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艺】夜宿鼓浪屿 || 再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0年第288期 总第481期
主 管: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主 办: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山东分会
社 址:山东济南国际旅游度假区
杂 志:《黄河文艺》(纸刊)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CN63-1067/I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213
夜宿鼓浪屿
manbushuheanbin
再耕
今夜星光点点。今夜久久无眠。
躺在柔软的席梦丝床垫上,透过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就能看见碧绿的草坪紧连着蔚蓝的大海。湿润的海风,将阵阵花香草香送入纱窗,5月末的初夏之夜,宁静,温馨,舒适。不远处,有小提琴声如丝如缕的飘来,有钢琴声叮叮咚咚如海浪轻轻拍打海岸。放眼远望,天上没有悬挂着如钩的新月,海上也没有飘浮着圆圆的满月,没有一丝儿月光的夜,海天都挤满了一闪一闪的星星,挤满了交相辉映的星光。良辰美景,挤满了让人无法入眠的思绪。
20年间三到鼓浪屿,两次投宿在小岛上。第一次住的是单位招待所,互不相识的8个人同居一室,拥挤而嘈杂。入夜,有时鼾声竟压倒了喧哗的海潮。然而我却能闹中取静,躺下便入睡,一觉到天亮。此次来鼓浪屿,是在去来武夷山之后,两个夜晚火车上的折腾,我们这个旅游团的同伴深感疲惫,强烈要求在岛上住得好一点,享受一下休养生息的乐趣。宁愿钱吃亏,不要再让身体吃苦。于是在原有团费的基础上,每人又自愿补交了300元住宿费,据说还是与此地十分热烙的导游出面打折优惠,才住进了这面朝大海的5星级花园别墅洋房。不知为何,独居一室,自在安静,室内设施高档,室外环境优美,反而辗转难眠,睡意到哪里去了?
下午上岛时,轮渡不是横越厦门市区与鼓浪屿之间500米宽的海峡,而是几乎绕行了大半圈,在小岛面向外海的岸边停靠。这样的选择,距繁华远了,距悠闲近了。是旅途中短暂休整的明智之举。
下船后,下榻的宾馆距旅游码头不足10米,一幢幢崭新的欧式建筑,错落有致的排列在绿草之间鲜花丛中。气派的外观,堂皇的内饰,看得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同伴们皆属草根阶层,何曾见过如此豪华居所,顿时有一步登天的感觉。简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荷包慢慢鼓起来的背景下,偶尔高消费一把,也是情理之中哦。
现阶段,外出旅游得有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各个旅行社的导游常说“不管吃好,只管吃饱”。“出门不是居家,遮风挡雨就行”。于是旅途中粗糙的团餐邋遢的旅舍,便是极为正常的待遇。不如此,反倒让人觉得有些反常。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的同伴们,喜出望外心满意足地对宾馆内外一番观赏之后,便放下行李,戴着遮阳帽,登上门外小路上的电瓶车,兴致勃勃地作环岛游去了。小岛虽小,只有1.78平方公里,却有着许多精彩的景观,让他们去一饱眼福吧。至于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民居、走出过众多名人的小巷、目前国内唯一专门展示各国名古钢琴的专业博物馆,高高耸立的日光岩和高高耸立的郑成功塑像……我都在前两次登岛时一一拜访过了。留在宾馆,做一次5星级的贵宾,是我最大的快乐。
泡上一壶浓茶,背靠阳台上的藤椅,呼吸着淡淡的花草香气,倾听着枝头上鸟儿吱吱喳喳的交谈与歌唱,身体得到放松,心情可以舒畅,好不惬意。极目海天,天高云淡,前方是风平浪静的大海。品一口茶,品一口小岛的滋味。品鼓浪屿的得名,品那发出如鼓声响的海边岩洞;品硬气的郑成功如何在这小岛上练兵而成为民族英雄;品强壮的马约翰如何在这方寸之地摔打成长以至于此后在“东亚病夫”中传播“奥运精神”;品出生于斯的终生未婚的林巧稚如何被称为“万婴之母”;品执著的殷承宗如何在琴声中耳濡目染终成正果为“琴岛”增光添彩;品大气的陈佐湟如何用指挥棒走出这 “音乐之岛”走向世界;品柔弱的舒婷如何在此 “诗意栖居”挑起朦胧派诗歌的大梁……一壶浓茶的味道愈品愈淡,一座岛屿的滋味愈品愈浓。这是一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哟,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因此才有着如此优雅的外在如此深厚的内涵。
手机铃声响了,是到了用晚餐的时候,同伴们邀我去海边品尝海鲜。我按惯例婉言谢绝。身患痛风的我,与海产品,特别是海产品加啤酒,已经绝缘10年有余。茶水就面包就是我的美食,这平层接地气的阳台就是我的天堂。难得浮生半日闲。这清闲放慢了平时总是匆忙的生活节奏,让人可以抛开喧嚣静下心来细细品尝人生的况味。
近些年来,我有了失眠的毛病。医生曾开过安眠药,但一直没有服用,害怕养成药物依赖性。对于难以入睡的痛苦,只有咬牙承受。失眠的原因是什么?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是年龄大了生理机能退化所至?还是上了岁数喜欢在睡前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胡思乱想使然?
今天夜里的久久无眠又是为了什么?是住惯了鸡毛小店闻惯了汗气扑鼻的我等草民,无福消受这香风弥漫的星级太高的高档宾馆造成?还是因为这弹丸之地的小岛聚集了太多星光灿烂的名人,对比之下,让我们这些庸碌半生鬼混一世的人自惭形秽而无法安眠?
仰望星空,面朝大海,我的心绪犹如潮起潮落的海浪。隐隐约约,仿佛听见张暴默的《鼓浪屿之波》在深情款款地涌动。
作者简介
再耕,本名成再耕,重庆奉节人,1944年7月26日生。历任《少年先锋报》副总编,《青年之声报》总编辑,重庆市体委科教宣传处处长、办公室主任、《体育报》总编辑,重庆市体育局副巡视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新诗学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体育记者协会常务副主席。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歌集《太阳和月亮》《月亮弯弯月亮圆圆》,诗集《五色土》(合著)《鸽哨飞越远山》《春去秋来》《最初的年轮》《太阳雨》《力与美的抒情》《行走的风景》等。1989年获重庆建国40周年文学奖。组诗《蓝波涛白浪花》获1996年《文艺报》文学笔会二等奖,诗集《春去秋来》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首届天府文学三等奖。散文《悬空寺的悬》获201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散文《金刀劈开的峡谷》获201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散文《母爱似泉》获2014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散文《绿意盎然的路》获中华散文网2016年度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
本期编辑:赵月虹
本期编审:孟丽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