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和直觉偏误

这几年,行为经济学非常火,2017年,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丹尼尔?卡尼曼也曾经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较于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特点是将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人们的认知、情感、心里、人格等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行为心理学),进而影响个体和群体的的经济决策(行为经济学)。
根据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为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快思考系统是直觉地、无意识的。慢思考系统是主动控制的、有意识的、理性的。在人类的决策中,由于慢思考系统的懒惰,很多时候会由快思考系统占据主导。而快思考系统的直觉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导致种种偏见和失误,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动用慢思考系统去弥补,提高决策质量。
从这个角度上说,传统经济学中假设的理性经济人其实是不存在的。
常见的直觉偏误包括:
攻击批评者,无论对方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无根据的假定。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们通常都假定是对的,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吃消炎药或者打点滴真的能治疗感冒吗?
拒绝改变观点,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的。
盲目乐观效应,即人们常常会高估自己。比如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开车水平高于平均水准,而这是不可能的。
随机性效应,即人们常常对随机发生的小概率事件,随便寻找原因。比如孩子感冒了,家长会说,看吧,叫你不小心,着凉了吧!
默认选项效应,即人们常常被动接受默认选项,虽然默认选项可能不是最佳选项。
拒绝承认事实。我们得知坏消息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拒绝承认。
背后有隐藏的动机。比如理发师永远都会说你该理发了。
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很多品牌的宣传就是利用这一点,比如可口可乐会让我们联想到激情。
互惠偏误。销售人员通常会先要一个偏高的价格,然后让步,降低价格,这时候顾客就比较容易接受。
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这么做,肯定没错。
自己手里拿着锤子,所以看什么都像钉子。
锚定偏误。卖房的中介通常会带顾客先看一个偏贵的房子,然后再看价格合适的房子,因为有了对比,顾客往往会立刻接受。
权威崇拜,觉得权威做的事情肯定是对的。
损失厌恶。比如人们捡到100元的快乐远远比不上丢掉100元带来的痛苦。再比如股价上升人们倾向于落袋为安,但是股价下跌时却不轻易割肉。
易得性偏误:即觉得容易想到的东西比不容易想到的东西多。比如问你,以K开头的单词多还是第三个字母是K的单词多? 你很有可能会说以K开头的多,因为你很容易就想到好几个,但是第三个字母是K的单词却不容易想到。其实答案是后者多。
代表性偏误:指人们常常过分相信小样本,认为小样本能够代表整体。
诱惑性因素,即人们在感官和思维上的各种诱惑,会动摇理性。比如虽然在减肥, 但是闻到了美味的炸鸡薯条,可能就无法克制了。
从上面这些直觉偏误出发,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指人的风险偏好会随着自己心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具体来说,人们面对可能的收益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险;但是在面对损失时,却愿意冒险搏一把。比如有两个选项,A 选项是稳得100元,B 选项是一半概率得250元一半概率分文不得,大多数人会选A,虽然 B 选项的真实期望值是125元。再比如,还是两个选项,A 选项是损失300元,B选项是80%的概率损失400元,20%概率不损失,大多数人又会选择 B,虽然事实上B 的期望值其实是 -400*80% = -320,即损失320元。
理查德?塞勒受到前景理论的启发,提出了禀赋效应,即当你拥有一件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这个物品的价值更大。
加拿大医生雷德梅尔,和卡尼曼与特沃斯基合作,提出了峰终定律,即我们对一个经历的记忆是由峰值时刻和结尾时刻的感受决定的,而对这个经历过程中正面和负面感受的比例,以及经历的长短并不重要。
参考:
《思维的发现》(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作者迈克尔?刘易斯,讲述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如何开创行为经济学。
《助推》(Nudge)作者理查德?塞勒,讲如何将行为经济学用于实践,克服偏见,做出更好的决策。
《穷查理宝典》(Poor Charlie’s Almanack)查理?芒格的演讲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