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又获点赞:你有教养的样子,真帅!

作者 |周冲来源 |周冲的影像声色(ID:zhouchong2017)
荣耀时眼中有他人
2016年金鹰节,胡歌获得了“最具人气男演员奖”。
获奖名单公布后,他没有直接走向领奖台,而是站起身,向观众鞠躬,同时和李雪健老师握手,俯身低头说:“受之有愧。”
上台之后,讲了三件事。
一讲郑佩佩曾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怎么演戏——专注、敬业。
二感谢林依晨曾告诉他,演员该用生命去演戏——敬重、执着。
三佩服李雪健老师出行,只带了一个人——谦卑、亲和。
所言所语,皆是他人的闪光之处。
胡歌还在台上反复表达,自己领受此奖,不代表荣誉,只代表起点。同时表示,自己只是一个艺术的传承者,并会将这种信念继续传承下去。
每一句话,都是落到实处的。
没有虚飘飘的社交辞令,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言辞,他的眼睛真正看到他人,也承认自己的不足,于是谦和有礼,令人如沐春风。所谓谦谦君子,无非如此。
风光无限时,不膨胀,不骄矜,不得意洋洋。
他不会被自己的成就所迷惑,一叶障目,看不清现实,也看不见他人。
人最容易在盛极一时时眼高过顶,不可一世,陷在自己的荣耀中无法出来。只有静水深流者,才会不被盛名所累,继续安然地走自己的路,持续谦卑,一直学习。
这是人品,也是智慧,更是教养。
绝境中言行有体面
我奶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她还年轻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家的闺秀,雅致大方,瘦削挺拔。后来落了难。有一回,她被人推到广场示众。
人群中有人朝她扔鸡蛋,吐口水,喷浓痰。同时,污言秽言一声比一声高。
但是,她一动不动。
后来她缓缓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方洁白的手绢,手绢白如雪,泛着莹光,与周围的污浊黯淡形成鲜明对比。
她捏着手绢,慢慢擦去脸上的痰液和污渍。
那一刻,大家都愣住了。没有人再骂脏话,也没有人再吐痰。
所有人都感到一股无声的美。
这种美,就是一个人从灵魂散发的气质——这种气质,令大家无法再作恶,也无法再痛下杀手。
当一个人身处这样的困境,依然不颓唐,不卑微,端庄洁净,优雅有序,每个人都会由衷地佩服。
就像郑念,哪怕身处逆境,也要用反铐着的、血肉模糊的双手,拉整齐自己的裙子。
她的表现,令她获得“中国最后的名媛”的称呼。还有1793年1月21日,巴黎的协和广场,玛丽皇后在走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马上说了句:“对不起,先生”。
这些表现没有虚假可言,也没有客套之说,一切都发自本能,来自习惯,所以才在生死关头,依然能让人感到骨子里的高贵。
人当然得有教养。
但真正的教养,不是外在的花架子,不是套路,而是指来自灵魂的品质,与内心的健全。
也就是说,它是由内而外的,而非仪式化的、外在的,做给他人看的,符合集体期待的。
再细化一点,即:随时随地的、不经意而为的习惯。
风光时不飘,困窘时不乱。
顺境时懂尊重,逆境时有分寸。
有尊重时心怀感恩,被误解、恶意甚至绝望缠身时依然彬彬有礼。这是真正的教养。被误解时依然有风度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孙悟空因打死妖精幻化的少女、老母、老父,被唐僧误会,被逐出师门。
这种巨大的冤枉,孙悟空都承受了下来。
他在临行时,坚持向师父叩拜。礼仪半分不少。唐僧不受,他就幻化出分身,围住他拜。同时交代八戒和沙僧,这一路山高水险,路遥马困,并且时有困苦出现,让他们万事小心。
驾云离去时,忍不住潸然泪下。
后来,唐僧果然遇难,八戒去找孙悟空,悟空一听,立马跟随八戒前往。
他本是一个弃徒,又遭辱骂与冤屈,按常人,早已愤懑满胸,听说师父遇难甚至可能生出报复的快意。
但是,桀骜不驯、气冲云霄的大圣绝非如此格局狭小之人。
他不仅马上搭救,而且,做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动作:
他和八戒携手驾云,过了东洋大海,忽然说:“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
八戒问:“忙忙的走路,且净甚么身子?”
他答:“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
这是真教养。
不论如何受挫、受委屈、受排挤,依然以最干净、最体面的方式,去面对他人。
不带情绪,也不怀怨怒。
这不是情绪的自控力,而是由内而外的对人对己的尊重。
赤贫时依然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梁鸿在《出梁庄记》里,讲过梁庄里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
他叫昆生,是一个非常孤僻的人,带着全家住在村庄墓地边的空地里。
梁鸿每次到墓地给母亲上坟,都会找他,和他聊会儿天说会儿话。
有一次,在聊完天之后,梁鸿拿出一百块钱,想给他。
这时候,昆生做了一个非常小的动作。
他双手合在一起,然后朝手掌心吐了几口唾沫,努力把他纠结在一起的头发梳理整齐,梳成一个大背头,然后双手接过她的钱。
在那一瞬间,梁鸿也郑重起来,双手把钱捧着,递给了他。
这是矫情吗?不是。
这是做作吗?也不是。
在这个贫困孤寡的农民眼中,他只不过希望能以力所能及的、最庄重的礼仪,来对待他人的善意。
人在顺风顺水时,被大家客客气气地对待,多数也会礼数周全。
但是,倘若你进入逆境,处处受歧视,人人都看不起,自我怀疑,生活无望,你是否依然能保持基本的体面?
这就考验一个人的本性了。
这时候,你若视这100元为天上掉馅饼,便无法高贵。
这时候,你若不以乞丐自居,而以平等人自处,你的灵魂就不再卑微。
所以,梁鸿被这一举动震撼,一直无法忘怀。
焦虑时能分清孰可为孰不可为
前不久,在南昌地铁站,一位妈妈为了五元钱的地铁票,在地铁里对孩子大打出手。
从地铁,打到出站,依然余怒未消。
事情很简单,孩子把票弄丢了,妈妈每个月只能赚900元,当然视钱如珍宝,于是狂揍孩子。
底层的人民多不易。我们无法审判,也无法强求。
但是,在《岁月神偷》里,你会看到另一种现实。影片中的爸爸妈妈贫困窘迫到那种程度,依然没有打过孩子。弟弟想吃一盒莲蓉月饼,自己去供了一盒。
这么乱花钱,爸爸妈妈也愤怒,但也只是说一说。拳头与巴掌,从来没有落在孩子们的身上过。
他们只是独自承担噩运,在台风来临时,撑起屋顶,不让房子垮塌。在病魔来临时,更加坚强地挑起生活的重担。
他们在等待孩子晚归时,爸爸说,还有10分钟这两只猴子才回家。于是拉亮门口的“鞋”字招牌,好让灯光照亮孩子回家的路。
招牌的灯箱坏了。只亮了鞋字的左半边。爸爸说,鞋字半边难啊。
过了一会儿,招牌才全亮。
妈妈于是一遍遍地说,鞋字半边难,可还有半边佳嘛。难过了,就佳了。
这就是教养。
在人世的绝境里,永远乐观,一直努力前行。既便累得奄奄一息,也不迁怒他人,更不迁怒孩子。
他们拎得清是非,控制得住情绪,所以,这个电影感动了无数人。
人当然有局限。
我们会发火,会拎不清。
但倘若你懂得,“我”是“我”,“他”是“他”,也许,许多不理智的愤怒,就会消减一点点。
而减掉一点怒气,你就多一分教养。
承受善意时永怀感恩之心
之前有一个企业家,身家几十亿,想资助几个贫困学生。
他没有将钱直接交给机构。
也没有搜到几个名字,就直接砸钱。
而是用了一个更精准的方式,去筛选他想要的人。
——他让助手从贫困山区,选了100个孩子,给他们每个人寄一个文具盒,并附上一封信,大意是说,希望你们努力前行,不要放弃。
99%的孩子看了之后,就扔在一边。
只有一个孩子,认真地给他写了回信,信中说,谢谢您的礼物和信,我收到了……
后来,回信的孩子,成了他唯一的资助对象。
他将本打算资助100个孩子的资金,都用于资助这一个人。因为企业家知道,这1个孩子,能抵得上100个。
因为拥有这种品质的人,一生都会明亮。
这种品质是什么?
是不忘恩。也是教养的基本。
英国有一句谚语: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因为,忘恩意味着,他会以冷漠和恶,一点一点地肢解善良,埋葬爱心,对真善美嗤之以鼻,完全忽略和漠视。
但是,当你懂得感恩他人的给予,当你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能看见微小的美好,并给出回馈……你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善意。
受尽磨难时不怨怼,不糊涂拎得清是非对错
《琅琊榜》中,谢玉一家被梅长苏扳倒。一家人支离破碎,凄凉无比。
作为谢玉之子,萧景睿却有着出人意料的表现。
他并不恨梅长苏。
是的,这个家是梅长苏毁的。他如果恨,如果报复,也是情有可原。
但景睿没有。
他说:“我能恨你什么呢?我母亲的过往,不是你造成的;我的出生,不是你安排的,谢……谢侯的那些不义之举,都是他自己所为,并非由你怂恿谋划……你我都明白,其实让我觉得无比痛苦的,说到底还是那个真相本身,而不是揭开真相的那只手。当年的事根本与你无关,我也不至于可笑到迁怒于你,让你来为其他人做的错事负责。”深明大义,令人动容。
孰是,孰非,他分得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于是也无怨憎。
相比之下,梅长苏都显得有些不够坦诚。
但景睿是怎么回答的呢?
他说:“我之所以诚心待你,是因为我想要这么做。如果能够争取到同样的诚心,我当然高兴,如果不能,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这已经接近于大道的境界。
行事随心,无问结局。
因此,在这个电视剧中,有人说,景睿是最明亮的一个人,虽然他不是主角,但已然有了主角光环。
教养是处世细节也是生命幸福的关键
是的,真正卓越的灵魂,会在绝境中依然善良。
会在受到他人拒绝、排斥、贬损,受尽磨难之时,依然自然而然地做到体面。
会在俗世生活的日日重复、渐渐麻木中,依然向真、向善、向美。
所以这样的人是有光的。
无论TA在哪里,都会照亮他人,也会温暖他人。他们会成为中心,也会吸引最多的爱。
有一句话说得好,智商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它决定你获得多少成就,赚多少钱,过上什么样的物质生活。
但教养却决定一个人的下限。
它决定你遇见多少人际上的烦恼,被多少人排挤,被多少人诟病和非议,遇见多少背叛、变节、欺骗、反目成仇。
所以,若想此生活得幸福,教养一关,都要好好修炼。
而当你变成了一个明亮的好人——
一生求安,而非求胜;一生要求自己进步,而非强求他人完美;一生对人敬重,于己谦卑,而非任性胡为,情绪用事……
那么你会被全世界祝福。
也会被全世界滋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作者:周冲,2015年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从事自由写作。出版《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等多部畅销书。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周冲的影像声色”(zhouchong2017),这是一个文艺而理性的公众号,以文艺的笔调,以理性的思维,剖析人间事与人间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