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里文章浩如烟海,信息多了,信息鸿沟反而就会大。在不错的阅读体验中,我们各种吃营养,吃法各不同。有的像吃火锅爽歪歪很快就又饿了,有的像吃甜点美滋滋很快你就膨胀(pang)了,有的像吃代餐营养管饱却干涩,有的像牛吃草需要几次反刍。下面就是我在收藏夹里抠出来的去年读过的开过我脑洞又反复读过几次的文章,大过年酒足饭饱之后可以拿出来给大脑整理整理碎片。
今天这篇主要在生活方式思考方面很得我心的两篇,对于“非稳态、退休金无着落”的未来,我认为很具有可持续操作性。
1. 存钱
去年年初,从微博博主那里了解了FIRE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她当时写的贴。这理念对于我们抠神家庭还是蛮适用的,唯一就是挣得还少了点。
十年就可以财务自由,脱衣舞娘行你也行
不爱存钱的美国人开始幡然醒悟,经过精心计算,在每年花费稳定的前提下,认为存够每年花费25倍的钱就够退休了。注:这25倍不是总资产,而是可支配用投资资金。
但是呢,FIRE的理论框架设计我认为也是有bug的,就是上面右图这句“市场总是向上的”。在全球化前提下,身处资本主义领头羊的美国,“总向上”的假设在某种程度是成立的,但能否成立25年以上都不好说呢。所以这前提条件总体来说挺苛刻的,躺着退休感觉还是悬,还是要留着审时度势随时起身造血的能力。但这个躺赚策略方案还是很合理的,也是逆消费主义的典范方案了。
(题图来源:freepik.com)
2. 当网红
另一个生活方式方面的思想提纯,来自曾经推荐过心灵大保健第一源泉:中危拯救办,戒焦效果特别好。
当网红! 一个“可以考虑”的资产配置
文中所建议的当网红并不是非要成邢晓瑶那种,不是以成果为考核的,而是以生产方目的为导向的。比如,你可以有渠道保护自己,毕竟有一定的粉丝量才能有快速的音量传递,不然的话,一个新号想要申诉个什么事儿,那必然得是遭受了特别非人的事情才能爆出音量了。所有的传播渠道都是由易收窄的,现在申请个公众号连留言都开不了,在大号的流量挤压下,想要申诉个什么事儿比以前要难度大很多的。
当然了,如博主所言,知核不用核,在移动互联改变了媒体的今天,备一个个人发声渠道就相当于是军备。
另一个网红红利是,这就是张名片儿。让想压制你的人压不住你,让想找你的人定位到你。你在哪个方向发声多,哪个方向的人就会自己来。比如前年我写过几篇英语学习的贴之后,在线英语的广告纷至沓来,去年没写他们就不见了;去年写书单声量大一点,团购图书的金主爸爸就多了许多。
我自己的例子太庸俗,说个高端点的。有个公号叫曹将,他是保利地产的一个员工,因为PPT做得好并且乐于分享,慢慢公号声量变大还出了畅销书,慢慢公号成为了个人成长型的大号,这就成了他个人名片。另一个例子,逯薇,她因为研究户型和收纳到了极致,出版的《小家,越住越大》更是畅销全网,她和万科就是互相成就,读者会因为她觉得万科户型用心,她也因为万科给予的锻炼获得了个人品牌。那么我们说他们在保利在万科是不是会因此加分?即使不加分,是不是也不怕裁员?或者内部创业是不是有更多筹码?这就是好的风控。
即使不是职场内的,你所锻炼出的写作能力和应对杠精的能力,都是以后网络生存的预备技能。
于是,不一定要红,要能团购能卖广告文,才叫网红。诚然,写作功底强、学富五车、又具有网感的人确实可以凭着写文站着把钱挣了,比如孙立平老师的公号就是学识多到往外面漏,顺手写公号加大载量。
我大概认识到自己不属于这一类,但如果只是想要红,大概写两三次偏激带有漏洞的观点文也可以达到目的,但与其一味为了红把“节操”写掉,不如经营好自己的人设,涓涓小溪也许可以更加舒服的顺势而流。因此,来自一个久写不红的号且曾经心态失衡的博主(我)的切身经历就是,意想不到的关注和收获,都是不可期的。但是,持续的在做,是一个降低人生增熵的好事。
3.未来已来,未来可期
这里有篇辅助阅读,如果对于做网红背后的原理理解还想更深刻,可以进阶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 “关系赋权” ——“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
论文来自传播学大咖喻国明教授,内容比较难读,我帮大家总结。文章主要讲两点:“一是技术范式如何改变了社会场景,二是场景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的社会角色与行为。”
我们还有很多人低估了互联网以及连带的科技已经在悄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的方式了,甚至比工业革命还要彻底。
这个路径是,技术改变了生活场景。我们微信支付不带钱、外卖买菜不出门、云聊天懒得化妆出门聚会、云工作节省下通勤时间、云养娃缩短摸索期混乱……总之在家里的时间拉长,休憩的场所更受欢迎(参见咖啡书店业态)。所有的场景都是经过细化的,比如如今大家总说“玩手机”,当做负面词来说,这是把手机功能窄化成聊天和看抖音之类的行为了。这让我想起以前有一种共识是“网上卖的都是假货”,就是把网络购物窄化到淘宝曾经的假货卖家了。但其实随着功能优化,业态丰富化,技术都已经变为生产工具。我曾经问茉莉,你觉得妈妈的手机是干啥用的?她说,你的手机是用来挣钱的,是工作的,是听网课的;我的手机是个故事机和照相机。
继而,生活场景的改变于是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工业革命没有改变得了的人际关系,大概被网络生存方式改变了。也因为网络发展,希腊式公民社会有可能实现,领导戴块名表分分钟就可以下台,这种事在网络传播被大家普遍使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同时民粹也得以抬头,不然isis也不那么容易在全世界范围集结人群。
大事上如此,微观上也是。听说很多小学生中学生的职业愿望是做网红,我在想,倘若真成了网红,他们还会不会对老师有所“忌惮”?会不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谨慎规范自己?不管是正面好处还是负面坏处,其中师生关系必然是有所不同的,家长的引导方式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我们无法改变趋势,只能顺着去为自己多争取些赋权。当然,因为赋权容易,扒皮也很容易,所以“人设”的一定要“保真”,才能持续加权。自我赋权的同时必然也在规范自我,这是一个乐观的方向。
下次我再扒拉几篇关于鸡娃养娃养老的心灵按摩。
欢迎关注桃姨,祝她早日网红
最后再附一个小文,关于互联网迷因(meme):清华大学副教授常江:迷因解析,社交媒体时代的另类文化表达,我个人觉得,迷因之于内容生产者,是热点追踪器;但对于信息接受者,是时间消耗器。当然,新生代也不那么好骗,腾讯正式发布《00后研究报告》为我们揭示kol想在00后那里带货也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