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悠远月窟山║刘忠虎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
972
久居富平县城,蜗居在栉比鳞次的高楼一“鸽子窝”,实在令我压抑!
惊蛰刚过,春天已然是来了。但春去了山乡,却没来到城里。走吧,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的旅行,到山乡间放个风。去哪儿?那就登高月窟山,拜谒宝峰寺吧!
车子发动的那一刻,我的心早已飞到车前,引领着车子出城向东北前进。一刻钟左右车程,就到了旧县。左转向北,又行了一刻钟左右,就到了中国柿乡——曹村。出曹村西街,往西北方向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盘旋而上,大约十分钟就到了月窟山北麓。由此登山,坡缓路平,最是适合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了。
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盘旋而上,不紧不慢,缓缓前行。
春分刚到,一路偶尔能看到一些米蒿、白蒿之类的小草有点绿意。放眼整个山坡,更多的是枯黄的杂草,也少有树木,更无桃杏争宠。脚下的小路两旁,时不时有枯黄的杂草拌住了脚。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便来到了山顶,眼前看到的了一大片平地,这可能就是史料记载的“庙产”。向东直走没多远,一尊不到一米高的石雕出现在我眼前,走进细看,原来是当代人用水泥雕塑的神像,石像的底座却是石头的。上面刻着“地神正西界”字样。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位于东边的地神管辖,那么“地神正东界”又到哪?我就不清楚了。
由此眼望东南由此远望东南方向不远处,用石头垒成的高高低低的围墙所在,就是宝峰禅院了,民间俗称宝峰寺。
据史料记载,位于岳窟山巅的宝峰寺初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当时叫崇圣寺,毁于唐末。金明昌四年(1193)对宝峰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并更名为宝峰禅院。至今院内仍存一通金代重修崇圣寺记碑,大部分字迹仍清晰可见。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都对宝峰寺进行了维修扩建。自唐至今,虽然宝峰寺命运多舛,但都香火兴盛。
现今的宝峰寺坐北面南,用方条石堆砌的围墙高的高,低的低,残破不堪。当代人用石头修了一个门框,门楣上悬挂着木刻的“宝峰禅寺”四个金色大字。
走进院门,乱石、残碑堆在两旁。中央有巴掌大一个莲花座,莲花座上是太阳能电池板,近耳细听,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播放器,佛音从此传出,飘荡在禅院的上空。继续往北走几步右拐,便是三间石砌的窑洞。我远远 就听到了诵经声。我好奇地走到最东边的石洞,原来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正在礼佛,也许是这个男子遇到了什么难事,到这里祷告祈福吧?!旁边的主持一身袈裟,敲磬诵经, 神情肃穆,很是虔诚。我悄悄地退了出来 ,坐在洞外的凳子上小憩。
不一会,主持和那个男信徒法事完毕,他俩一前一后走出洞门。礼佛的男子微笑着给我打了个招呼,一副如愿的神情下山去了。我和主持攀谈起来。在和主持的攀谈中得知,老者是湖北人,今年72岁了,是赐有法号的在编僧人。他从小就出家了,“文革”时还俗,务农取妻,生养了一儿一女。改革开放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再次出家,二遁空门,一心向佛。他是从山西一座寺庙里派到宝峰寺的,至今已经有六年时间了。
一个石鼓堆的小院,就是一座寺庙,孤身一人念佛诵经。这里就是他的大千世界,彰显了他的大慈大悲,成就了他的弘法布道!
拜别了主持,该去探访“石洞书声”和“灵湫夜月”两处胜境了。
出了寺门,下坡走几十米,有一个岔路横在眼前。左手东南方向,便是“石洞书声”胜境所在。右手西南方向便是“灵湫夜月”胜境所在。
我决定先探访“石洞书声”。我便沿着一条小路往东南前行。走了没多远,来到了一处较大的平地,从这块平地的南端俯视,悬崖峭壁今人胆战心惊。悬崖峭壁下就是五间楼,五间楼东西两边,就是“石洞书声”胜境所在。而要目睹其真容,就得绕到悬崖峭壁的南边才能看到。此处往向东,却没路可走了。我便顺着山腰,踩着厚厚的、枯黄的杂草慢慢移步方能前行。难怪唐杜光庭在《东西女学洞记》中有“两洞可拨草,攀登至洞门”的说法了。就像红军长征走完了草地,艰难地前行数百米,我眼前一亮,一条小路铺到了我的脚下,这条小路直达东南山口。我健步如飞,很快就来到了悬崖峭壁之南。
抬头望去,只见此处悬崖峭壁就像绳锯刀削一般,自上而下切了一个大大的平面,平面上有点点黄色、黑色,有点像是烟熏火燎的痕迹。在悬崖峭壁的底部,硬生生向外伸出了一个平台,因为太远,我无法目测平台的长和宽。 此处,就是五间楼的遗迹。
据史料记载,此处悬崖间有宋代建筑的“五峰楼”,也称“凤楼”,民间习称“五间楼”。此楼建于一巨洞口。据说,有人曾秉烛入洞,行约二十里,两壁有五个门,各通蓬莱诸仙境。此楼东西各有一洞,分别就是“东女学洞”和“西女学洞”,每个洞可以容纳二十人左右学文读经。据传说,月窟山还有玉石洞、玉女洞、仙人洞等,具体的位置,我就不清楚了!
在我身后,一块一块板石依次排列,平整地向南延伸。在这些板石上仔细探寻,不难发现古代先贤、历代高僧的石刻遗迹。其中有一块石刻上题诗云:“人生在世千般苦,百年之后一场空。倘若不信眼前看,英雄个个在土中。”还有一处石刻,是民国时期宝峰寺主持法善法师所题:“人生实险道,西方真极乐。欲免轮回苦,一心念弥陀。”所有这些文字,无不是超然豁达的胸怀,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一些石刻,小楷字体,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站在此处,我的思绪穿越时空,似乎听到了“石洞书声”朗朗,惹得山间百鸟来朝。先贤们刻于石上的行行字迹,其中的哲思令人心悦诚服!
原路返回到岔口处,我移步西南方向,探访“灵湫夜月”。这一路距离很短,路也相对宽大好走,只需几分钟就到了。
山间有泉,本不神奇。而这里的泉神奇就神奇在雨多不溢,再旱不涸,常年晶莹明澈,清冽甘甜。星空光亮,宝峰寺钟声悠扬,月光倒映,嫦娥舒袖于泉中,人神此时同乐,灵动了整个月窟山。上千年来,人们到此祈雨,有祷必应,所以名曰灵湫。 清代富平知县乔履信有诗赞到:“山连月窟窟连月,月在高山水上头。岸角蟾光惊乍射,潭心桂景喜全留。浑凝犀照波生焰,更讶纶垂玉作钩。夜静风来池弄碧,一轮宝镜自沉浮。”据说,宝峰寺香火旺盛时,成百上千的香客就是靠这汪清泉取水解渴,从未干涸。滋养了上千年的这汪清泉,至今还是晶莹明澈,只是水位下降了。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月窟山不止是自然之山,更是人文之山。富平八景,此处“石洞书声”“灵湫夜月”就占其二;宝峰寺香火不断,教化众生,功德无量。足见月窟山的神奇、灵异。月窟山以她独特的魅力为富平厚重着文化。我很赞同我们富平著名文化学者李问圃老先生的观点:“文化首先是地域的,然后才是民族的,世界的。”
置身月窟山,灵魂得以安宁,心绪平静无澜。禅意悠远月窟山,我不虚此行!
刘忠虎,生于1969年6月,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富平县诗词楹联协会理事,富平县书法家协会会员。爱读书和思考,坚持写作记录,感悟人生,著有诗集《心雨流年》。所写散文,诗词,教育论文发表在省,市,县相关刊物。
编:刘莉萍 副主编:陈剑波
本期小编:陈剑波
投稿邮箱:49991888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