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是什么意思(自强是什么意思)

自强不息-释义: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拼音:zì qiáng bù xī

出处: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句话概括:“自强不息”的本意不是奋发向上、不断进步,而是勤勉刻苦、作息有常。

2018年12月25日清华东南门的校训石碑因车祸破损(图源网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梁启超先生1914年在清华学校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其中总结了这两点作为君子的特征,源自《周易》,后来被清华定为校训。但对这两句话如何理解,历来有着很多看法,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值得一考。

一般清华人都知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自强不息”这个词的出典,也知道这句话来自《周易·乾卦》,但再问下去就未必清楚了。梁启超《君子》演讲中,对其出处作了说明: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清华大学史料汇编》260-261页。原载《清华周刊》第20期,1914年11月10日。)

《周易》的体例是先有六十四卦,每卦分六爻,可阴可阳,因此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总的卦辞,每爻还有各自的爻辞,乾坤二卦还各多出一条爻辞,一共是四百五十条卦爻辞。上述这些是《周易》的原始部分,称为经文。古人传说是伏羲画卦、文王做卦爻辞,固然有传说色彩,但近代顾颉刚先生曾作文《周易卦爻辞的年代》(燕京学报,1929(6),967-1006),考证其为西周初年的作品,成为学界共识。

除了卦爻辞之外,《周易》还有解释卦爻辞以及各卦关系的一些文字,称为“传”,今本《周易》有十篇传,又称“十翼”,古人传说是孔子作,并和前面的伏羲、文王一起并列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但据今人考证,易传应当都是战国秦汉间的作品。

“十翼”中有《象》传上下两篇,是对各卦爻相应的“象”进行阐释的文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出自《乾·象》,即乾卦的《象》传。

《周易注疏》十三卷,[唐]孔颖达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针对每一卦的《象》传有着固定的体例,首先要罗列卦象的实体,然后是卦名,然后是相应的道德哲学警句。例如第三十五卦晋卦的《象》传里说:“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因为晋卦六爻中的下面三爻是八卦中的坤卦,上面三爻是八卦中的离卦,离上坤下。而坤卦象地,离卦象火、象日,所以《象》传才说“明出地上”,这是整个晋卦的象。由此演绎出来一个道理,即后面的“君子以自昭明德”。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乾坤二卦的《象》传,坤《象》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符合其它卦《象》传的格式。但乾《象》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似乎没有卦名“乾”字。于是后世解释乾《象》的人们往往将“天行健”作为一个整体解释,将“健”解释为“刚健”,从而衍生出“行健”“健行”等词语来,清华校歌中就有“行健不息须自强”的句子。

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中乾卦卦名不作“乾”而作“健”,这提示我们“天行健”可能是“天行,乾”。事实上,上古“乾”“健”二字可通假。易传中多次以“健”代“乾”,例如小畜卦《彖》传“健而巽”,按,小畜卦乾下巽上,“健而巽”就是“乾而巽”;泰卦《彖》传“内健而外顺”,按,泰卦乾下坤上,就是“内乾而外坤”。如果是这样,那么“天行健”就应当被断句为“天行,健(乾)”,这与其它六十三卦的《象》传格式都统一起来了,意思是“天的运行之道,就是乾卦的象”。“行健”云云,实在是误读古书的结果。

“天行”一词,先秦可以指自然规律,例如《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可以指自然的运行过程,例如《庄子·天道》说“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具体到乾卦,爻辞主要在谈从“潜龙”到“见龙在田”再到“飞龙在天”的变化,似乎与“天行”还有一些差别。闻一多先生曾在《周易义证类纂》中,引用《说文解字》“龙……春分而登天,秋分日潜渊”的说法,将“龙”解释为东方苍龙七宿,从而乾卦说的就是天文学上苍龙七宿从春天到冬天的运动。当然,直接将乾卦六爻比附成天象甚至是历法,未免有些牵强,但《象》传的“天行”指的很可能是天象的运行规律恒常不变,倒是应当肯定的。

《周易》十卷,《四部丛刊》影印涵芬楼藏宋刊本

接下来的“自强不息”的本意,按照《象》传的通例应是从卦象中推演出来。梁启超先生在《君子》演讲中,给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这一段讲的是“天行”即天的运行,因此“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己“强迫”自己、像天的运行一样不停息。这里所谓“自强”是“自己强迫或勉强自己”的意思,“强”读上声。先秦文献中提到个人的“自强”,指的都是这个意思。例如《战国策·赵策四》“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荀子·解蔽》说,“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强”“忍”对应;《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直到汉初,“自强”的意思还是如此,例如《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吕后劝刘邦的话:“上虽苦,为妻子自强”,又“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史记·屈原列传》载其《渔夫》辞“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都指的是“自己勉强自己”。

这样解释的“自强不息”,与乾卦九三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意在劝诫君子要自律自勉、勤奋不懈。例如《孔子家语·五仪解》说,“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后汉书·黄琼传》说,“迎春东郊,既不躬亲,先农之礼,所宜自勉,以逆和气,以致时风。《易》曰:‘君子自强不息。’斯其道也”,用这话劝诫皇帝应当勤政参与祭祀;《宋书·刘义康传》说,“义康亦自强不息,无有懈倦”;《周书·武帝纪》说,“劳谦接下,自强不息。以海内未康,锐情教习”。可见直到唐宋时期,“自强不息”的含义还是与勤奋刻苦、作息有常联系在一起的。

《周易》,清武英殿仿宋相台五经本

梁启超的第二种解释是“自强”即“自胜”:

且夫自胜则为强,乍见孺子入水,急欲援手,情之真也。继而思之,往援则己危,趋而避之,私欲之念起,不克自胜故也。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王阳明曰:“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古来忠臣孝子,愤时忧国奋不欲生,然或念及妻儿,辄有难于一死、不能自克者。若能摈私欲、尚果毅,自强不息,则自励之功与天同德,犹英之劲德尔门,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非吾辈所谓君子其人哉?

“自胜则为强”来自于《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里的“自胜”实际上相当于前面“自强”本意的积极一面,即自己超越自己。但唐宋之前,很少有人认为“自强”也是“自胜”,而往往用的是其负面含义,即“自我克制”或“自我强迫”。如《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说,“人臣虽愚,未有不乐此而喜干迕者也,迫于道,自强耳”;同书《吴书·黄盖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说,“(黄)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都是此意。所以以“自胜”解释“自强”,有失偏颇。

《周易》,《古逸丛书》影印元至正本

而今天的“自强”中的“强”作强大有力讲,其起源与上述解释都不相同。先秦两汉文献中“自强”的“强”作“强大”解释时,大多用在国家身上,例如《韩非子·十过》说,“则是魏内自强,而外怒知伯也”;《战国策·秦策五》说,“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汉书·匈奴传》说,“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馀万”。这时的“自强”(读阳平)与前面的“自强”本来不是一个词。

唐朝之后,“自强”也渐渐用来指个人,并逐步代替了“自强”表示“自己勉强自己”的含义,偏向其中的积极一面。如高适《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日来知自强,风气殊未痊。可以加药物,胡为辄忧煎“,显然还是“勉强”之意;而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杜甫《遣兴五首其一》“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就已经是“强大”“增强”的意思了。同时代李咸用的《送人》“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后来成为名句“男儿当自强”,也影响了后世对“自强”本意的解读。

把“自强不息”解读成“奋斗不止”,可能还受到了前面“天行健”错误断句的影响。把“行健”连读,自然就产生了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因此君子也应当自强自立、不断奋斗的结论。但正如前面论述的那样,“天行”与“健”本不相属,因此后面的“自强不息”也就没有必要呼应“健”字的含义了。“行健”一词出现的很晚,两汉文献不见单用“行健”,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博喻》才出现“故浑象尊于行健,坤后贵于安贞”,这与“自强”意义流变的时间节点也能吻合。脱离了原典含义的“自强”与“行健”含义变化,反过来又导致了人们对原典的误读,从而产生了新的解释。

总结一下,“自强不息”的本意应当是君子要想天象运行那样,恒常有序、坚持不懈,自己克服自己的惰性。而今天大众习以为常的奋发图强、自我成长、不断进步等,并不是其本意,而是在语言流变中“自强”用在个人与国家两个方面的含义混同的结果。不过,从此角度理解清华的校训,倒也合乎“学在清华”“行胜于言”的风格,毕竟,勤奋刻苦也是清华学生的标签之一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