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于 2019-11-10 12:32
- 分类:百科
- 阅读(16)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
人教版初中语文的议论文有哪些?
完整问题: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有哪些篇目?
好评回答:七上:无七下:无八上:16.大自然的语言17.奇妙的克隆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9.生物入侵者20.落日的幻觉八下:11.敬畏自然12.罗布胡,消逝的仙湖13.旅鼠之谜14.大雁归来九上:5.敬业与乐业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下:9.谈生命12.人生——————————————————————共16篇,我一本书一本书翻的。。累死了= =
初中语文课本哪些篇目被删了?
完整问题:初中语文课本哪些篇目被删了
好评回答:哪些文章不适合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辛泊平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发新书绝对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新书里的语文课本更是其中的珍品。所以,领回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语文书翻一遍,喜欢的读几遍,不喜欢的一带而过。这几乎成了习惯。有了这个大概印象,等老师讲课的时候,自己就仿佛多了一些优势。然而,一些原来喜欢的文章经老师一讲却失去了兴趣,一些不喜欢的文章等老师讲完,却有了异样的感受。似乎也是一种叛逆,那时候,总是对老师条分缕析的文章持一种敌对态度。若干年后,再回顾过去读过的文章,终于明白:有些文章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抵触,实在不是因为教师的水平,而是选文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专家认定的名篇,就因为种种原因和中学生的阅读口味有很大的出入。 《背影》,这应该是朱自清久负盛名的作品,但和中学生的阅历相差万里,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其中深沉的内涵。记得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无论老师如何讲解,我都读不懂那几近无言的父爱,相反,我感觉更深的却是父亲的丑陋和他对儿子的冷漠。因为,懂得父爱的深沉和博大,那几乎是中年以后的事情。这篇文章情节极淡,而语言相对于《春》和《荷塘月色》而言又是笨拙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这篇文章都不应该是中学课本里出现的篇目,它更适合在大学里讲。 《社戏》,多年以后,我终于读懂了鲁迅先生写作的高妙,那种絮絮叨叨近乎啰嗦的叙述,正是少年不耐烦的心理写照。但当时在课堂上,却是无法欣赏的,听着老师同样絮絮叨叨的讲解,瞌睡是必然的结果。即便到了偷罗汉豆那相对精彩的一段,也无法理解孩子因自己家的豆大而建议偷自己家的童趣,虽然那时自己也是少年。因为,许多童趣在孩子是正常,只有到了成人眼里,那才成为趣味。所以,这篇写孩子心理和趣味的文章,其实是成人带着成人的眼光去回顾过去,自然就是对昔日印象的描摹,而非真正孩子心中的乐事。那种人生体验是成人此时的体验,孩子身在其中,无法尽享。 《灯下漫笔》,在我看来,这几乎就是鲁迅先生最好的随笔,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平民的非人命运。然而,对于只有中学历史知识背景的孩子而言,是怎么也理解不了在官、匪以及所谓的农民军之间辗转挣扎的百姓的苦难的。那是需要深厚的历史底蕴才能洞悉的历史秘密。所以,窃以为,这篇黄钟大吕更适合大学历史系的学子们对照历史文本研读,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项脊轩志》,这也是中年人的体验。青春期的孩子对父亲殷切的关心尚且无法理会,更遑论祖母、母亲那近乎无事的情感细节了。至于那丧妻之愁,作者一笔的神韵,恐怕是孩子们难以接受的怀念方式。所以,归有光这篇冲淡的文章能怎样让孩子感同身受,那肯定是对老师的挑战了。 等等等等,还有许多这样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如听天书或者如同嚼蜡的文章,几乎成了师生的梦魇。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如果都不选,那么还有什么是够格的呢。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它应该是编选教材的专家们仔细考虑的。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课文面向的是青少年,是缺少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的孩子,如果选文和他们的生活和理解能力差距太大的话,那么即使是经典中的经典,也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心灵。这样的选文就流于表面,就是不负责任。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些有相同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时文呢?同样是讲亲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很容易打动学生;同样是讲百姓的命运,鲁迅的《阿Q正传》就生动地多。多选一些这样的文章,教学的效果是否能更合情、更实效呢?08/10/29夜。
初中语文课本哪些篇目被删了?
完整问题:初中语文课本哪些篇目被删了
好评回答:哪些文章不适合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辛泊平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发新书绝对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新书里的语文课本更是其中的珍品。所以,领回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语文书翻一遍,喜欢的读几遍,不喜欢的一带而过。这几乎成了习惯。有了这个大概印象,等老师讲课的时候,自己就仿佛多了一些优势。然而,一些原来喜欢的文章经老师一讲却失去了兴趣,一些不喜欢的文章等老师讲完,却有了异样的感受。似乎也是一种叛逆,那时候,总是对老师条分缕析的文章持一种敌对态度。若干年后,再回顾过去读过的文章,终于明白:有些文章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抵触,实在不是因为教师的水平,而是选文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专家认定的名篇,就因为种种原因和中学生的阅读口味有很大的出入。 《背影》,这应该是朱自清久负盛名的作品,但和中学生的阅历相差万里,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其中深沉的内涵。记得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无论老师如何讲解,我都读不懂那几近无言的父爱,相反,我感觉更深的却是父亲的丑陋和他对儿子的冷漠。因为,懂得父爱的深沉和博大,那几乎是中年以后的事情。这篇文章情节极淡,而语言相对于《春》和《荷塘月色》而言又是笨拙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这篇文章都不应该是中学课本里出现的篇目,它更适合在大学里讲。 《社戏》,多年以后,我终于读懂了鲁迅先生写作的高妙,那种絮絮叨叨近乎啰嗦的叙述,正是少年不耐烦的心理写照。但当时在课堂上,却是无法欣赏的,听着老师同样絮絮叨叨的讲解,瞌睡是必然的结果。即便到了偷罗汉豆那相对精彩的一段,也无法理解孩子因自己家的豆大而建议偷自己家的童趣,虽然那时自己也是少年。因为,许多童趣在孩子是正常,只有到了成人眼里,那才成为趣味。所以,这篇写孩子心理和趣味的文章,其实是成人带着成人的眼光去回顾过去,自然就是对昔日印象的描摹,而非真正孩子心中的乐事。那种人生体验是成人此时的体验,孩子身在其中,无法尽享。 《灯下漫笔》,在我看来,这几乎就是鲁迅先生最好的随笔,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平民的非人命运。然而,对于只有中学历史知识背景的孩子而言,是怎么也理解不了在官、匪以及所谓的农民军之间辗转挣扎的百姓的苦难的。那是需要深厚的历史底蕴才能洞悉的历史秘密。所以,窃以为,这篇黄钟大吕更适合大学历史系的学子们对照历史文本研读,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项脊轩志》,这也是中年人的体验。青春期的孩子对父亲殷切的关心尚且无法理会,更遑论祖母、母亲那近乎无事的情感细节了。至于那丧妻之愁,作者一笔的神韵,恐怕是孩子们难以接受的怀念方式。所以,归有光这篇冲淡的文章能怎样让孩子感同身受,那肯定是对老师的挑战了。 等等等等,还有许多这样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如听天书或者如同嚼蜡的文章,几乎成了师生的梦魇。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如果都不选,那么还有什么是够格的呢。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它应该是编选教材的专家们仔细考虑的。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课文面向的是青少年,是缺少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的孩子,如果选文和他们的生活和理解能力差距太大的话,那么即使是经典中的经典,也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心灵。这样的选文就流于表面,就是不负责任。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些有相同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时文呢?同样是讲亲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很容易打动学生;同样是讲百姓的命运,鲁迅的《阿Q正传》就生动地多。多选一些这样的文章,教学的效果是否能更合情、更实效呢?08/10/29夜。
人教版初中语文电子课本
完整问题:我想要初中语文全册电子课本,谁能帮帮我?
好评回答:爱问共享资料—-教育栏一类里就有,应该能找得到,祝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