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能各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详细介绍?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组织架构

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管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三省六部的官职及其职能?

1、中书令,正二品,设2人,职责为掌佐天子执大政

2、中书侍郎,正三品,设2人,职责为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

3、右散骑常侍,从三品,设2人,职责为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4、右谏议大夫,正四品下,设4人,职责为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5、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设6人,职责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及制敕及玺册命

6、右补阙,从七品上,设2人,职责为掌供奉谏讽,大使廷议,小则上封议

7、右拾遗,从八品上,设2人,职责为掌供奉谏讽,大使廷议,小则上封议

8、起居舍人,从六品上,设2人,职责为掌修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

9、通事舍人,从六品上,设16人,职责为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引导其进退,赞其拜起,出入之节,少数民族与外邦纳贡,皆受而进之

10、僚属设置:令史10人,典谒10人,亭长18人,掌固24人,皆无具体品级,职责和通事舍人差不多。

11、主书处设置:主书,从七品上,设4人;主事,从八品下,设4人:令史25人,无品级;书令史50人,无品级;传制10人,无品级;翻译10人,无品级。主要职责为管理文档,类似于现在的档案处。

12、集贤殿书院设置:学士,五品以上,无定员;直学士,六品以上,无定员;校书,正九品下,4人;正字,从九品下,2人;侍讲学士、修撰、校理、侍制、无定品,无定员。其只要职责就是编撰典籍,就相当于秘书处一个角色。

13、史馆设置:修撰,4人;典书,2人;令史,2人;楷书,30人;皆无定品,其职责顾名思义就是掌修国史。

三省六部制之门下省

1、侍中,正二品,设2人,主要职责;辅佐天子治理天下军政要务。

2、门下侍郎,正三品,设2人,主要职责就是帮助侍中,参政议政。

3、左散骑常侍,从三品,设2人,职责为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4、给事中,正五品上,设4人,职责为掌侍左右,分判省事

5、左谏议大夫,正五品上,设4人,职责为掌侍左右,分判省事

6、门下录事,从七品上,设4人,掌文薄,传制,诏敕装函保管

7、左补阙,从七品上,设2人,职责为掌供奉谏讽,大使廷议,小则上封议

8、左拾遗,从八品上,设2人,职责为掌供奉谏讽,大使廷议,小则上封议

9、起居郎设置,起居郎,从八品上,设2人;令史,设2人;典仪,设3人;赞者,设12人;皆无品级;主要记录天子起居法度,等等,就是相当于书记员。

10、城门郎设置;城门郎。从六品上,设4人;令史,1人;书令史,2人;职责为掌握京城,皇城,宫门的开关礼节。

11、宝符郎设置;宝符郎,从六品上,设2人;令史,2人;书令史,3人;主宝,设6人;主符,设30人;主节,设18人。其主要职责是掌天子八宝及国家符节。

12、弘文馆设置:学士,五品以上,无定数;校书郎,从九品上,设2人;令史,2人;典书,2人。主要职责是就是教书对朝廷礼仪,制度沿革都能够进行参议。

三省六部制之尚书省

1、尚书令,正二品,设1人。

2、左仆射,从二品,设1人。

3、右仆射,从二品,设1人。

4、尚书左丞,正四品上,设1人

5、尚书右丞,正四品下,设1人

6、左司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

7、右司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

8、左司郎中员外郎,从六品上,设1人

9、右司郎中员外郎,从六品上,设1人

以上官员中尚书令、仆射总领百官,纲纪百揆,天下庶务皆会而决之

10吏部设置:尚书,正三品,设1人。侍郎,正四品上,设2人。吏部郎中,从五品上,设2人;司封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司勋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考功郎中,设1人。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文官的考核、选授、勋封。

10、户部设置:尚书,正三品,设1人。侍郎,正四品下,设2人。户部郎中,从五品上,设2人;度支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金部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仓部郎中,设1人。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田、户、钱、谷税收。

11、礼部设置:尚书,正三品,设1人。侍郎,正四品下,设2人。礼部郎中,从五品上,设2人;主客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膳部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祠部郎中,设1人。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科举,礼仪,学校。

12、兵部设置:尚书,正三品,设1人。侍郎,正四品下,设2人。兵部郎中,从五品上,设2人;主客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职方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驾部郎中,设1人。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武官任免及军事行政。

13、刑部设置:尚书,正三品,设1人。侍郎,正四品下,设2人。刑部郎中,从五品上,设2人;比部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司门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都官郎中,设1人。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及重大案件审判。

14、工部设置:尚书,正三品,设1人。侍郎,正四品下,设2人。工部郎中,从五品上,设2人;比部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司门郎中,从五品上,设1人;都官郎中,设1人。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农田水利、工程营造。

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之后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格局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严密格局。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的职责是

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

职责: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汉朝的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宋朝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原因

1、 宋太祖为了防止相权威胁王权,建立一整套相互牵制、相互掣肘的文官制度。

2、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3、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对于我国中央官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分工明确,效率高;2、相互监督,相互牵制;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特点

1、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中书省颁布的皇帝的诏令和政令,如果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是不可行应驳回。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无其他权利。这样严密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使他们有监督和牵制。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

作用

1、积极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2、消极作用

加大了中央集权,使至高的皇权产生专制,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同时加大皇帝的工作难度,导致后来的太监干政,六部过于分工会降低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是谁创建的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杨坚创建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确立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中的兵部是管什么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兵部是在隋唐时已设置,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三省六部制简介: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