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沟通技巧有哪些?
教师沟通技巧如下:
1、注意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教师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如教师关注地用目光注视幼儿,用点头、抚摩孩子表示鼓励和对孩子谈话的兴趣,使幼儿感觉到“老师很喜欢听我说”。
倾听时教师要有耐心,由于有的时候幼儿会,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结构出现错误等。教师在倾听的时候还要细心揣摩和领悟幼儿语言中所蕴涵的意义。
2、教师在与幼儿交谈的时候注意身体的姿势。如一个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教师在与孩子谈话时,会注意她自己的声音、姿态以及运用和强调的词语。当她看到一个孩子害怕时,她会弯下身体和孩子平视,用双手扶住他,注视着他,以平静的、天然的声音,以稳定的心情与孩子谈话。
3、语言的表达要简明,易于领悟。
4、教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
幼儿园的介绍如下:
以幼儿园为代表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我国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组织,幼儿园通过对幼儿实施智、德、美诸方面全面提高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提高。
幼儿园为家长职业、进修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园不仅负有教育幼儿的职责,而且负有为在园幼儿家长服务的任务。幼儿园保护和照顾幼,助于解决家长因职业、进修而子女无人照顾的难题。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幼儿园显示出其他教育机;不可替代的功能,充分体现出幼儿园的特殊价格。
幼儿园按照时刻可以分为全日制幼儿园和寄宿制幼儿园,按照对象可以分为幼儿园、残疾儿童幼儿园和特殊儿童幼儿园。
老师的正确沟通技巧
明明已经在控制心情了,可学生还是不听话,略施惩戒,又怕伤害学生自尊心……怎样管理心情,合理批评,是新教师们经常面对的难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老师的正确沟通技巧,欢迎借鉴参考。
1、减少评判之声,传播理性讯息
学生行为的改变的原动力来自于内心,而很多教师的教育中,时常忽略了学生这种内在的理性和动机。当学生出现不太好的课堂表现的时候,有些老师倾向于用责备、要求、说教,甚至贬低、恐吓等形式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恐惧,因此迫于压力而改变自身行为,然而这种方式直接否定了学生内心的真正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依赖他人来评判自我的价格。
理性讯息是指针对情境而非学生人品的判断,强调老师应该接纳与承认学生的感受,简而言之,就是对事不对人。理智的行为有赖于人类相信自己对现实环境的觉知能力,因此,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去评判一个学生是怎样样的,比如“你真是太笨了!”,而是转向对客观情境的描述,让学生依靠自己的理智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并判断对自己的感觉。
老师对学生的反应方式可以反射出老师对学生的感觉,老师的反映可能建立或毁掉学生的自我概念。教师较好的反映应只是说出事实,让学生自己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们的自我形象,依靠他们自己的理智去调整行为,激发内在的行为动力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评判标准。
2、适当表达愤怒,理性表达情感
教师有平常人所有的情感,老师的行为应该是天然而真诚的,包括说话、行动,以及对学生的反应。但老师需要进修怎样表达愤怒,甚至反感,而不会伤害学生的人格特质。
老师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学生模仿,如果一个老师习性于用攻击性、评判性的语言来表达情感,那么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影响,不能理性地表达情感,而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
因此,老师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应该牢记“以身作则”的制度,应该问自己“我生气的方式是不是和我期待学生的表达方式一样?我是否在班上示范我所期待出现的行为?”
老师可以借此机会增进学生表达心情的能力,比如老师说:“我看到了不可原谅和无法忍受的行为,我希望立刻停止。”在这个例子中,传达了学生的行为和言语形容的力量,这样不仅不会对学生造成攻击性的伤害,既承认情感表达的合理性,又能启发他们对情境的理性思索,而且学生能从老师有力的言语表达中学会表达心情的艺术。
3、减少控制命令,促进学生自主
老师应避免使用命令和强人所难的方式,由于直接、强制的命令容易引起敌意。相反,老师应该以邀请学生进行合作的姿态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比如,相比于“把图书收起来,放在桌子里,拿出数学课本,拿出一支铅笔,翻到60页,开始做题……”,而发出邀请,寻求合作的方式是“现在是数学课,今天要做的习题在60页。”这样的讯息,老师显现出他们尊重学生自动自发的能力,增进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和职责感。
这种技巧能够有效减少学生依赖的难题,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控制教室中的事务,让他们自行决定怎样进行他们所选择的解决技巧,于是学生渐渐摆脱了对教师引导和推动的依赖,能生活在自己设定的标准中。
4、赞美遵循理性,连接真诚感受
评判性的赞美有潜在的危险,也就是评判学生人格特质的赞美,比如“你是个好孩子”,“你很了不起!”等,这些语句使学生对自己的价格依附在别人给予的赞同之上。在老师对学生进行赞美时,同样应该遵循理性讯息制度,对事不对人,注重对行为本身而非学生人格的赞美。
同时,老师应该警惕的赞美词就是“很棒”,由于他们“答对了”。智慧并不能使一个人“很棒”,缺乏智慧也不会使一个人“很笨”,因此对学生有了正确回答的适当反应应该是:“正确”、“答对了”,这些反应没有附带对学生人格的判断,而仅仅专注于对他们所做事务的判断。
表达赞美的另一个技巧就是避免用言语判断学生的行为,比如“你们在今天集会中的表现太好了”“如果你想做的话,肯定可以做到”,转向用自身的心情体验表达对该行为的赞许,例如“今天与你们一起画画,感觉真是太好了。”这样做的缘故是由于,评判性的赞美会使老师始终处于评判的地位,姿态仍然是居高临下的,企图操纵学生重复其所期望的行为,然而有时学生会抗拒这些明显的操纵,由于他们觉得这些赞美是不真心的。
与评判性的赞美相对的是建设性的赞美,其功能是支持、激励和鼓舞,而不是评判。另一种建设性赞美的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去努力,去尝试,针对的是学生的努力,而不是成就,使学生有勇壮去尝试,并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老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找机会去肯定学生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注意结局。
5、逻辑结局替代惩罚,建立学生职责觉悟
逻辑的结局是紧跟着某一特定行为而出现的后果。逻辑的后果不是惩罚,惩罚是老师对不良行为学生所采取的报复行动,一对学生展示谁是“老大”,惩罚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报复冲动。而逻辑的结局跟随着天然和必然影响,绝非老师使用的武器。
逻辑的结局不是老师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要发挥集体的约束力,将团体的秩序表现出来,力行学生自立的班规。而且逻辑的结局不是应急预案,而需要持之以恒地得以贯彻实行,不能针对某些个体,而必须适用于所有学生,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总是带来令人不愉快的结局。逻辑的结局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自己自在选择怎样表现,这样他们会学到去依据内在的规律来控制自己的行动。
老师在表扬、惩罚、表达自我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避免对学生进行评判,避免让他们把自我概念建立在对权威的服从和依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