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来,有两个真实事迹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
第一个是几个月前在公号一席上看到的视频,演讲者是“榕树根”的创办人李旸,讲述了她和丈夫用八年的时间,守护山区儿童成长的故事。
李旸《榕树根的孩子们》
李旸和她的老公乐安东在滇缅边境的景颇族村寨,建了一间“榕树根之家”,这是一所致力于改善乡村儿童教育的机构。
更多时候,它更像是一个孩子们放学后的温暖小家。
他们帮孩子们免费提供课业辅导、趣味英语、歌舞和绘画艺术课等,孩子们学到了很多生活技能,兴趣爱好也得到了扩展。
对于乡村即将就业的大孩子,他们每年还选送他们去城市学习专业技术。
如今许多孩子已经在城市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仍热感念家乡。
演讲中的一个小细节深深地触动了我:在城里做理发师的孩子回来,就会给学校里的学生老师义务剪发,他们已经把这里当作家。他们不会有那种留守儿童对社会的恨,无论走到多远,“榕树根”都会是他们内心最温暖的港湾:
而另一个新闻是关于一个叫杜爽的心理咨询师,她创办了一个歌路营“新1001夜睡前故事”项目,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陪伴农村寄宿学校儿童的成长。
在这之前,她走访了10个省份一百多所农村寄宿学校。调查报告显示,相比物资上的匮乏,大部分孩子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心理方面:安全感缺失、社交能力差、自我认同感低,缺乏对别人的信任……
而歌路营后来所做的,就是通过每天给这些寄宿的孩子们讲睡前故事。孩子们思念父母或是情绪压抑而撕心裂肺的哭声,转为每天都很期待伴随着故事音频入睡;原来有些孩子可能拿着父母留给他们的手机打游戏,刷抖音,现在却因为听到了更多广阔世界的知识和故事,而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两个真实事例,再一次激发了我去年云南公益行后,一直在和做公益的朋友探讨的一个话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公益”
让我后悔的不足
老读者大概都知道,乡村阅读公益项目,是丹妈这两年来一直在坚持的事情,今年三月的云南行结束后,一直也有很多朋友在后台问我公益的事怎么样了:
其实近半年来,我也一直在做准备。一直未启动的原因,是因为在前两次公益的后续跟进中,发现很多不足的地方:
就像我一直担心的:图书室是建成了,那么接下来,孩子们真的能读好这些书?真的能从中有所收获吗?
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公益行动?心酸!第一次如此渴望自己是亿万富翁是在贵州的一所学校 :
那一次,我和刘先生两个人,第一次做,山路十八弯地跑过去,看着孩子们身上单薄的衣服、教室基础设施的简陋,还有孩子们家里破旧的屋子,更让我揪心的是,极大部分孩子没有家长的照顾……
在那之前,山区孩子在我脑中是一个新闻里的群体,但真去亲眼看到了,对比自己孩子的衣食无忧,我内心对这些孩子们的不舍就再也无法抹去。
还好,当时还有一大批读者也参与了进来? 2017年,这是我们最值得的一笔投资,可爱又善良的读者们,得知孩子们还需要些生活用品,又立即从全国各地寄给校方爱心物资,才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但事后回想起来,那次活动总体来说准备的有些仓促,内容上也基本是以物质帮扶为主——
(除了衣服、文具、阅读角,那次去还顺便把教室桌椅也给整了下)
但在回访中我得知,阅读角后续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太好,我们也反思了一下大概有两个原因:
● 因为学校怎么都安排不出一个单独的图书室,教室狭小,只是简单的在班级后排加一排书架,确实太简陋了。
●而另一方面,那一次因为去之前没有充分了解好当地学校学生的基本构成、喜好、阅读程度,在选书上做的不够有针对性。
结合那一次的经验教训,第二次去云南山区 ?送给山区孩子最好的六一礼物时,无论学校怎么说没地方,只剩下一个45平的破杂物间,我们也坚持要接下来做改造——
而这一次我们在图书室的装修设计、书本挑选、物资管理及个人帮扶上做得更精细了些,图书室完工后,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后续我们还联系到当地的扶贫人员,做了公益“爱心妈妈”的活动:
云南公益群里的妈妈和小朋友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经常能看到各位妈妈问她捐赠的物资孩子们收到没。
“爱心妈妈”和这些孩子们之间的书信贺卡往来,传递了一份温暖,也鼓励了这些孩子们好好读书,从而有一天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即使如此,在后续跟进中,我还是很沮丧地得知,因为学校老师平时接触课外童书有限,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去阅读,所以许多孩子还是没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在无人现场跟进引导的情况下,我们花了那么多心思建立的漂亮图书室,最后的利用率却并不高。
这些让我陷入反思
两次的公益行动,让我更加真实地看到了乡村阅读普及的需要,也让我内心更加坚定要把这件事做下去,但最近我一直在想,这种带着情绪化的爱心,只给予物质帮扶、环境改善、浅层次关心表面问题的举措,真的是乡村孩子需要的公益形式吗?
云南之行回来,一个在公益界做了十年的朋友找到我,向我普及了“有效公益”的这个概念。
刚刚开头提到的“榕树根”与“歌路营”的两个故事,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效公益的项目,在乡村中真实的模样。
我开始思考,做一个乡村阅读公益项目,怎么才算有效?
是图书馆建得足够漂亮吗?
是书捐得足够丰富吗?
是钱财赠与足够多吗?
……
其实这些都不是,应该是我们走之后,图书馆实际的利用率:
有多少个孩子因为这个图书馆形成了更好的阅读习惯?
每天有多少个孩子来看书?看了多久?
有多少个孩子因为书,在精神上,心灵上,发生了变化?
或者,从更直观简单点的角度来说:
是每天有多少孩子在这个图书馆里,看着书,笑了。
是书中的温暖和充实能对他们的一生,影响多久。
1、贫困山区留守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些孩子们中间极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在无数个没有父母陪伴的日日夜夜里,他们除了要忍受贫寒,还要压抑对父母的思念,对他们而言,依赖可能永远都得不到回应。
●歌路营“新1001夜睡前故事”项目,让5000 所农村寄宿学校的150万学生,通过听故事爱上寄宿生活,提高了阅读兴趣。没有父母陪伴的他们,减少了一丝孤单。
●“榕树根”通过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技能培训,让一些差点误入歧途的孩子重新找到自己,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这两个故事再次告诉我孩子们需要物质帮助的同时,更需要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充实。
“丹妈读童书”这个号因亲子阅读,因童书推广而起,是因为我一直相信,孩子若是在童年读到一本好书,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这份温暖和力量,足以影响他们度过很多艰难时光。
2、除了帮助孩子,我们还应该帮助谁?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想要持续地去帮助孩子,我们同时也要在精神、理念、技术上去帮助那里的老师、学校。
因为每天和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学校老师,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像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要“亲子共读”:因为让孩子喜欢上看书,最好的方法,就是陪他们读。
而对于山里这些从小毫无阅读环境、几乎没有阅读习惯,父母又不在身边的孩子来说,师生共读、班级共读就是一件更为关键的事情。
我也更相信:在家里,孩子会在和父母的家庭共读中,记住这温馨的亲子时刻。
在学校,孩子也会在和同学、老师的校园共读后,记住那些快乐,被集体温暖的时刻。
3、为什么乡村图书馆管理起来那么难?
前段时间去深圳图书馆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一直被忽略,但其实很理所当然的问题:在我们城市里的图书馆都管理的那么好,除了大家的自觉,还因为,图书馆里都有一套智能借阅系统。
借书还书,条码一滴就搞定,几乎不用怎么培训,普通人都会用。
更重要的是,书去了哪里,看了多久,哪些书是孩子爱看的,哪些书是孩子不爱看的,看看后台数据,就一目了然。
如果有这样一套系统,乡村老师管理图书馆会更轻松,我们也可以更清晰真实的了解到孩子们最近的看书情况,定期对书目书类进行调整,岂不是一举两得?
一些行动与计划
说干就干,带着这些想法,这几个月,我和小伙伴开始重新筹划我们2019年的丹妈乡村阅读公益行:
1、新的公益方案
带着前两次公益的总结和想法,我们跑了十多所学校,咨询了很多个公益机构之后,遇到了一家和我们初衷不谋而合、又有乡村阅读公益经验的NGO机构——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几番讨论之后,终于形成了新的公益方案。
后台一直有很多善良热心的读者们也说想参与我们:
大家不用着急,无论是直接以行动参与,还是参加募捐,这次,丹妈都有了更完善的计划:比如在募捐上,之前捐物那次因为是手动登记,做得不够规范;关系到钱的事,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猜疑,我一直是拒绝了大家捐款的爱心。
这一次我们会采用如今网络公益更正规透明的方式,做成在线捐助的方式,每一个捐助者,上网就能查看到你所捐助的这所学校的项目进展情况;每半年我们会做回访;每一年都会有相应的捐助公示,后续项目开展了,我还会详细给大家介绍。
2、考察学校
在学校这一块,我们这几个月一直有考察一些乡村学校的具体情况及需求。
质朴宁静的乡村
最终确定了一所符合建图书馆条件的学校,目前图书馆还在建设中,要彻底翻新、装修、采买桌椅书柜、选书,都还需要时间。
正在施工的阅读室
目前计划是争取3月份左右能装修完成,后续我们会将图书选送落实到位,以及接下来的图书馆管理、教师培训、阅读活动推广都会同步开展。想到孩子们能在开学之际,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书馆,我的心情都变得好起来。
3、征集意见(人员招募)
重点还要再说一说的是,阅读活动和教师培训这一块。
我刚也在文中提到,因为资源的匮乏,乡村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组织阅读活动上的能力较弱,想要更持续地帮到孩子,先帮扶好老师。
因此,这次后期我们会和满天星一起给乡村教师做一系列的阅读培训,进行阅读示范课进校、课程包研究等活动。
每天看留言就知道,咱们“丹妈读童书”的读者都是卧虎藏龙啊,所以,最后丹妈也做一个人员征集——
如果有在怎么设计团体阅读活动,校园阅读课程上有丰富经验的个人或是机构,欢迎联系丹妈哈!我非常期待我们一起在阅读课开发、阅读活动设计上有更多交流。
以上活动,有意愿参与的小伙伴或机构,可以加小助手微信dan-ma-15,期待你们多提建议和想法,让我们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本文参考:
文中有关“榕树根”公益项目图来自公众号“一席”《榕树根的孩子们》
文中有关“歌路营”公益项目图来自公众号“奴隶社会”《和一诺一起说:宝贝,别哭》
●丹妈碎碎念●
以上都是接下来我的一些打算,3月份学校图书馆建好之后,各方面会一步步落实,需要详细考虑实施的细节非常多,后期图书馆开馆,各项活动的进展,我还会继续给大家报道,有意愿参与的朋友们,真的很感谢你们的爱心,同时也非常欢迎我们一起!
我相信好的书本会带给人力量,愿这些没有书可读的孩子们,在小小年纪面对人生艰难之时,能在书本里汲取一份营养,获取一份陪伴,感受一份温暖,会爱人,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前段时间看到数据,截至目前,留守儿童的数量近7000万,他们面临着读书资源缺乏、学习环境差、家庭情感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也一直在强调“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那么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此做些什么,我会一直思考并实践,不仅如此,我还希望更多伙伴能多提供建议想法,让我们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之前看《奇葩说》辩手熊浩说的一句话,很有感染力,他说,“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相互找到,然后我们一起发光”。
当时看到这里的我,思绪早已经脱离辩题,而是想到了一直心心念念的公益,也许在这方面我的能力有限,但我这束微光,会影响更多的微光,我们一起赶跑山区留守孩子们头顶的乌云。
想告诉大山里的孩子们,你永远都不是独自一人,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叔叔阿姨在默默关心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