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是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高频日常活动。
他们坚信,会议能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没有解决,那么一定是会开得还不够。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互联网公司的会议世界——
-正文开始-
开会大概可分为两种:定点型会议和突袭式会议。
定点型会议固定周期,也大约能控制好时长,是互联网人摆脱不了的宿命。
最常见的就是周会:每周准时上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周不堪的回首,新一周开始的梦魇。
突袭式会议则毫无规律可言,充满了随机“惊喜”:可能在周五下班前突然开会;
而听起来简单的“碰一下”,实际是一场马拉松式拉锯战。
员工有“带薪拉屎”,老板就有“下班开会”;
它们分别是职场鸡贼智慧的两个极端。
一个上班时合理缩短工作时长;
一个坐班外合理延长加班时间。
年轻的互联网人,不知道“带薪拉屎”的所有馈赠,都已被“下班开会”暗中标好了价格。
如果在一场下班延长会议上听到“大家辛苦了”,可别高兴得太早,
因为紧接着很可能不是“今天就到这里了”,而是“先一起叫个外卖吧”。
当然,就算会议毫无成果,也不耽误在朋友圈刷存在感与自我感动。
互联网人最喜欢开头脑风暴会。
但很多时候,其实什么都暴不出来。
到最后,只是分配了每个人单独思考的任务。
最常见的:经过漫长的脑暴,讨论出了下次脑暴的时间。
常规会议采用“1C位多辅助”的阵型,即一人说话,其他人补充+附和。
一般七嘴八舌的会议,都漫无边际、耗费精力,
最后都成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口嗨会。
而最惨的是抛出问题后的冷场,如果没人救场,所有人都会陷入一种假装在忙工作的尴尬沉默。
这时候,主会人会像小学上课点名回答问题一样,指定某个人发表观点。
由于害怕被点到,大家都会像犯错一样低头+眼神闪避。
会议与PPT是天生一对,它们相辅相成:
会议让PPT成为绝对主角,而PPT又填充了大量会议时间。
PPT的魔力,在于把一页word能讲清的东西分为十页,并在时间上无限延长。
偏题和跑题是开会的常规操作。
特别是一些部门内会议,经常开着开着就成了茶话会。
只要谁不小心提了一嘴热点或八卦,吐槽与扯淡就会像大坝泄洪,气氛比讨论正经话题热烈得多。
开会的目的,是促进小团体感情:关起门来,会更有“我们是一伙的”认同感。
有些会,与你没太大关系,插不上嘴、做不了主,会后也没你啥事。
但还是被抓壮丁,拉去充人头。
这样做,只是想让会议显得隆重、有气势。你也可以继续手头工作,只是工作地点从工位换到会议室。
但要偶尔点头表演赞同、假装沉思,以示还在状况内。
从“开会带点啥”上,可以判断是不是职场老鸟。
真正的老鸟,开会时不会亏待自己。
除了用电脑作为掩体,还会携带毛毯、充电设备、水杯、靠枕、时令水果……
他们开场前就点好了冰美式,并且占据有利位置,以最舒服的姿势迎接会议。
只有没有经验的实习生,才会只拿笔记本(纸质),并在会议期间疯狂做笔记。
所以,他们顺理成章成为会议记录员,会后还要从大段废话中,总结出没人看的会议纪要。
有种会,专门争锋相对,为撕逼而开,多见于跨部门会议。
双方落座泾渭分明,气氛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争个你死我活。
就算这样,嘴上也不能承认,得用些欲盖弥彰的黑话:
“我不是来吵架的”=“我就是来吵架的”;
“我不是针对你”=“我就是针对你”。
有了微信群后,视频或语音会议频率远超线下。
不管是上下班、睡觉前、休假中….
无论在家、在车上、在商场、在厕所…
微信莫名其妙出现陌生群名,莫名其妙开始讨论,莫名其妙被分配了任务。
哪里都能开会,随时都能开会。
最惨的是跨国会议,往往是国内迁就国外的作息。
最后的话:会议不是目的,执行的结果才是。有事说事,没事散会!-END-
B Y /
统筹:吓行、糙
文案:吓行
创意/构图:吓行、田桑
绘图:赵三、飞机、糙
版权归??吓脑湿所有,已授权“维权骑士”代为维权,
转载须经授权,翻版必究
-往期文章精选-
(点击图片跳转)
–
吓脑湿
开脑相见,严肃活泼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不要错过网海相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