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好的素材,有三个原则:适用性,代表性,喜欢好记。

往期回顾:都觉得科一写作最难,到底难在哪儿呢?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最难,但是可以练。作为一个讲素材爱好者,我前前后后给大家上了好几轮素材课,讲过上百个素材。很多同学本着听故事会的心情兴致勃勃来上课,听完之后却时常惊恐地发现——诶?这节课讲了啥来着?首先摸摸一下你们的脑袋瓜,诚恳地劝告大家不必为此担心,因为这实在是太正常了。素材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涉及不同的时代、国家、社会背景等,很难只通过听课就牢记不忘。纵观历史,没事拿“赌书泼茶”当娱乐消遣的“最强大脑”也是有数的,一般人的确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找到正确的方法,再勤加复习,“更优大脑”我们还是有望实现的!素材本身没有优劣之分,用素材的人有强弱之别。因此,大家不要歧视老素材,它们虽然缺乏新意,但是用起来稳妥呀。更不要杞人忧天地吓唬自己:“哎呀,这个事件都是N年前的了!”照这么说,司马迁李白苏轼都得被打入地心永不见天日了。那么判断一个素材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有三点——适用性广、代表性强、好记。“适用性广”是说这个人物/事件具有多种特质,能涵盖的主题关键词多,从哪个方面写都有话说。比如说曹操这个人就是个特别适合当例子的历史人物。为啥呢?他性格复杂,有好有坏——当你需要一个正面事例的时候,你可以写他的雄心、果决、惜才、乐观和足智多谋,当你需要个负面事例的时候,你就写他的阴险、多疑。这样的素材背一个能当好几个用,记忆负担比较小。具体怎么写,取决于文章的立意,看你自己的需求。提示:千万不要认为每个人只有一个角度,人都是复杂的,有些同学喜欢把别人标签化,甚至锁定在某一个标签,这种做法不管对备考还是对生活都是不利的。“代表性强”则是说引用一个素材,必须从它的主要方面来入手,抓住它最为核心的本质——就是在提到一个人的时候,你对他的“第一印象”。比如当我们提到苏轼的时候,第一反应总是“乐观、豁达”,但其实苏轼身上的特质远不止这些,坚强、风骨、仗义执言他都有,那我们为啥不用他来论证“坚强”或者“耿直”呢?因为当我们谈及这些主题词的时候,我们还有更好、更对应的选择,例如坚强的司马迁、不平则鸣的范仲淹,都比苏轼更具代表性。所以如果你想记一个关于乐观豁达的人物,那就首选苏轼;如果你想记一个关于坚强不屈的人物,那就首选司马迁。这样也会有利于你在考场上条件反射的快速激活自己的素材库。“好记”就是字面含义,指容易背诵。那为什么还要专门拿出来说呢?因为每一个人心里“好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记不住外国人,有的人记不住古代人,有的人啥也记不住(这种同学请打起精神,悬梁刺股)。在选择背诵素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尽可能选取相对感兴趣的来背,这样不容易因为难度过大而精神崩溃、半途而废。另外,如果你有自己特别喜欢和熟悉的人物,可以尝试自己整理出几个分论点和现成的论述段,这种素材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万能素材。在我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备考课程中,我们先后为大家讲解了大约100个人物素材,每个人物都帮助大家提炼了3个适合这个人物的分论点,并且给出了写这个分论点的模板。如果大家苦于无处寻找素材的话,这个问题应该已经被解决了。如果大家觉得太多,不知道记哪些,那么就按照上面的原则挑选吧:(1)找适用性广的,也就是那些身上标签多,放哪里都能用的;
(2)找代表性强的,也就是提起来就好多人知道的,有名气的;
(3)找自己喜欢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次就先聊到这里,大家去选适合自己的素材吧。下次,我们聊聊背记素材,有哪些好的方法?你也“在看”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