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北省特别没有存在感?丨壹读百科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虽然元首都一直记挂着河北省,但河北省可能是中国存在感最弱的省份之一。只有当每年华北雾霾成灾之时,河北才被全中国人民想起,作为污染的源头。
最典型的场景是春节晚会。
春晚的相声小品里,城里的小人物一般是北京人、有钱人一般是上海福建广东人,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是山东人或者河南人(比如2009春晚中的小品《吉祥三保》中那句“卧嚼傲!”),农民一般是东北人。
而早年的《我爱我家》里,退休干部傅明同志是南方人,后代都算北京户口,家里前后两个小保姆,张凤姑是四川人,薛小桂是河南人。
河北人在所有阶层里消失了。
面对中国地图,壹读君(微信:yiduiread)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回答:为什么河北这么没有存在感呢?
Und doch habe ich allein的值班壹读君丨殷罗毕
河北真的穷吗?
坊间广为流传的全世界钢产量排名中,第一名是中国(不包括河北省),第二名便是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便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
在若干年前,有这么多钢在手,就是世界工业第一强国了,但现在钢产量过剩钢价好比蔬菜价(阿里巴巴上的普通CR12MOV 钢材,15500.00元/吨=7.5元一斤 ),钢产量大省几乎与雾霾大省一样不是什么正能量。
河北没有存在感是因为河北穷吗?
似乎不能这么说。河北省究竟穷不穷,其实要看你以什么数据和标准来衡量,以2014年的GDP总量,河北省可是一个富省,排名全国第六,仅次于广东江浙山东与河南。
但从人均收入来看,2014年河北省排名倒数第十(人口7384万)。论土豪,河北有豪车遍地的唐山,但也有环北京贫穷带。所以,河北同学们的不舒服不爽,穷富只是一个表皮问题,骨子里还是存在感问题。

一直被折腾,从未被超越
作为一个省份与这个省份成员的省籍感,它的存在感是对省份作为共同体的认同,这个学术说法简单说来,一提河北省河北人有没有统一鲜明的形象?
事实上,如果有一个百岁的河北人,浪迹天涯午夜梦回时,他想到的故乡河北几乎是一个难以聚焦的“流动的故土”,因为故乡的焦点一直在玩走马灯。
清代,直隶总督衙门在保定府,省会也在保定;北洋政府时期,直隶总督府在天津;1928年改名为河北省时,省会仍在天津,但10月又迁到北平;1930年10月,省会再迁天津;1935年6月,天津改为直辖市,河北省会又迁到保定;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曾经在邢台,抗战胜利后又回迁北平。
△清代设于保定的直隶总督府
你以为建国了,和平安定了,河北就可以不折腾了?
壹读君(微信:yiduiread)给大家看看建国后。
1949年,保定成为河北省省会;1958年4月大跃进时期,为了工农互促,全面跃进,省会由保定迁往工商业更发达的天津;1966年,美国扩大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中苏关系恶化。为响应“备战、备荒”指示,河北省委决定将省会撤出濒临海岸易受攻击的天津,迁回内陆保定;省会回保定没几天,“文化大革命”爆发,北京军区有关领导认为,石家庄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省会由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
从此,石家庄坐上了省会的宝座,至今稳如泰山。
1949年之后,变动了省会的,除了河北之外,只有河南省会由开封变成郑州(交通便利决定一切),安徽省会由安庆变成合肥。但省会在三座城市之间周转的,唯有河北。但要一个河北省人瞄准一个想象的中心形成一个省份的共同记忆,最终只能换来一句no zuo no die。
为什么没有河北话,也没有河北菜
除了谜之省会之外,河北的谜之形象还有很多。有一种叫做河北话的河北方言吗?貌似,是木有的。
在河北,离北京近的那一圈河北人说的差不多就是北京话(包在京津之间的三河、大厂、香河,贴着北京的廊坊固安等)、靠山东那一片口音像山东话、靠东北的自然是俺们那旮旯的刘老根味、靠西边的则更像山西话。
而一提河南有曾经作为国宴菜系的豫菜,山西则有几百种花样面食,但提到河北,吃货唯一能想到的可能只有驴肉火烧。
△严肃、深沉,一个驴,引人深思(青椒是生的)
但火烧毕竟只是一个小吃而已,要整上一大桌特色河北菜,几乎也是谜之菜单了。
河北省没有河北话,没有河北菜。河北人几乎是全国省感最弱的一群人。一个沧州人到张家口和秦皇岛,需要到北京倒车,而到了张家口当地口音是山西话,秦皇岛人则是一口东北话,这几乎都是出省的感觉,但居然都算是河北。
这个共同体认同的虚无主义,来自河北省版图的剧烈变迁。
其实几十年前,这好些地方都不算是河北。貌似同样没啥存在感的张家口,1928年时是察哈尔省省会,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才归了河北省。这块土地,在地貌、风俗上其实更接近内蒙,而不是老直隶style。壹读君(微信:yiduiread)顺便提一下,1949到1952年,张家口还做过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曾经的绥远、察哈尔、热河
除了大版图上的形象不明、身份可疑之外,河北内部的中心区域也不断被洞开。房山、良乡、昌平、通县、顺义、大兴、房山、怀柔、密云、平谷、延庆,这些今天著名的京郊在1952年之前都属于河北。
壹读君(微信:yiduiread)举个例子帮助理解:如果你家院中原本有一个池塘,年年夏天你还在池里游泳,但有一年池塘突然归了隔壁老王家,那么你对自己家的记忆和认同一定会有严重的损伤。
京津冀里,河北有啥用?
如果说一省一界还是显得小家子气了,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带引大家来看看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存在感。如果认同了这个大城市群,其实也就有了一种大身份认同,有了一个更现代的存在感。事实上,这就取决于群中的群主——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往关系。在这里,我们需要把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做个简单粗暴的对比。
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佛山之间有地铁。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到昆山之间已经开通跨省地铁。而北京与河北之间还有着不少断头公路。
从2013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国家地理河北专辑》)看,北京大学当年录取北京籍贯学生215人,河北籍学生为25人,而复旦大学录取上海籍学生715人,江苏籍为270人,浙江为 252人。上海的名牌高校对江浙生源显然有着一定的倾斜,而北京则完全没有对周边地域的倾向性。
从民间族群身份认同来说,全部都一口广东话的珠三角血脉认同自然不需强调。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人口中48%原籍为江苏,26%原籍为浙江,而北京人的组成极为复杂,晚清遗留下来的满族后裔,1949年之后进京的军队中多的是山东人,而文化机构中多的是江浙人。所以北京与近在咫尺的河北互相绝没有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血脉感情。
而在经济带动与辐射关系上,上海与周边的江浙城市相对良性。当上海在2000年之后将城市经济中心向金融中心与商业中心转移时,苏州以及其他城市接受了上海大部分溢出的制造业,并在吸收外资的总量上甚至超出了上海。而当北京将首钢这样的巨型国企搬迁到河北时,从企业所得税到企业用工都与河北没一毛钱关系,每周有大巴将上万首钢的工人从北京运输往返于曹妃甸。
△NASA在2012年拍摄的地球夜景局部,你可以看到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夜晚灯光分布的差异。顺便奉送朝鲜半岛的彩蛋
△把上面那种图局部放大,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长三角、珠三角塑造了大片的城市带,而京津冀则是大片稀疏的灯光拱卫北京天津两座城市
这种局面对于河北而言其实“古已有之”。1956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8全国重点项目中有8个落在了保定。有保定变压器厂,全国最大的变压器厂,有著名的乐凯胶卷等。这些大厂都是国家级部属单位,税收几十年与保定市也相对独立。
而当一个河北人开车要进入城市群的中心时,到了六环路以内他得停车办理进京证,到了二环,他的车就彻底歇了——二环以内彻底禁绝外省车辆通行。
河北省要在整个京津冀大群里找点存在感,来点身份认同感,也是一件并不那么甜蜜的事情。
回到河北故事的最初。当元首在1945年这么想念河北省的时候,河北省其实仅仅是一个存在了17年的地名。从明朝到晚清,560年间这一片始终都叫直隶。而在元代,这一片环绕着大都的区域叫中书省。在唐宋两代,这里倒是叫过河北,河北道(唐)与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宋)。在唐宋之前,这一片先后叫过燕赵,冀州,幽州等等。
至此,壹读君(微信:yiduiread)为河北人民和全国人民破了一个大谜案。历史上,当首都在北京时,这里都不叫作河北,这一片就是直隶,就是京畿,就是中书省。当首都不在北京时(唐在长安,北宋的汴京),这里才叫作河北,黄河以北这样一个自然地理身份才凸显了出来,而不是京城周边这样一个政治地理身份。

参考资料:
《北京市行政区划图志(1949年—2006年)》
《国家地理河北专辑》
《保定市志》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给壹读君点个赞;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