧残美的,它就是恶。在台上,美可以直接出现来实现对比,也可以是不做交代的。比如这一段,没有提到如何助人为乐的美,却说幸灾乐祸是丑的,通过讽刺丑,来宣扬真善美。只要大家心里存在这个美,能鉴别台上我们讽刺的丑,就可以了。如今,观众沦为审丑,而不是审美。惜哉痛哉!
乙:您跟大伙儿介绍这干什么呀?
甲:这老头跟咱一般的老头不一样,好热闹。
乙:哎,反正听个戏,看电影都乐意去。
甲:谁说的?谁说的?那是一般老头,听戏,看电影儿。
乙:你不是说好热闹吗?
甲:你爸爸不好这热闹。
乙:那他是?
甲:爱看打架的。
乙:哎…这(看)打架的叫好热闹?
甲:平常他爸爸坐哪儿都打蔫儿,冲盹儿,一听有人抬杠拌嘴娇情起来了,嗬!眨么着小眼儿旁边看着,还非得激火让这俩人动起手来那是最好。有人要劝架他还不乐意:“有你的嘛?乐意看看不乐意看一边呆着去!”在这前面铺垫足了老头幸灾乐祸,后面才为压死了驴做好了观众心理铺垫,这一点是现在很多人忽略的东西,上来就说捧哏如何如何,互相攻击,听着很是乏味,给人的感觉相声演员就是互相谩骂,博取廉价笑声。
乙:呀!还非得看这个?
甲:各有一好嘛。
乙:噢。
甲:还爱看什么呀?
乙:什么呀?
甲:着火。
乙:着火我爸爸也爱看?
甲:着火呀。
乙:好,好,好。
甲:嗬!就爱看着火。
乙:嗯。
甲:要是有些日子没有着火哪,看不着这心里头起急。
乙:嗯。
甲:这么大岁数,蹬着梯子,上房,扒着房沿看:“哎呀!还是没信儿!”捧哏跟着少马一起伸长脖子转脑袋看,俩人一起入戏才能带着观众入戏,捧哏这里实际上是观众的角色,好奇,“看什么呢这是”,捧哏把这样的状态表现得很生动。
乙:呀呀……还是没信儿!
甲:一听哪儿着了,赶紧,去看去。
乙:嗯。
甲:看完了回来给大伙讲:怎么着的,烧着什么了,伤着人没有,来了多少消防车……津津乐道。有的时候,看完了回来,不痛快。
乙:哎,损失太大。捧哏进行反向铺垫引导观众思维,为了给逗哏翻包袱制造条件。
甲:“嘛!没火苗子!”
乙:呀?!
甲:“光冒点儿烟,没劲!白去了,这有嘛,白去……”
乙:行了,行了,就为看火苗子是吗?
甲:各有一好嘛。最爱看的知道是什么吗?不厌其烦地铺垫,让观众觉得这样的人,必须自作自受,自取灭亡,才解气。它宣泄的是人们对于善良的肯定和推崇的情绪,而不是恶作剧那样的阴暗心理,也就是相声要劝善,而不是诲淫诲盗。性格不是扁平的脸谱化的。我们讽刺的劣根性,主要是丑。丑,在性质上是与美相反的,在力量对比上,是弱于美的,是美占主导地位的,丑自炫为美,才觉得失调、可笑。人们心理上是产生一种突然荣耀感、愉悦,舞台上丑角都化妆丑陋(但不是阴森恐怖),就是给人以优越感。而恶,也是与美相反,但它在力量对比上是强于美的,是对美具有摧残势态的,所以人们的心理是压抑的,会产生痛感,引起人们强烈的是非判断情绪。相声演员观察生活以后的提炼,因为来自生活,人们才觉得亲切可信,因为高于生活的凝练,才觉得相声是一门艺术,爱听。
乙:什么呀?
甲:交通事故。前面反复铺垫捧哏父亲的劣根性,后面轧死驴,才让观众只剩下解气的笑,而不是对老人的可怜。
乙:交……
甲:车祸。大汽车“咔嚓!”轧着人了。突出强调车祸的受害者是人,给观众心理暗示,让观众形成思维定势的惯性嗬!你爸爸高兴!
乙:这……这我爸爸也爱看?
甲:这他非得看!这要看不着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乙:您说至于嘛这个!
甲:往往一出了交通事故啊,围观的人特别多。
乙:对呀。
甲: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要咱们咱挤不进去,你父亲有主意。
乙:他有什么主意呀?
甲:跟人对付。
乙:噢。
甲:“借光您了,借光您了,让我进去!我看看哪!”“挤什么呀!这么多人哪儿挤得进去!这么大岁数……”“不是啊,我孩子!”铺垫“捧哏父亲”的伎俩
乙:我…呀?!
甲:“我孩子轧着了!”咱们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哪!孩子轧着了,能说不让他进去?“啊?是您的小孩儿呀?借光借光!让这大爷进去!”让到里边儿,大伙还劝哪:“大爷!别太难过了!”“难过嘛?跟我那孩子边边大!”这里加强暗示,突出受害者还是人,并且在年龄上非常吻合“捧哏父亲”车祸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谎言,巩固了观众的思维定势,给观众一个错觉,认为“捧哏父亲”总是屡屡得手。
乙:呀!好!嘿嘿。
甲:“家大人哪,不看住了哇!你看你看,完了,多可惜!”看够了,溜达出来,找没人地方儿乐去了。回回都有他,那天又赶上一档子。
乙:这事儿还不少。
甲:车祸,当时围了个风雨不透,你父亲听信儿晚了,来到这儿还是挤不进去呀,就听见人家议论:“看了嘛,这么小,多惨哪!”这里利用“这么小”三个字的指向歧义,借围观者的议论达到迷惑观众的目的,使观众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思维定势,相信这一次车祸的受害者依然是人,并且通过“这么小”三个字更加明确的认定是与上一次铺垫中一样岁数小的孩子。作为剧中人的“捧哏父亲”也是被这三个字迷惑,才更加坚定地使用了自己的伎俩。他还得用这法子:“借光您了!让我进去,我看看哪!”“挤嘛?挤嘛?”“不是,我孩子,孩子轧着了……”“啊?是你孩子?进去!”一瞧啊——”进去”,这俩字,是动词,交代了当时围观群众让老头进去的实际动作,而“进去”俩字同时带有人物的评判,似乎是围观中的口吻,隐含了对老头又一次故伎重演的态度。如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普通俩字隐含了态度,这俩字简介但蕴含丰富,而且还非常流畅的承接结果,就是包袱“轧死一驴”。这一句节奏上,适当放缓,”啊”字,要隐含反转,但又不能刻意;说台词,要充分考虑到潜台词,心理有了准谱,台词说的才对,情绪动作神态才到位。同时,这里又是强调,还是说孩子,还是迷惑观众,制造反差。
乙:哎。
甲:轧死一驴。观众对“这么小”的心理期待(误人为是“这么小”岁数的人)在现实(其实是“这么小”岁数的驴)面前产生跌落失调,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笑声。这笑声,是志明先生一步步精心铺垫的结果。
乙:哎?!我说你缺德不缺德呀!?你!几位!别信这个啊!刚才说那是他爸爸,我告诉你!也就那马三立爱干这事儿,我告诉你啊,别人不干这缺德事儿啊!
甲:这人太次了!这人太次了!这就说个笑话,举个例子,值当的嘛!你说。
乙:举例子说你爸爸呀!不后台坐着哪嘛,说他呀!
甲:要说我爸爸?……我怕他不乐意。
乙:对呀,说他不乐意,我爸爸他乐意嘛?这人!没见过这路人儿!
甲:你不捧哏嘛,捧哏的就得这样儿。
乙:谁告诉你的!?拿人父亲糟改没有没有……
甲:这就举个例子。
乙:举例子……
甲:咱就说呀,出了交通事故不要围观。
乙:哎!这话倒对。
一段相声作品,演出进行时候,给观众一种闲聊天的即兴感,其实背后都是演员精心设计的语言,这样的作品才是精品,才是艺术。本期先赏析到这里,如果朋友们希望继续进行,欢迎留言,更欢迎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