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示:
1.准备好笔与本子,该记该算的要动手动笔。
2.灵活运用暂停键,该思考时要暂停视频,自己想好了再接着学习。
3.重点内容没听明白可拖动进度条向后再学习一遍。
一、何谓“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要的一个环节,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二、为何实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有哪些重要作用?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还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预习、阅读要求。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可以说,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2、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变课上的大吃大喝为课前的细嚼慢咽;
3、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迷惘为自信;
4、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一般渐进步骤有哪些?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即在学生对预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给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抽象概念具体化;
(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
(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
(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四、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典型预习方法指导。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导学单”落实预习法
2、阅读理解—尝试练习式
3、动手操作—实验总结式
4、系统归纳—温故知新式
5、材料准备式
6、小组合作式
五: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课前预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可操作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4、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让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5、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6、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
总之,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单元认知:
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共安排了三次,第一学段安排了一次,侧重于整体感受现象,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第二学段安排了两次,侧重于通过画图等方式,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点。本册是第二次学习,主要是对平移和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会运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运动经验,描述或画出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促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排结构如下:
二、教学微课:(最下面有同步习题和往期回顾)
三、课后小结:
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它的对称轴,对折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补全轴对称图形的三个步骤:
①“找”:找到端点。
②“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个端点的对称点。
③“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电子教材:
五、课件截屏:
六、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