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简介50字 (追风筝的人简介100字)

小说《追风筝的人》简介:故事的起源便是一个阿富汗男孩无法面对由于怯懦所犯的过错,而选择了谎言和卑劣,终为自己织就了一生的罗网。人到中年,才选择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里最重要的意象,风筝,既象征了兄弟情谊,也暗示着勇气。在风筝放飞的过程中,可能血迹淋漓,但只有最终追到风筝的人,才能获得平静和安宁。

《追风筝的人》故事梗概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畅销书。它向读者讲述了一段不平衡的友情和一场跨度二十年的赎罪以及一生的怀念。

《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也无论是忠诚还是背叛,或者是勇敢亦或怯懦,都是那么真实可感,都是那么亲切而令人感动。这本书传递出的是最真实的声音——一个人的声音,一群人的声音,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实的声音:和平时期的安宁、祥和;动乱来临时的恐慌、混乱和死亡的威胁——外族的入侵,之后是内乱——塔利班的疯狂而残暴的统治,以及9.11之后美国对阿富汗报复式的狂轰滥炸,给阿富汗带来了日益深重的灾难。

“美丽的风筝”在阿富汗的上空彻底消失了。

12岁的阿米尔是贵族少爷,和他一起长大、亲如兄弟的哈桑是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阿里幼年时父母双亡,是阿米尔的爷爷收养了阿里。所以,阿里和阿米尔的父亲也算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阿米尔出生时,母亲难产而死。而哈桑的母亲,却是在他出生后五天便跟着别的男人跑了。阿米尔的父亲雇了一个奶妈,喂大了阿米尔和哈桑。所以哈桑的父亲阿里常对他俩说:“吃一个母亲的奶长大的便是亲兄弟了。”

阿米尔和哈桑也确实是最好的朋友:哈桑细心周到地照顾着阿米尔——为他准备早餐,为他熨烫衣服,陪他玩耍,甚至在他的怂恿下恶作剧,然后默默地一个人承担罪责,并且在他受欺负时奋不顾身为他挺身而出……而阿米尔呢,会在放学后给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的哈桑读故事,猜谜语。可以说,除了上学和睡觉的时间,阿米尔和哈桑几乎就是形影不离了。

可是,阿米尔总觉得父亲不喜欢自己而喜欢哈桑。他觉得,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偏向哈桑,对哈桑更亲切,更肯定,而对自己却是那么严肃,甚至是严苛。阿米尔因此而心生嫉妒。

根据当地风俗,每年春天都会为孩子们举办风筝比赛。规则是谁能用自己的风筝线割断所有其他的风筝线而留在最后,那就会成为让大家称赞的英雄——这是一个令所有孩子向往的最崇高的荣誉。而同时,若能捡到断了线的风筝,也是很高的荣誉,尤其是能捡到最后那只被割断线的风筝,那更是一个孩子无上的荣耀。通常在那一天,从早上开始比赛一直到晚上比赛结束,大街小巷便挤跑着追赶风筝、抢夺风筝的孩子;房顶上则满是观看比赛的成年人。若是谁家的孩子赢得了比赛,家长会觉得无比光彩。

阿米尔和哈桑一直是放风筝、抢夺风筝的高手。而哈桑更是对追风筝有着独特的判断力。当风筝被割断了线,所有的孩子都向着风筝飘飞的方向飞奔之时,哈桑却带着阿米尔向相反的方向飞奔,然后坐下来等着。而那风筝却像是受到了无形的力量指引一般,最后总能向着他俩坐等的方向飞来。等到那些跑得气喘吁吁的孩子们冲过来时,风筝已经稳稳当当地拿在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手中。

为了赢得父亲的肯定,阿米尔在此生最后一次风筝比赛中,从早上开始,一直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娴熟的技巧,和哈桑一起割断了一根又一根风筝线。累了饿了,他咬牙忍住;手上被风筝线割出了一道道的血痕,他也咬牙忍住。最后,当他费劲心机和力气割断了最后那只蓝色的大风筝,他赢得了广场上孩子们艳羡、仰慕的眼光和热烈的围观和祝贺,赢得了在房顶上观赛的大人们的赞赏。尤其让他感到满足的是在胜利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一直坐在房顶上观赛的父亲激动地站了起来。他知道,这一刻,他的父亲定会以他为自豪!从此,他也将彻底改变自己在父亲眼中的文弱不堪的形象!而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追到那个最后断线的大蓝风筝,早已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心灵的灾难就此拉开了序幕。

哈桑追到了那最后一只风筝,可是却被三个恶少堵到了一条荒僻的死胡同。哈桑不肯把象征着无上荣誉的蓝风筝交给恶少,因为,那是给阿米尔少爷的。哈桑因此遭到了恶少的强暴。

阿米尔躲在墙角,亲眼目睹了这一罪恶的过程。阿米尔吓得浑身哆嗦。他应该像哈桑保护他一样挺身而出阻止这一切的,他心中明白。可他只是含泪看着,没有勇气走出去,甚至没有勇气出声。面对肯舍身保护他甚至肯舍身保护他的荣誉的朋友,阿米尔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遭受恶少的欺凌。他选择了逃避,可耻的逃避。

沉重的罪恶感使阿米尔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哈桑依旧按时为阿米尔准备早餐,熨烫衣服,却不再和他照面。哈桑每天做完自己该做的活后,就回到自家那简陋的小屋睡觉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哈桑开始有意接近阿米尔,企图恢复从前的友好关系。可是阿米尔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更无法面对哈桑那毫无保留的忠诚和友爱。他便总是粗暴地拒绝哈桑的示好。

终于,无法承受内心煎熬的阿米尔设计诬陷哈桑偷东西,逼走了哈桑和哈桑的父亲。而哈桑为了维护阿米尔在他父亲眼中的形象,默默地承认了本来没有的“偷盗事实”。哈桑最后一次为阿米尔少爷献上了自己无私的饱受屈辱的忠诚。哈桑和父亲远走他乡,再无音讯。

后来发生了战乱。先是内乱,然后是苏联兵“入侵”(从来不知道,苏联还曾扮演过如此让人讨厌的角色。)阿米尔和父亲连夜出逃。路途上历经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生命危险,终于到了美国。父子两个在美国重新开始,又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在同生死共患难中,父子两个的感情也日渐亲密。阿米尔也如愿成了一名作家,并结了婚。

父亲死后,阿米尔接到父亲老朋友的一封信,信中希望他回国面谈。阿米尔见到了父亲的老朋友,见到了那个自己少年时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那个人告诉阿米尔很多的事:苏联军队、塔利班军队是怎样肆无忌惮地毁掉一个又一个城镇,杀掉成千上万的人;还告诉他有关哈桑的事:哈桑娶妻生子,学会了阅读,始终对阿米尔怀抱忠诚的友情——哈桑当年是知道阿米尔亲眼目睹自己被强暴的过程却默不作声的,可是哈桑选择了宽恕和原谅。阿米尔还从父亲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哈桑居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的父亲曾经为此痛苦不已,一直都在通过不懈的慈善活动来赎罪。而最让父亲痛苦的是他不能认哈桑,不能公开地、名正言顺地爱哈桑。

阿米尔终于理解了父亲何以会对一个下人的儿子那么疼爱,似乎那种疼爱超过了对自己这个亲儿子的疼爱。阿米尔还曾经因此嫉恨哈桑,怨恨父亲。

阿米尔还知道了,哈桑和妻子为了保护阿米尔的家园不被塔利班侵占而被枪杀。哈桑的儿子下落不明。

父亲的朋友希望阿米尔去寻找那个失踪的孩子并解救他。

归途充满凶险。阿米尔犹豫再三,终于决定踏上归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这是他唯一的赎罪机会了。

一路上,到处是不堪入目的废墟——那是一次次战争的遗迹;也到处是凶恶的可怖的塔利班。而更让阿米尔感慨的是路边的一个年老的乞丐竟然是他母亲生前的同事——一个大学教授!这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老乞丐向阿米尔讲述了一些他母亲的旧事……

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自己的亲侄子,并且历经波折把这个饱受摧残的孩子带到了自己在美国的家。阿米尔也最终用耐心和真诚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阿米尔终于放下了从少年时就一直背负的沉重的罪恶感。

《追风筝的人》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悲惨而又美丽的故事。现实世界的残酷和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不断地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精彩动人的故事,令人扼腕。哈桑的忠诚、善良、宽容、大度,阿米尔少年时期的懦弱、狭隘、嫉妒以及成年后终于能够迈出赎罪的脚步的勇气和担当,阿米尔父亲善举背后的自责和痛苦,恶少的卑劣和凶恶以及多年后这些恶少演变成塔利班后的变本加厉的残暴和无耻,还有苏联兵的倨傲无理和压迫……所有这些,都给读者勾画出了那段岁月里阿富汗活生生的生活画卷。美与丑,善与恶,勇敢与怯懦,忠诚与背叛,担当与逃避,无不形成鲜明的对照,无不激起读者内心强烈的情感波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