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娃要进第一象限还是第四象限?给家长的爱与灵药。

点击上面蓝字“桃姨和茉莉”关注长文桃姨

当想要快乐育儿的时候,
可曾有具体操作步骤?
如今的低龄教育大致分成了快乐育儿和鸡血育儿两个大门派,中学以后快乐教育的阵营就小得多了。然而不管哪个阵营,定义都很模糊。
泾渭分明地来讲,快乐教育派一般推崇孩子的性格好最重要,快乐为上,不要鸡血,不要提前学知识;鸡血派认为学校教的不够多,要让娃多学早学,尽早装备好,至于真正的快乐,娃还不懂,等他们长大了自然体会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我觉得很多父母虽然嘴上说得极端,实际并不在这两派里,认为这两者有你无我的人也并不多。
鸡血派的操作方法很明确,网上一篇又一篇的实操文章已经可以细化到每分钟的密度了。然而快乐这个概念太模糊了,以至于快乐教育究竟是怎么样的也很模糊,说起来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又怎么来操作呢?似乎听来的都是理念和空话。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去翻了快乐教育的最早提出者斯宾塞的经典论著《斯宾塞快乐教育》。这部百年著作可以说就快乐和教育进行了环绕立体全方位探讨。
即使有了快乐教育的标签,斯宾塞也从没有松懈过,我来摘抄几段。
关于居家环境:
关于兴趣:
关于教育步骤:
关于自我控制:
如果我不提快乐教育,会不会觉得像是温和鸡血派写的方法论?
斯宾塞鼓励孩子去找到内在的快乐之源,鼓励家庭教育要抓起来小步快跑,而作为快乐教育第一人,他家小斯宾塞并没有傻玩,而是直接从一年级跳级到三年级。还真很容易误认为他是个鸡血派吧?所以要不要鸡血,要不要快乐,这两者是否有冲突?答案显而易见。
快乐和牛B矛盾么?
父母的勤快值和投入侧重的区别而已。
我们来给娃们分个类,贴个标签儿,四个象限。
快乐在这里的定义:不是傻乐随心玩,而是常态之下娃不抱怨,不暴躁,不沮丧,情绪稳定。
牛掰的定义就是各种鸡娃群里那些塔尖的案例,不仅仅刷题,各种逻辑判断语言艺术体育能力都爆表。
我想我们没人想让孩子去第四象限,无论对孩子的教育诉求是什么,家长的养育风格是怎么样,家庭教育都是防止孩子去第四象限这种低效低产出结果的关键,当然家庭教育不是唯一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的变量让孩子变得更好或者更糟,所以我们会看到“没怎么教孩子却考上清北的农村娃”和“事无巨细培养孩子缺依然不成器”的各种现象,但有那些现象也不说明什么,都是个例,我们生活哪里有那么多彩票可以中?
说到底总归还是要做父母的本分:父母要学的要会的,至少在初中以前,总是要比孩子多。打着快乐教育之名、行偷懒之实的话,才是让孩子滑入第四象限的推手。所以管是什么教育理念,全看执行人的贯彻能力了。这些理念本没有多大界限,吵得人多了,便有了界限。
不想让娃进第四象限,
低成本易操作的好方法。
这几个星期我都在磕这几个关键词:
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入学准备、核心素养。
这些看起来绝对正确的词语,在很多论文和书籍里面,并不是同样的语义范畴,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方法论大都论述的不是那么清晰。也许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每个家庭都是千奇百态吧,所以没办法给出大而统的方法框架。
即使这样,我还是想从如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来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个点上尝试寻找答案。
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入学准备
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对于入学准备提出了五个领域的要求:
1.身体与动作发展。很好理解,考察的是身体发展和身体的运动能力。
2.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考察的是情绪感知和表达,沟通合作,自我效能,待人接物等,不严谨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世俗意义上的情商发展。
3.学习品质。包括有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好奇心,对任务的专注度,对事物的解释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认知能力等等。这些就是我最近试图通过学习习惯来培养出来的学习能力。
4.语言发展。除了听说能力,考察的重点在于读写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学习习惯练就的能力。
5.认知和基础知识。这里一部分包括了知识水平,一部分包括了逻辑水平,以及社会认知水平。4和5是如今鸡娃派的一个考察重点,很多孩子知识水平和逻辑水平都远远超越了入学准备要求的能力值,可以说准备得足足的。
通过NEGP的框架,我决定把重点集中在学习品质上,次重点在4和5。
学习品质的形成因素中,只有学习习惯在我看来是可控变量,其他天赋啊、家庭背景啊、学校环境啊等等影响因素都要么不可控要么很随机,就尽人事听天命好了。
当然良好学习习惯也可以形成好的读写习惯和认知习惯。
想去磕这个选题是因为,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没有老师那么丰富的实操经验,也没有教育工作者那么多理论研究,只能从他们的成果上来继续探行,来寻找一个合适自己家庭的路线。我想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也是一样,希望在孩子未来20年求学道路的开端,尽自己能力从学习的本源上给予打个牢固的方法框架,这种本源就可以叫做一种核心素养。
以什么心态去抓学习习惯呢?
现在各种学习手段太多了,资源也太多了,即使是很好的低结构建构玩具教具都让人觉得迷茫。比如乐高已经从乐高发展成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培训班,而我要用它们来达到什么效果已经开始目标模糊了,好像它是万能的一样。而教育的本源也被各种理论写得有些五花八门,而其实很多家长自己都可以溯源出一个教育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元认知什么的,名词很多,什么说法都可以,总之目的就是懂得整合资源,且利用老师、课堂、学校、家庭、社会、互联网以及各种资源来求索自己的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各种疑问。
可是如何达成呢?很多人脑海里应该很自然的蹦出了一些词:专注力、注意力、自控力、沟通能力、搜索能力、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自信力等等等等,全都是重要的要素。
试想,拥有旺盛求知欲且知道如何去求知的孩子,所获得内在的快乐感还需要家长刻意去教育么?如果你有意愿去培养一名高度道德自主的孩子,又何愁孩子会走歪路呢?所以我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训练”这些能力呢?
因此思来想去、搜来搜去,我迄今为止得到的可以作为起点的答案是学习习惯。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学习习惯很重要啦,不用我绕着写这么多就知道,毕竟这是个大词嘛。以前遇到这个话题我的思考会就止步于此了,看了很多公众号文章之后,或者会焦虑一会儿想一些碎片的想法就不了了之了。然而,怎么培养习惯呢?又怎么通过学习习惯培养到上文提到的那些能力们呢?
此处觉得是不是插入一个“学习习惯速成班”、“学习品质养成班”的广告很合适?很抱歉,如果有这样的广告,请立刻警觉,因为每个家庭都无法用一个尺规来培训。
所以我可能会写出很多功课,很多细节,很多nodes和points,可能一篇文都不够。但是请自行取舍,自行安排,放下焦虑感,看哪些能真真正正的融入到自己家庭里去,才能发挥最大化的执行度。
另外,可能有人问学校不培养这些么?我觉得学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整体的氛围,提供了同辈之间的交流和竞争的环境,提供学习的大框架。就中国大多数普通学校而言,让老师手把手来优化你家孩子的学习习惯,太不现实了,个性化的方案,只有家庭教育可以胜任。
这个话题我刚开始撸,可能不全面,如今能想到这些,对于处女座来说很难完美,不如就这些内容先做起来吧。

为了给思维解绑,
因此要养成学习习惯。
提到学习习惯,可能有些妈友会有自己的童年阴影,每天被大人警钟一样的敲:直起腰来!写字慢点一笔一划!自己检查一下哪个题做错了!眼、眼、眼要粘在课本上了离远点!所以如果我们也这样做,那当年那个逆反的小孩估计很快就来报到了吧。
我们才不那么做(偶尔也可以哈哈),我们要润物细无声,要让孩子达到内隐学习的效果。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要变化多端手段多样,让孩子摸不到套路,拿住他们!
最好的浸润,就是环境。如果环境没有引导到位,那还可以用套路(比如设计个游戏“忽悠”他们、比如引入榜样);套路不管用了才要语言去管教;以及下下策最后才能用杀手锏就是惩罚、施压。
这个过程是从(孩子接受程度来说)易到难,从轻到重,从(对家长来说)难操作到简单粗暴(打骂一顿多简单,又省事又省钱),从低效率到高效率的。但就跟医生用药一个道理,太早用了猛药,猛药就不管用了,很快就会无计可施。
所以这篇的实操要点都是从环境准备来诱导习惯这个方面先来探讨的。
1. 前提
家庭前提:亲子关系得没有大问题,说白了得能沟通,你跟孩子要是已经到说啥都不听的境地了, 修补关系为先。
需要让孩子理解到的思维前提:
A.时间的理解:我家孩子才4岁,还不能熟练理解时间和钟表。但现阶段我还是先教时间这个概念的。这么说吧,孩子虽然不认识表,但可以先知道做什么事情大概需要多久,大概几点需要做什么事情了。得让孩子理解每日有流程。这也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如今的幼儿园都有自己的“一日常规”,就是为了让孩子深刻理解一日流程这件事的。孩子自身能力还达不到就再等等嘛,一点点来。
B.做事有顺序:还要让孩子理解到做任何理性的事情/项目,都有“目标-计划-收集资料-开工-收拾烂摊子/善后”这样的顺序。可以不是所有的事都这样的顺序,谁还没个一时兴起说走就走嘛,这都需要灵活运用,但这个做事有顺序的共识还是要让孩子理解到的。
培养学习习惯的目的:
当孩子学业越来越繁重之后,好习惯都是童子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想的结果就是别人学的时候你家娃在玩,而且都不在怕的,反正你娃效率高,分分钟做完功课,省出大把时间来发呆看星星。对于父母的层面来讲,是为了减少教育焦虑感——加速度之前,开车技术是不是要练好?引擎是不是要升级好?不然研究赛道研究对手研究赛制也无事无补嘛。
(另一层面说,一时没培养出完美的习惯也不要焦虑,思想高度在了,大方向总是会好的,教育是场拉力赛。)
2. 父母要给孩子洗脑到位的细节
这些细节算不得思维高度,让孩子从本源上理解这些要求的目的性我觉得也超出能力。比如他们可能知道看多了动画片不好,但肯定不会真正理解这么好玩的事为什么不能尽情做。
但是我认为这些是即使他们不理解,也要执行的细节。因为等他们真正理解了,可能就真晚了。比如我自己,三十多岁才知道不拖延有多重要,之前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所以洗脑概念有且不限于:
不拖延
吃睡玩有程序
动画游戏有限制
不马虎态度正
预习和复习很重要
……
以上是我想到的,还有其他许多没想到的。
有些还没想到解决方案,比如不马虎究竟怎么来执行才能达到目的就是个挺难的课题,不是嘴上说说“要细心”就可以的,而且每个人马虎的点也不同,有的娃拼图很细心可是数数就很马虎,这种解决方案我猜测应该是需要兴趣和刻意练习共同作用(是个猜测,还没找到答案)。但还是先列出来,有了问题,总会有解决方法。
这些细节还是洗脑为先,洗娃洗娃爹,以一种家庭共识的形式来做准备。让孩子小学前进就把这些执行到位是不现实的,但有了共识,家庭所有的成员都可以帮孩子来慢慢练,减少拖后腿现象。当然了,所有的家人都能做到肯定是最好,自律胜于他律。
3. 一些微小却重要的习惯
这些微小的事情,都是现在(我娃4岁)就可以尝试执行的,将会是我未来一两年的重点,所以每一个门类有可能都会有功课文,希望我自己有执行度啦。
写字姿势。
其实真正的写字一般要求6岁才开始,那时候娃的手部肌肉才能承载比较大量的书写。但不可能6岁才让娃书写啊,她会自己要求画画、“写”字(鬼画符),这时候就已经要留意娃的写字姿势了。
有预算可以先给买个学习桌,没预算也要给娃固定一个写字画画的位置,以一种端正的态度来对待写写画画这件事。
另外,握笔姿势跟近视眼直接相关,握笔姿势跟写字速度也是直接相关的,直接会影响日后学习效率。
会整理。这里包括脑整理-思维导图和物理整理。
脑整理就是可以教娃学习思维导图之类的技巧,大人要说不会可以先自己学嘛,对自己工作也有好处不是。思维导图是美国学前的“必修课”,具体可以参照一下博赞那本儿童思维导图或者Pinterest上搜资源(啊对,已经墙了,那我就挖坑待填吧。)
物理整理包括对孩子整理物品的能力培养,和自我外表管理。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玩具、衣物、家务这类如何整理收纳,主要培养的是孩子“做项目”的善后能力。自我外表管理就比如洗漱啊、挑衣服啊、出门前镜子前看看自己美不美帅不帅啊之类吧,就是一种自我效能感的加强,以及对呈献给外界的形象有个负责的态度。
会使用。
使用清单:写计划、写礼物清单、购物清单、写wishinglist等,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愿望;
会搜索收集:知道去哪里找答案,是互联网还是找特定的人或者打电话或者亲自去目的地,能自己找出优选路径。另外会收集想要做的事情所需材料,比如最简单的画画知道拿纸拿笔、做手工知道拿胶水剪刀之类。
会用各种学习用品:知道用不同的工具能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个大类,回头我还会分类写,因为娃还不够大,这个需求重要但还不迫切。但大人也一样需要更顺手的文具工具来提升效率嘛,所以有可能很快我就写了。
会记录。
写日记、写信等,用来表达和记录自己的思想;
记笔记:这个更得再大点才学,但列出来,是为了让大人知道这个点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极其重要。自己笔记记不好的妈友,可以立刻行动起来,趁娃小自己先补补课。
4. 给自己鼓鼓劲儿,娃去第一象限就靠你了
斯宾塞对于学习习惯也是极其重视的:
快乐教育的斯宾塞谈习惯与自律:
很多家长可看到“知识点”密集的文章就害怕,我觉得应该看到没有实操只有观点的帖子才害怕,因为那类帖子撩起了我的焦虑感让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却不知道怎么可以改善,难道不怕么?别人都起跑了,你都不知道怎么跑步,更不要说抢占优势跑道的技巧,不害怕么?看那些鸡血帖我不怎么焦虑,因为操作感强,我自己能否做到能否做好心中有数。
所以现在我经常看幼教书而非那些养育经验的书,前者是理论学属于多样本得出的可套用结论,后者是现象学属于个别人自己的体会。都说现在父母照书养太教条,我觉得这说法不严谨,照着理论寻找答案这叫照书养,照着别人的现象找答案这叫教条。
高楼大厦的红砖得一块一块地垒,混凝土要一格一格地浇灌。换句话说,这类知识点都不是用来量孩子的,是用来量家长的。鞭策作为父母的自己不要想着去比烂,去说其他孩子家咋样咋样啥也没做也挺好的,只要想做得更好,就去做。即使家长自己对于各种点也做不好,觉得要求太高,只要有让孩子奔着第一象限去的愿望,就不能让孩子看到父母自己都做不到。(我自己也并不那么自律,所以这段也是在自勉。)
时间很快的,孩子成长也很迅速的,我们无论是自己还是养娃路程上都经历过很多小事情还没来及做就过去了,快得来不及准备。所以很多知识我们可以先挂起,只要看孩子有需求了就拿下来用。不然墙上空无一物,想用的时候搜不到。
作为家长要束缚的是娃的行为,要放飞的是娃的思维。不让他们费脑子在基础习惯上,不费脑子在常规事务上,成长的经历和直觉告诉我,习惯越“机械化”,思维越放飞。我不知道我的直觉是不是正确,但我知道他律让人痛苦,自律让人自由,在他律之前先会自律肯定是个长远来讲高效率的方法。
最后作为家长,我们追求的是——思想上要高、意识上要早;身体可以懒、脑子不能糟。
早勤快早休息(^o^)/噢耶。
主要参考书目:
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2013年
孙蕾,「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美]Marjorie V. Fields等,「0-8岁儿童纪律教育——给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2016年
[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20世纪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