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户型到装修,我们可曾真正考虑过孩子的需求?

点击上面蓝字“桃姨和茉莉”关注,刚改了名字的桃姨又来了
据说吴彦祖吴工要上建筑综艺节目了,我预想会刮起一阵建筑小旋风。
既然这个孤独的周末,大家都没有八卦可以看了,就来换换脑子看看桃姨关于设计的吐槽吧。
我所遇到的户型图
(我要吐个陈年老槽)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套新式百变户型的介绍,那架势简直是在盛赞一个创新革命般存在的设计,刷爆我设计师小伙伴们的朋友圈。
然而,我热衷于灭high的那种情绪又上来了。
(旁白:喂,po主你把设计方名字隐去也一样可以搜到的好不好。)
我们来看看这个户型是怎么百变的。最开始的户型方案是2人世界,没啥槽点。
我们从孩子出生开始。
↓↓↓就下面这个户型图。
别的不说,你们看到被高亮出来的亮点是什么了么?
——母婴房和男主人房,What??
男主人房还有特意画出来个上网的空间,这是嫌伤妈妈的心还不够么?
↓↓↓详细介绍中还说得很体谅:“爸爸早回家可以和妈妈一起照顾宝宝,回家较晚则直接从客厅进入卧室,不会打扰母婴。”“让妈妈与宝宝更近,爸爸也能睡个好觉。”
设计师爸爸我们来聊聊:老婆主动体谅让老公睡个好觉这是心甘情愿,可特意设计个流线出来方便爸爸睡觉就呵呵呵呵呵呵,你难道不怕妈妈们看到爸爸呼呼大睡会内心不平衡到产后抑郁么?

我们继续看↓↓↓
过了几年,二宝出生了。
咱们暂且不去吐槽这设计直接“默认了老人来带娃”这个设定,也不吐槽二宝咋就没有像大宝一样专门的食品料理台和玩具柜了,顺便也赞扬一下把南向房间让给老人和孩子的设置。
然而,保姆带二宝睡觉又是个什么设计??
南向房间留给老人和孩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方便老人照顾大宝”又是什么设定??
哦不对,人家直接默认是“大儿子”的房间直接女儿的可能性都否了。
当然了,依然没有爸爸的事儿,因为是“夫妻卧室和保姆间设门,方便妈妈与保姆一起照顾婴儿”。
↓↓↓至于又一次变变变,孩子大了就把“专门来带娃的老人”给变没了的这版设计,我都不愿意去揣测这样的家庭是怎样的利己主义。
最后设计师写出了这个百变户型的设计理念↓↓↓
呵呵呵呵
对,就要掏钱买房的夫妻俩来说,这个户型简直太赞了,兼顾了男女主人以及以后来带孩子的老人的各种需求。然而。。。
设计师你可曾考虑过应该来带孩子的人是谁?
该怎么通过设计来带动全家人的贡献感?
你可曾站在将来住这个房子的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想要什么样的家?
你可曾想过设计一套房子会影响这家人生活方式?
而生活方式里暗示的是价值观人生观?
当然,这个设计多多少少还考虑了怎么去优化生活呢,更多的户型图连这样的方便度都没有呢。然而,适老和适幼设计从来不是这样的想当然,没有体谅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就不会得到预想的感激。
真是无独有偶啊
(你们以为发达又体贴的日本就做得好了么?)
这让我想到了「残念丈夫」(戳链接回顾)中,玉木宏饰演了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师,他为了庆祝结婚纪念日,给老婆设计了一所他认为完美的房子:
讲到这里的时候,老婆阿知还是觉得很感动、很受用、很赞赏的,谁曾想接下来……
在丈夫眼里的设计是:
我回家看电视喝酒都有单独房间,不会打扰到孩子。我的楼梯连接车库,不会影响到孩子睡觉。老婆孩子有专门舒服的设备齐全的房间哄睡,我就躲在小卧室不要打扰他们。我把你娘俩的生活流程都优化了,我真是个体贴的丈夫。(得意傲娇脸.jpg)
在妻子眼里的设计却是:
你特么下班喝啤酒看球赛,我自己苦逼的带孩子!你不动声色的从车库溜走去泡澡堂子,我自己苦逼的带孩子!你自己躲在卧室睡大觉,我自己苦逼的带孩子!你这个自私鬼把自己摘干净了是吧?(暴躁绝望脸.jpg)
你,想,得,美!
看起来很体贴妻子的一套设计,把妻子一天的“工作”流程优化到了极致。
却以妻子的暴跳如雷收场,丈夫怎么都不明白自己哪里不对。
就好比上面的户型图一样,设计师可能也想不到自己怎么就被吐槽了?
中国现状不就是这样么?不是都是老人带孩子么?
这设计替老人着想,优化了劳动流程,还考虑到了孩子的成长空间,有什么错呢?
你们说有什么错呢?
默认的事物并不总是理所应当的
想到吐槽这个话题,是因为我最近买了两本书:
《儿童易遭侵犯空间的分析及其对策》,作者中村 攻,讲我们生活常接触的外部环境,公园、街区等,都有哪些角落容易发生侵犯案件,发生的概率、时间段以及年龄段等等都是如何的,要如何改进设计来尽可能规避风险。

《好房子胜过好老师》,作者八纳启造,讲了一个家庭的户型和环境会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要怎么去安排更好。
坦白讲,这两本都只是3星书:行文都不算非常优秀,读来并不会感到拍案叫绝。但是日本人的选题角度都独特且细微,虽然都没有给出完美解决方案,然而设计永远没有完美方案不是么?能发现新问题,令读者哪怕有一两个灵光乍现的点,本身就值回票价了。
从公共空间,讲到私人空间,两本书的作者都站在了孩子(也是使用者)的立场去思考。我始终相信,不仅去探索所有最终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很重要;我们所生活的通用空间,能让弱势者用起来都很安心和顺手,才是真正的更重要的课题。
既然说户型,我就把《好房子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点拨到我的地方摘出来与大家探讨。他主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研究房子应该是什么样,跟我们前面批判的户型不太相同的角度。但是异曲同工之处是都忽略了家庭成员的居住感受,只在自己的立场上想当然。
作者主要观点有:
在设计家庭住宅时,“安心感”和“看不见的共感”是最重要的,让居住环境变成一个“可以感受和家人间难以言喻的情感空间。” 也就是说,即使大家都不说话的时候,也可以各得其所,并且感受到陪伴和安心。
为什么家长们明明能接触大量的家庭教育知识,却还是不知道怎么应用在生活中?因为信息膨胀导致了认知混乱。我们更需要明确“理想的生活方式”,才不容易被信息牵着鼻子走。
当每个家庭都有儿童房并且这个房间用于学习的时候,自己在买房子的时候就默认了这个房间的功能。而站在孩子的角度,特别是刚上小学的孩子有抚养人陪伴身边,才会更加感到安定,更容易去挑战未知的新鲜事物。而把孩子放在单独的空间,则基本只会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活动。
另一个方面,“回到房间自己学习”,家人却“撇开”他在客厅有说有笑,于是容易形成“学习=回到房间独处=不能待在家人身边(抢走了爸爸妈妈)=学习是敌人”的等式。这样的潜意识一般会持续到小学四五年级——真正的想要独立的年龄,所以作者认为儿童房应该只用来睡觉,不要有孩子单独的学习间。
单独学习间的另外一个(私认为不太重要的)弊端是干扰太少,慢慢的只有独处才能集中精力。抗干扰能力弱,那么考试的时候那么多学生济济一堂,又怎么能发挥到最好呢?
那么孩子在家里是怎样生活的呢?——可以有自我掌控的房间用来睡觉和收纳,更要有和家人一起学习玩乐的空间。比如他给出的其中两个户型改造案例(当然日本大多两三层的联排,所以对于咱们参考性不大,可是思路表达到了):
99平米的房子↓
132平米的房子(只放了2楼)
学习室大概是这样的空间吧。
(来源于Pinterest)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得到满足的家庭生活,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无论是女主人还是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啊,都需要参与决策啊。
我难以相信开始那个户型,会是让女主人感到满足还是无形中被枷锁了。
设身处地,穿到别人的鞋子里去,是设计的第1件事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