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布兰切特说,她一开始甚至没想过当电影演员。
她第一次上大银幕,是18岁独自背着背包去英国旅游,因为签证过期只好离开英国。在埃及开罗,遇到征招临时演员:一部名为《Kaboria》的电影,需要在拳击台下唱歌跳舞的群演。她去了。滑稽的是,现在在IMDB上,这部电影的主演第一位赫然写着CATE BLANCHETT,扮演金发啦啦队长。
而她自己当时的想法是:
“从戏剧学校毕业后就在剧场工作,一开始没想到要去当电影演员。”
她热爱的是表演本身。在墨尔本卫理会女子学院就读时,她就爱上了戏剧。她的热爱与众不同,不是玩玩就算的。她成了学校戏剧社团的负责人,自编自演喜剧题材话剧。她那时已经很爷们了:西装领带,打扮得像个男生,还动不动剃光头发。她那时的偶像是安妮·蓝妮克丝。她去墨尔本大学读书,本来主修美术史和经济学,但因为对戏剧着迷,一不做二不休,转读了澳大利亚国家戏剧艺术学院。然后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她那会儿是真穷,穷得住在砖墙斑驳的房间里,每天只舍得喝一杯咖啡。她给自己定了五年期限:在戏剧界混不下去就转行。事实上,她主演的第一部舞台剧《Top Girls》得了好评,她的《卡夫卡舞蹈》还得了悉尼剧评奖最佳新人奖。
但戏剧确实不太赚钱。
所以她还是只好去演电影。
也因此,她在电影界成名已经很晚了:
《奥斯卡和露辛达》让她得到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和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奖两个最佳女主角提名时,她已经28岁:而那只是她第四部电影——当然不算在埃及那部客串的。《旧欢如梦》让她拿下澳大利亚电影学院最佳女配角奖时,她才成名。
但她一向一不做二不休。
一旦开始了,就一发不可收拾。
锡哈·加培对《奥斯卡和露辛达》中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如是说:“她是新人,但她素质多变,可以胜任一切复杂的角色。或许外表平反,但需要时,可以一瞬间变得非常美丽。”
29岁那年,凯特·布兰切特演了《伊丽莎白》,女王角色。英国人向来挑剔,让一个29岁的澳大利亚女人出演女王,那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但加培导演的眼光是对的:她多变,需要时可以瞬间爆发美丽。
以及,这是凯特第一次扮演女王。
凯特·布兰切特从来全情投入,一不做二不休。她没拍过传记片,但没关系。她请了老师教授古典英语,她研读大堆传记,她去博物馆观赏肖像和。她减重,她漂白眼睫毛与眉毛。剃光头顶前半部的头发对许多女演员而言很艰难,但对她这种动不动剃光头的简直小菜一碟。这部电影最后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化妆奖,可想而知每天凯特得面对多繁复华丽的妆容,但她承当下来了。
我们都知道了:仅最佳女主角奖项,她就拿到了金球奖最佳戏剧类电影、英国电影学院奖、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广播影评人协会奖、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等等等等。提名则有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以及,三年后,当《魔戒》需要精灵女王凯兰崔尔时,她众望所归。
微妙的是,就在已经成为女王的时候,她还在《疾走天堂》里扮演剃光头的女逃犯,一嘴意大利语,然后去《独家新闻》里演爱尔兰女记者——一不做二不休,她甚至为了揣摩角色,搬到了爱尔兰,好在电影里说出一嘴爱尔兰腔。这部作品让她入围了金球奖最佳戏剧类电影女主角。即:无论是演历史传记还是现代真人真事,金球奖都认她。
这种神奇的跨界表演一直在延续:2004年《飞行者》,她演凯瑟琳·赫本,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之后一年,她跑回澳大利亚,接演本土独立制作并限定上映的电影《小鱼》,演了个戒毒女。
我们觉得她似乎天生适合演女王,演精灵女王。然而她热爱扮演各种奇怪的角色:主妇、逃犯、特务、教师、通灵者、拓荒者、英国女王、摇滚歌手、王牌记者、好莱坞经典女星。她可以说意大利语台词,用爱尔兰腔、俄国腔、德国腔、英国腔和法国腔等各种口音说英语。她甚至可以演男人:
《摇滚启示录》中,她反串去演鲍勃·迪伦,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影后和金球奖最佳女配角,还顺便成了奥斯卡奖史上三位靠反串得到提名的角色之一。
大卫·芬奇说她“不仅知道自己角色的来龙去脉,也知道所有人角色的台词,会为工作的推进做出贡献。”伊纳利图亦表示“只有凯特就算躺在地板上也能传达出有趣的讯息。观众得关心角色,而凯特就是能创造出这种共鸣感。总是可以化繁为简,任何一个层次都很宝贵”。导演山姆·雷米则评价凯特拥有“独力撑起整部戏的能力”。
她热爱的,似乎只是表演本身。凯特·布兰切特说,演戏就像是回到12岁时去朋友家过夜,能半夜不睡觉、能有机会做平常不会做的事。
“要是可以选择的话,希望能够死在排练室里。”
这就是所谓全情以赴、纵情去爱的意思。一不做,二不休。什么角色,她都要做到极点。
本来是给豆瓣&阿玛尼Si香水写的一个约稿,只是觉得这张图确实漂亮,所以随手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