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困惑之教师篇

今日,偶然在网上读到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2016年在深圳举行的“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高峰论坛”上讲过的一段话:“现在好教师流动就像‘割韭菜’,村里面的好老师到了乡镇,乡镇的到了县城,县城的好老师到了市里,中西部的到了东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城里的好学校聚集了大量的好教师。”时至今日,此种现象似乎愈演愈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个人博客中指出:农村学校出了好教师,马上就被城镇学校“收割”走,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一名教师如果长期呆在农村学校、乡镇学校,会被认为“没出息”,进入城镇学校、中心城市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会被认为是事业成功的体现。事实上,在不少地区,把乡村优秀教师调到城镇学校,是作为一项人才计划实施的,结果是,办学条件本来比较优越的城镇学校,越来越好,而农村乡村学校、不发达地区学校,则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这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相悖。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城、城市教育资源短缺严重。为了多快好省地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城里从乡镇农村“割韭菜”是最佳途径。不需时间培养,无需物质方面的优待,自然有大量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成熟型教师排队等待,大可以优中选优,好中选好。乡村学校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待遇不高、职业获得感不强,清贫寂寞难耐,为了家庭孩子, “孔雀城里飞”就成为多数教师的选择。如此一来,两厢情愿,两厢欢喜。这些年,民办学校兴盛,优越的条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师,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更是首当其冲。一些教师甚至不惜砸掉“铁饭碗”,转而投身其中,追求个人幸福生活。如此一来,更是难了乡村学校,误了乡村孩子。我们都知道,一所学校的立校之基是教师,发展之源是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去了教师这个根基,任何学校谈论质量和发展都无异于纸上谈兵。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对口、老弱病残等等,都是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人们对乡村教育的满意度降低,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部分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里,租房、陪读,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于是,乡村教育陷于恶性循环,直至沦陷。 近年有人感慨“寒门再难出贵子,鸡窝不出金凤凰”,想想也对。阶层日益固化,社会底层民众靠读书改变命运,变得越来越难。在以分数论成败的当下,乡村怎么也拼不过城市,这实在令人沮丧和悲哀。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师的补助,但似乎收效不大,至今还没听说过城里教师申请回农村学校招考的。脱贫之后,乡村振兴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乡村振兴,教育先行。面对人才振兴的要求,我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政策、措施出台。——END——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