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原文及译文(全))

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第四章(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第五章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 (既然孔子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那么,这个中庸之道看来是行不通了。为什么中庸之道会行不通了呢?这就是私有制促使的人们的需要和需求的过度和过分。)

第六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第七章(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第八章(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第九章(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第十章(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第十一章(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第十三章(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第十四章(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第十五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第十六章(无所不在的道)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第十七章(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译文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第十八章 周公制定礼节规定

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

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 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 ,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 之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1.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

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

2.武王继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

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

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葆祭祀不断。

3.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还有许多没来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后,周公辅

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有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

制一直实行到诸候、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

的,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来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父死就要按士

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年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

于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的区别,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第十九章 真正的孝道

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 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 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 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1.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

2.所说的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的功业。

3.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应时的

鲜美食品。

4.“按照宗庙祭祀的礼制,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

贵贱分辨清楚;在众人劝酒时把执事职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辈必须先

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颜色来决定宴席坐次,这样就能使老

小长幼秩序井然。

5.“站在适宜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戴先王所爱

戴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

高境界。

6.“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

了 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

易明白啊!”

第二十章 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1.哀公问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 ,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 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4.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 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 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 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 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 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 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 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1.鲁哀公询问政事。

2.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

事也就废弛了。

3.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

么人。

4.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5.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

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7.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

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8.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

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9.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

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

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10.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11.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

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12.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

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13.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

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

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14.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

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

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

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

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

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

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15.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16.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

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17.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

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

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

不能够使自己真诚。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18.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

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

别,切实实行。

19.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

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20.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

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第二十一章 诚则明,明则诚

1.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1.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

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

第二十二章 至诚可参天地

1.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1.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

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

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第二十三章 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1.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 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1.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

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

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第二十四章 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1.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 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

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1.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

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

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第二十五章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 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1.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

2.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

3.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

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第二十六章 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1.故至诚无息。

2.不息则久,久则徵。

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 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 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

之多,及其不 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译文)1.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2.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

3.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4.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

5.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

6.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7.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8.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9.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

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

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

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

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

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第二十七章 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1.大哉圣人之道!

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 而知新,敦厚以崇礼。『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 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1.伟大啊,圣人的道!

2.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3.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4.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5.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6.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

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第二十八章 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4.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 亦不敢作礼乐焉。

5.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 。吾从周。」

(译文)1.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

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2.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

3.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

4.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

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5.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

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第二十九章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2.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 ,不信。不信,民弗从。

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 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

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 望;近之,则不厌。

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 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

译文)1.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

2.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

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

不会听从。

3.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

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

不理解的地方。

4.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

5.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

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6.《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

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第三十章 圣人的伟大之处

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水土。

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 为大也。

(译文)1.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2.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

3.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

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第三十一章 德厚才能载物

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 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 察、足以有别也。

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4.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 所倚?

『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1』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 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 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子之所不 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鈇钺。

『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诗云 ,『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