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卧游:一斗读画网课 | 无竟寓《孟子》网课第二期

姚一斗《银碗盛雪》序
柯小刚(无竟寓)
伏羲观物取象是一件大事,宗炳卧游味象是一件小事,但在如何造象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都是通观熟览、涵泳日久之后,当初鲜活的印象反而渐渐平淡,乃至忘怀,然后忽然有一天“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投影出来,就看见了,比当初还要清晰简明隽永,而且仿佛跟我没关系,我只是看见并且记录下来。一斗的《银碗盛雪》大概也是这么写出来的罢?
从“含道”“澄怀”的修行生活,到“映物”“味象”的画,这是一层反景复照;从画到谈画的文字,这又是一层反景复照。在这层层反景的复照中,心的深林逐渐照进一缕缕斜阳,惊喜地发现青苔,这一片,那一片,越来越多,都在心里,跟斑驳的光点跳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便是读一斗此书的感受。
禅宗话头的“银碗盛雪”也是一种映照,庄子所谓“纯白”的映照。纯白的映照是在无象之后反景复照出来的象。有象显现于银碗的雪中,濡毫写之就是画,击键书之就是文章。画完之后、写完之后还是那片纯白,就是银碗盛雪。有时甚至是:墨使白显现出来,言使默发出声音。莫泊桑《月光》里的神父也终于明白,是夜晚让白天成为白天。
所谓“序”大概也只是这样一种东西罢?属于一本书又不属于它,在书外面又在里面,只是提供一种映照和显现。一斗新书写成,嘱我作序,我就赘言这么几句,希望能帮这本书和它的读者提供一个可供反照的视角。我跟一斗是相见不久的老朋友,因为我很早前就在网上读他的文字,而见面则只是近两年的事。我邀一斗查涓伉俪在古典书院开设笔墨禅修课程,可惜懂他们的人还不多。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知音。
王维《江干雪霁图》
朋友们问能不能请姚老师来书院开课,带大家读画。疫情凶猛,只能请他来开网课了。居家卧游,肯定兴味盎然。焚香静对古人笔下山川,听一斗娓娓道来,情理交融,诗画相发,思之令人神往。他的网课名称叫《银碗盛雪:古典绘画赏读》,共分九讲:
第1讲 禅宗对古典绘画的启发:以倪云林和八大山人为例
第2讲 一溪寒月照渔舟:弘仁诗画对读
第3讲 佛教的“圆寂”与宋瓷美学
第4讲 董其昌笔下的南北宗分野
第5讲 古典画家笔下的梅花
第6讲 水鸟树林,皆演妙法:陈洪绶与净土信仰
第7讲 吁嗟世界莲花里: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
第8讲 雪境:对故乡风月的提点
第9讲 诸佛印法,可得闻乎:梁楷与《八高僧图卷》
主讲人简介:姚伟,字无咎,号一斗,1982年生于河南信阳,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曾就职于媒体和传统文化公益机构,谋生之余,兼习书画。著有长篇幻想小说《尼禄王》《楞严变》《大雪满空山》,古典艺术丛谈《银碗盛雪:禅宗滋养下的古典艺术》(即将出版),以及《谭嗣同 <仁学>疏义》等。“银碗盛雪”读画网课在微信群进行,使用群语音配合图片进行,非常方便,可以永久回听。网课语音每次半小时,隔天一次,避开周末,2月17号开始第一讲,2月19日第二讲,21日第三讲,24日第四讲,26号第五讲,28号第六讲,3月2号第七讲,3月4号第八讲,3月6号第九讲。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可报名:

我读姚一斗《银碗盛雪》书稿写的笔记另外,我的《孟子》网课首期(详情点入了解)结束了。同学们都希望开第二期。自我隔离的生活需要“与众乐乐”,才能相互勉励浩然之气的长养。那就继续开吧,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继续参加(报名信息见文末)。首期没有参加过无妨,现在加入不晚。古典文本的阅读跟滚雪球一样,从哪里开始滚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尽快开始。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
我的孟子网课首期的一次直播视频回放
我的课在凌晨五点直播,因为做奶爸只有这个时候有空
对于同学们来说没有什么不便,因为什么时间都可以听回放
无竟寓《孟子》网课第一期学员感言
杨骐文:听柯老师讲孟子,感觉心中有浩然之气被唤醒,被滋养。元之大,天下万物,离离相感,仁近元,善长也。孟子引诗,灵台之上,灵囿之中,灵沼之下,万物莫不相感,感而离离相见,欣欣向荣,正是春天之象。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敞开着一个鸢飞鱼跃的天下空间,天下一也。文王正是乾之九五之象啊,大人与万物感应,圣人作而万物睹。也应了柯老师所说的离卦,万物皆相见。所以皆相见,盖因相互见,彼此能感而通之,并且是那种乐感,众乐乐,万物一也,天下一也。德雯:感谢柯老师!希望后续仍有机会继续学习《孟子》。半小时的时间安排也适宜。首期7次课,虽然不是跟老师的直播同步在学,但也丝毫不影响学习,因为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看回放。除了直播之外,还有微信群,学习过程中有问题,老师都能及时作答。有老师带着读,帮助很大。课前若能阅读文本,对理解更加有益处。只因个人古汉语基础较弱,加之多年弃之未学,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越读经典越感其重要。璀璨:越多地听柯老师的课越深地感到老师的用心良苦!特别喜欢现在这种上课方式,不但深入浅出地讲出经典中阐述的问题,让大道高而可攀,也给我们留有思考的空间。每次上完课就觉得心里又留下了几颗宝贵的种子,或许当时还是混沌的状态,但在生活中会随机地因见闻而在心中自动地将这些道理阐发出来。由此以来,经典才是历久弥新的经典,教育才是默化出生机的教育。大付:感谢柯老师,老师讲课有大义,能够激发深度思考,复自道,复其初,寻找快乐的本源,“由豫”,大矣哉!税墨:两年前就想读孟子,缘于在一次读书群中关于阳明心学的讨论,其中有一位书友提到阳明心学与孟子“尽心”的源渊,这一讨论引发了我的好奇—在此之前泛读了很多阳明心学相关的书。在听了那次群讨论后,我就备了中华书局版朱熹著《四书章句注》,却因为时间不济,一直搁着未读。这个春节,跟着柯老师开始读孟子,认真真的作笔记,在柯老师的引领下,个人再慢慢细读,感觉是个很好的读书方式。薛辉:之前学习《孟子》通过一些书籍和讲座,但总觉得不得法,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偏差很大,自己更加混乱。比如有说告子不动心说更妙的,比如章太炎《诸子略说》说:“孟子生平夸大,说大人则藐之。”听了导读课,就豁然开朗,用整体的视角学习,每人观点都有其语境。课上讲王霸义利,权变,仁,乐,感,勇,守约,知言,不动心,自反不缩,养气等概念都有了新的理解,对自己修身极为重要。时间有限,我赞同这种重要文本精读,把握主旨,重启发的方式。海阔天空遨游一番,就知天地之广大,再自反而缩,各自用功。希望有后续课程,感谢柯老师。美乔:听了几堂课,仿佛取得人生与天地之间暗藏的密码。谢谢柯老师!期待续课!云敛:感谢柯老师!虽然课程只追听回放到第四讲,但已经改变了以前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印象。希望老师有时间还能继续讲授孟子其余的篇章。董乙:对老师课上讲到的孟子和庄子相通的思想很感兴趣,还想继续听心与气的讨论。也希望老师继续开孟子的课!不了了:今日立春,早五点起赶上直播。春始万象,一切如苗,柔弱而艰难,想起在大南坡凝视的这一野盖雪的麦地,也如今日中国大疫中百怠待始,震于危难一样。跟着柯老师所讲,再悟《易.屯卦》彖辞说,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讲出这颗苗在初破土时柔而危的境遇,故需养其大。柯老师说孟子一书,都在谈如何“养苗”(参柯老师文《天下的草:立春读《诗经·黍离》及其与《易》《春秋》《孟子》《庄子》的关联》)。今天的课从《梁惠王》第三、第六章到《公孙丑》第三章,谈王道之苗和正气之苗,都要养而自长。首先,真正的苗可能被杂草所遮蔽,如惠王被有国土国民之虚妄之象而蒙蔽本质,以为富国强兵打得过别人就是王道之苗。而身心工夫的正气之苗,也可能被身,欲,利遮蔽,而不知其本,心之本所遮蔽。故,养苗之本不管是己还是国,都应立其大,正其本。揠苗助长有害,只养而不要去妨碍,不要像告子一样以爱和帮助之名去妨碍它。就像这麦,把它放在冰雪中养吧。这里的“养”就是孟子全篇的名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一个人本立需养。孟子以“心,志,言,气”而谈吾,既完整人格的形成。以志与气,气与言与心的统一,养成浩然正气。言有弊端,以察具体而微的行为,学不厌的智教不倦的仁,以及持正不阿的心态去佐言成气。柯老师将庄子与孟子做比,又指名了一条养气的路。庄子丧我以养气,以“听”天籁地籁人籁,得充斥宇宙的大气,以道为浩然之气。两者相反却不相悖,都强调了自我在不停的匡正,是啊,本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临危之态度。但是,儒不仅修身还自觉担有平天下的历史使命,故而听且言。是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萧健辉:老師的孟子課很好,一週下來意猶未盡!每天三十分鍾,文本跟讀和相關內容跳讀相結合,我覺得非常好!如果能適當增加作業,加強互動,就更可以互相促進了。日後還有孟子課的話,我還會報名!感恩老師的辛勞!笨愚之鱼:一直觉得我们对王的理解,局限在统治、控制的王者、领导者层面,所以这个人有宁为鸡头不做凤尾之说。今天听柯老师讲说,我觉得王天下,是以天下为公的仁义之心去做人处事。我想从练习太极拳的角度来讲心斋的体会。两年前,师父和我们讲太极的听劲,那是自己正在自己读庄子,就随着老师的教导说起“勿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听之以气”,发挥了师父说的听劲的层次,或者说武术的防守层次:眼耳为第一层次、心为第二层次,气为第三层次。太极拳的“道本一气纯自然”是建立在天地人合一的场域中,气场的感应,气是人我、物我之间感通的介质,没有这个气,人将死,树木将枯,和气则宜人,戾气、邪气则令人不适。庄孟最后都从耳、心,气推开,是局部、整体到系统的逻辑。很多人觉得我们的经典不科学是玄的虚的,他们说没有逻辑。最新的市给企业的正念、员工能力培训,都是从身体展开,要大家放开散开,学会用场域思维。其实我们的经典里早就有了。子宜:老師用離卦彰顯天下有道而萬物皆相見之義十分清楚,這樣也能夠理解孟子意義上“統”的諸多含義了。此天下之義也讓我聯繫到孔子“人之生也直”的那種萬物莽莽蒼蒼、蓬勃向上發展的狀態。杨骐文:记得柯老师在讲课时抛出过一个问题,利的本源是什么?我在想,大约以仁义为核心的制度,也并不意味着仁义就是利的本源,根本的还在于柯老师所说的,孟子关心的不是国家政治,而是王道政治,天下政治,天道政治。但这个天道是很隐藏,很微妙的,读《孟子》时如果不能像柯老师和李老师那样读到文句的精微处,大约很难体会到。不读到引诗部分的微妙处,也很难体会到。“仁”也好,“义”也好,也都不过还是方便的说法。由是,我们在探讨仁和义时,要通过经典,将我们带到仁、义之所以为仁、义的位置(居所)那里。在这个居所有所逗留的,包着的,多出“仁”“义”的部分,也包着“利”,包着义和利之所共同从出的东西,这就是大道。我们应合于大道,也就居留在诗和思之际。从前读孟子,只留意他的思辨性,他的思,今天忽然在柯老师和李旭老师的启发下,留意到了他的诗的一面。李旭老师:今天听了柯老师的网课回放,在与商鞅变法的对照中讲孟子,很有深意啊。听完之后接着找来牟宗三先生《历史哲学》和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相关部分浏览了,更加感到《孟子》七篇以“孟子见梁惠王”开始,里面确实有春秋大义在。孟子讲“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在整个战国大势中看起来是逆行(孟子和那些主动请缨去武汉抗疫情的大夫、记者们一样是“逆行”的勇士),但是去见一个僭称王的雄主梁惠王(金庸笔下的黄蓉讥孟子“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而且“亦曰仁义而已矣”,不言利而利在其中,又充满了循循善诱苦口婆心,逆顺之间,耐人寻味。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链接,亦可进入《银碗盛雪》及《孟子》网课的报名页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