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出台湾|大象公会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台湾的「国学大师」们完成了自己的出埃及记。
文|刘喜
台海关系缓和时,「国学」这个高度复杂的概念,曾一度是大陆围观者打在台湾身上的标签之一。
台湾的一些地名让大陆游客印象深刻:忠孝路、信义区、仁爱乡……加之台湾人待人接物温婉有礼,许多人都认为,台湾保存了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传统。
· 2018 年,台北市长柯文哲参加祭孔大典
和传统一度中断的大陆相比,台湾确实曾努力标榜和传承了不少传统文化,但这已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气了。
在大陆人的玫瑰色镜片下,当代的台湾「国学」代言人,更多是无数真真假假的「国学大师」,他们开创的经典模式,也成了大陆本土国学大师行骗的基本套路。
国学正统在台湾?
在国民党接收台湾之前,自古以来作为荒凉边陲的台湾,从来不是儒家文化的重心。今天台湾所保留的儒家传统文化符号,大多要从国民党接收后对日占元素的清算说起。
台湾被日本统治了 50 年,首先要改造的是教育:取消日语,倡导汉语白话文,同时,不断增加中小学课纲中「传统文化」的比重。1956 年起,脱胎于四书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成为台湾高中的必修课本。
国民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直接来自于领袖蒋介石。
迁台时期的蒋是坚定的传统文化支持者,自称六岁入塾,熟读四书五经。他特别推崇王阳明,迁台不久,就将台北市郊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 阳明山上的王阳明像
其实,蒋在青年时期并没有显露出对儒家文化的偏好,其职业经历也是典型的军人、军阀。这种爱好更多来自三十年代的时局。
当时,蒋同时要对付主张马列思想的红军、主张西化思想的自由派和境外的日本人,自身政治地位亦不稳定。传统儒家文化既有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一面,又有效仿曾国藩、王阳明动心忍性、苦撑待变的内在一面,最能满足其需求。
在蒋氏文胆陈布雷等人的论述下,传统文化成了国民党纲领的重要内容。
无论新文化运动的「恶潮流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属于「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忍心侮辱我们中国固有文化的遗产」。
原本只对传统文化有朴素认同的孙中山,则被标榜成了儒家伦理道德的集大成者。舶来色彩浓厚的三民主义,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固有道德文化的结晶」。
· 蒋一生爱穿马褂,1948 年身着马褂发表「总统」就职演讲
1960 年代,蒋介石对热爱传统文化的标榜有了更现实的动力:在对岸,轰轰烈烈的「破四旧」开始了。
1966年,蒋于辛亥革命纪念日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将「红卫兵」类比为「红灯照」,「人民战争」类比为「义和团」,将自己塑造成中华文化正统的延续者。
在蒋的倡导下,岛内开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一方面整理和出版了大量中国古籍书目,倡导传统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编纂到小学和中学课本中,提倡将伦理道德贯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
蒋介石苦心打造出了一个以儒学为主的「国学台湾」:小孩从小开始读儒家经文,中学要背《论语》《孟子》,联考国文中也有大量经典内容。学国学,是台湾几代人的「不得不」。
· 1968 年台北市孔庙前,蒋在主持完祭孔大典后与表演八佾舞的佾生们合影
不过,许多儒学研究者对蒋的做法不以为然。
早在 50 年代,徐复观就曾刊文表示「中国政治思想要求人君将自己的才智与好恶舍掉来服从人民」,直接用蒋热爱的传统文化劝蒋退位。
牟宗三则反思了传统文化教育,在他看来,「民族文化精神教育」只是资料化、教学化的灌输,没有精神,也称不上教育。
有人曾研究 50 年代到 70 年代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课标,发现共同的目标都是「激发爱国思想」。「忠勇爱国」、「爱国反□」更是经常出现的价值口号。
最令人厌烦的,是蒋去世后推出的陈立夫版《基本教材》。其中不仅增加了难懂的《大学》《中庸》的比重,还都按照陈自己的著述《四书道贯》来解读。照他解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千年前的理想,都要靠近代的三民主义才能实现。
· 图为陈立夫主持祭孔典礼。陈立夫晚年热爱传统文化,笃信中医,其《四书道贯》近年在大陆出版数次,被不少人引为「国学经典」
从两蒋时代走出的台湾年轻人,对虚无缥缈的忠勇爱国和传统道德教训极为反感。解严后,这种「强行国学」的行为旋遭到大量批评。
民进党第一次上台,便顺着民意将《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从必修改成选修。虽然国民党后来又改为必选,但教育已经松绑,儒学从「立党之本」被推到边缘角落,已是事实。
· 1994 年台湾 401 教改大游行,反对教育中的威权主义
不过种子不死。随着改开春风,一批边缘化的台湾国学热爱者来到了对岸,发现这里才是他们的沃野。
宝岛的风,吹向大陆
如今,王财贵这个名字,已经和大陆轰轰烈烈、如雷贯耳的「读经运动」捆绑在了一起。
王财贵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于 1969 年毕业于台南师专,因为在就读时感受到自己的学问与古代同龄人相去甚远,又去台湾师范大学修读国文研究,师从牟宗三。
王财贵当过一段小学老师,经历与爱好的结合,让他创造性的提出「老实大量读经」,就是让学童在还无法理解经书内涵的年龄,先大量阅读和记忆原文,等到了一定年纪,圣贤写在书中的真意就会浮现出来,读经人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过,大多数台湾家长并不买他的账。1990 年代的台湾,国学正处在去魅的下坡路上,国学经典和教材逐渐脱钩,绝大多数家长对「读经」毫无兴趣,更不想送小孩去参加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的「老实大量读经」。
所以,王财贵的「读经班」只能停留在搞搞课余兴趣班的地步。他在台湾立案的全日制私塾「大谦读经学园」,到 2015 年只培养出一名合格学员,主要卖钱的还是暑期班。
· 王财贵和南怀瑾。关于南师的故事,请在其他平台另行检索往期文章《南怀瑾的江湖》
根据王财贵自述,引导他推动读经走向大陆的是一位「贵人」,南怀瑾。1997 年,王财贵在香港见到已经移居美国的南怀瑾,热情地向他介绍读经运动:
我就再重复地跟他讲读经教育,他说他都知道……然后我跟他讲,请南老师出来推广,我推广的力量小,南老师推广的力量大。
南老师大腿一拍,说,「我从小就是这样读书的,我以为这种教育不可行了,居然你说还可以做,好!我做……」他以后逢人就讲读经。
—— 王财贵,《我与南怀瑾老师的读经因缘》
擅长上层路线的南怀瑾为其穿针引线,引荐了不少大人物,其中包括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希望工程创办人徐永光等。在南师「力挺」下,王财贵于 1997 年第一次来到海南航空总部宣讲读经,从此将工作重心转向大陆。
在台湾已经「不受待见」的国学和读经,在大陆却恰逢其时。不同于台湾人对经典的嫌恶,同一时期的大陆正处于走出思想真空的阶段,社会上不少声音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这种背景下,王财贵提出的「中国人,不要忘记中国文化」的观点,吸引了不少大陆家长。其读经号召,随之引发了远超想象的成功。他的巡回演讲越来越火爆,2001 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刻录发行达 500 万张,其宣传语是,「这一场演讲,将解决您和孩子面对教育的一切问题」。
· 王财贵接受电视台采访
· 王财贵在北师大的演讲
中国第一个小有名气的读经班就出自王财贵的理念:厦门吕丽委在听完王财贵演讲后深受感动 1998 年开始在少年宫举办儿童中英文读经班,后又在上海郊区成立全日制读经班「孟母堂」。
2006 年,孟母堂「出圈」。不是因为卓越的教育成果,而是因为扯皮:有家长举报孟母堂违法办学,上海市教委紧急叫停,松江区教育局甚至一度与孟母堂对簿公堂。
· 孟母堂的学生正在上课。虽然被多次叫停,孟母堂仍然在上海近郊别墅区中「春风吹又生」,创办人周应之也继续以「全日制私塾第一人」的身份四处活动
像孟母堂这样的读经班越开越多,没有办学资质、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争议也不绝于耳,但这并不妨碍读经班办学扩招,甚至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
王财贵 2012 年在大陆创办的「文礼书院」,成为读经班中的高等学府,只有在基础读经班中背完 30 万字的「包本」,对着录像机,一字不漏地背下《论语》、《孟子》、《佛经选》、《莎翁十四行诗》等 30 万字经典,才能获得入学文礼书院的资格。
入校后,王财贵会亲自授课,十年读经,十年解经,最后三至五年学习牟宗三全集,将他们培养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大才。
读出来之后能干什么?
虽然有「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这样的宏大目标,但这样的梦想在现代社会很难实现。比较现实的出路,是继承家族资产,或者自己开个读经班,将梦想延续给下一代。
· 孙楠将与前妻的女儿送去国学班就读,后被网友发现其早已推出自己的国学文化品牌,贩卖国学周边
机场里的国学大师
把小孩送去读经并不便宜,孟母堂 2006 年一个月就要 3000 元学费,而根据新京报 2016 年的报导,有读经班开出「每人每年四万」的价码。要就读计划建成「 10 万平米书院建筑」的文礼学院,一年学费更达六到八万。
价格高,收益不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送小孩读经?
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狂热,背后往往是父母自己的考量:有的做国学生意,要用小孩宣传;更多的父母,热爱国学的背后是深深的焦虑,想要通过习古,让孩子改掉「叛逆」「不听话」的坏习气,变成听话温顺的好孩子。
有的人让小孩来承担焦虑,另一些人则从自己做起,成了「国学成功」的用户。
这条路的开创者是台湾人曾仕强。在一些大陆人心目中,他是南师之后的第二个国学大师。
· 2007 年以来,曾仕强数次登上《百家讲坛》,讲述「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
先驱者王财贵面对的是一个在思想文化空虚的大陆,主打的是抽象路线。而曾仕强的走红有着更好的时机。
经过十余年的捶打,大陆人普遍对「国学」有了一些正面认知,并迫切希望用国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随着大陆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管理、成功有了现实的需要,而又够不到西方管理学的门槛。
曾仕强是第一个把国学和经营管理、商业成功联系在一起的人。他提出的「中国式管理」让不少人耳目一新:
原来不用学习美国的专业和日本的严谨,我们这种「一切看着办」的做法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交互主义」,一样可以成功。
随着业务拓展,曾仕强的「国学智慧」不再局限于企业管理而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主旨是不变的:教你如何生活和谐、家庭美满、事业成功。
· 曾仕强式的人生小智慧
不过,对美满人生颇有心得的曾仕强,其实并无多少国学底蕴。比起苦读圣贤书多年的王财贵,曾仕强修读的是工业教育和管理学,和传统文化没有半点关系。
除了解读《易经》和《老子》时频繁可见的错误,坊间津津乐道的,还有他虚构的「三季人」。这个脱胎于「夏虫不可语冰」的故事,显然不是出自《论语》。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语病百出的《子贡问时》,在曾仕强讲座中多次出现但曾仕强却认为真假不重要,「我们要关心的,是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平庸的道理、知识性的错误,都没有阻止曾仕强多次登上「百家讲坛」,成为写作机场畅销书的国学大师。
2010 年,根据作家版税排名,曾仕强以 780 万元的版税登上作家富豪榜第 5 名。国学也许并不能给他的读者带来成功,但却给他自己带来了实打实的财富。
· 从《论语》《易经》《三国》再到清代徽商胡雪岩,曾仕强什么都能品读
不过,曾仕强是台湾派国学「大师」最耀眼也是最后的一颗星辰。在他之后,更接地气的本土国学大师异军突起。他们更不重视「学问」本身,也不屑于赚点微薄的图书版税,而是开始做起了「知识付费」,专门针对老板总裁和企业员工,一节课费用动辄上万。
其中的翘楚翟鸿燊大师,曾有如下国学见解:
你看「佛」字,左边是一个人字,右边是一个美元的符号($)倒过来,佛也是爱钱的!
点击徽章,进入大象公会小程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