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菊与刀(中)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的奴隶社会,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一个约五百年的封建社会,到秦统一六国,就演进到大一统的郡县帝制社会了,以后中国的两千多年历史都是这种形态,只不过是朝代不断更迭,将这种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加强皇权,在大的政治形态上却没有新的变化。
日本的历史从早期的弥生时代,也就是原始部落时代到十九世纪的江户末期,也只是走到了封建社会,接近两千年的时间,日本没能自发的演进到大一统的郡县帝制时代,而是一直停留在封建时代,这是跟中国历史的演进很不同的地方。
这种一直处在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与英国很像,是否因为都是岛国的原因?地理决定论在很多时候都显得有那么些道理。
封建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皇帝有名无实,空有一副皇帝的架子,实际是诸侯或是藩属割据,不论是英国的皇室还是日本的天皇,自古以来对国家的掌控力都是极其薄弱的,各个地方都听属于各自的领主,至于领主是否效忠皇帝,大部分时期都只是在名义上而已。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皇帝都只是作为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存在。
所以日本的天皇,从诞生那天开始,就一直属于一个家族,几千年延续下来,都没有变过。不像中国郡县帝制的皇帝,是名实一体,所以每次改朝换代,皇位必须换人来坐。
到了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一下子过度到君主立宪,天皇抓住契机,跟底层武士形成联盟,开展倒幕运动,揭竿而起的大量底层武士和普通百姓,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彻底推翻了四藩幕府,日本也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权利,分属内阁和军部,君主立宪制度,也就不可逆的把君主推到了吉祥物的位置。
在二战时期,过度膨胀的军国主义思想,导致日本实际上是个军人政府,而天皇这一角色,在有意的宣传和上千年根植于民众内心的潜意识的作用下,渐渐演化成了神一样的存在,日本民众和士兵普遍的信仰是对天皇的无条件效忠。
军部利用这点,灌输“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的思想,才造成了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悍不畏死,以死为荣的疯狂想法。也就衍生出像“神风特工队”这样的自杀式的部队。
对天皇的“忠”,加上对家庭的“孝”,以及人际关系中的“耻”,这三点,就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他们的一系列看不懂的行为,都是基于这三点出发的。
日式的“忠和孝”跟我们儒家思想中的“忠孝”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于,我们在忠孝之上,有“仁”的概念,所有人都是奔着君子,这一崇高的个人品德去的,忠孝都是有前提的,必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要像君,臣才是臣,父亲要有一个父亲的样子,儿子才会对他尽孝,如果君不君,那臣也是可以不臣的,所有才会有那么多的朝代更迭,每朝每代起义打的旗号都是“皇帝不仁”,所以取而代之。
也就是,儒家传统的这些思想的底层,是有个最终的道统在,世间万事万物要合乎天道运行规则,符合所有人共识中的伦常法则,才是正确的,要合乎“仁”的,虽然这个仁具体是个什么好像很难说清楚,但它就像是无形的准绳,划在每一个华夏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中。
所以中国古代皇帝和朝代,最最最怕的一个政治问题就是“得位不正”,凡是有一丁点道德瑕疵的改朝换代或是皇帝即位,都会被得位不正这个问题折磨得寝食难安,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或是粉饰,或是篡改历史,或是高压管制,总之,必须把这个问题合乎道统化,才能使政治稳固。
而至于“仁和忠”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古人的一贯做法就是,把问题搁置不论,大家心照不宣就可以,不要当成政治思想一定要搞个清楚明白。
比如汉景帝的时候,就组织过儒生进行辩论,武王伐纣到底是正义之师讨伐无道昏君,还是乱臣贼子以下犯上?
按照忠君思想来看,就算皇帝是昏君,臣下也只有规劝之责,而不能取而代之,而如果按这个理论,把它定义为乱臣贼子以下犯上,那汉高祖刘邦怎么算呢?哪朝哪代不是推翻了前朝政权才建立起来的?而在推翻政权之前,谁又不是前朝的臣子呢?
而辩论的主持者汉景帝看到这种局面,最终给出的说法是“这个问题,以后不要再讨论。”
虽然对问题搁置,但所有人内心都有一个默认的原则,凡是无道昏君,国家腐烂到了一定程度,揭竿而起是不违背道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朝代总能像个生物一样生发,生长,茂盛,然后衰败,枯萎,又在它的尸体上,长出更新更好的朝代继续这个轮回。
孝也是一样,如果一个父亲实在不像话,从小虐待孩子,或是做出将孩子卖掉这样的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行为,我们普遍是默认这个孩子是不需要对这个父亲尽孝的。
这就是我们千年来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凡事逃不开一个理字,最终形成一种平衡,也就是终极目标的“中庸之道。”
日式的“忠和孝”则不然,他们的忠和孝就是顶层逻辑了,上面什么都没有,对天皇是无条件的忠,对父母祖辈是无条件的孝,为了效忠天皇,牺牲生命是无上的荣光,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对父母只有言听计从这一个选项,不能臧否,不能质疑,不能反抗。
所以日本人的一根筋都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而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认为每个日本人,能够出生在日本,长大成人,就承受了父母无尽的“恩”,和天皇无尽的“恩”。他们一辈子都要用来报答这种恩情,也无法报答其万一,于是只能逐渐变态为,忠和孝,是一切行为的前提。
再推而广之,从师恩,到主人的恩情,都是一样的逻辑。
日本小孩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思想教育,他们的小学课本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比如日本有名的“八公义犬”的故事,就写进二年级的教科书。
但事实情况摆在那里,总有许多道德品质败坏的人,也会为人父母,他们的子女背负这这么重的孝道压力,唯一能做的反抗是什么呢?就是一条:“自杀”。
把这条命献出来,再多的忠和孝,也就偿还得过了,所以日本的自杀文化由来已久,而且花样繁多,日式的小说中大多的爱情悲剧都是在孝和爱情无法两全的时候,主人公选择悲伤的死去来成全两者,而这种做法,是深受日本人所赞许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