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一件旗袍只是旗袍,它是女人的言语

真正的美,有边界,
有限制,有约束,亦有余留。
这其中蕴藏的,
是一个女人的尊严,
和对自己生活的捍卫。
不要以为一件旗袍只是旗袍,
它是一种言语,是随身携带的袖珍戏剧。
推开首饰盒,罗小姐取一对鹅黄色宝石耳钉,面对镜子微微侧身,佩戴。春寒料峭,她面色因寒冷而略显苍白,更显得唇色娇艳。
▲罗小姐,笔名罗诗,编剧、教师、电影策划人、演员、专栏作家、制片人。热爱阿根廷探戈,更是vintage lover。
乌黑长发高高挽起,耳后延伸至脖颈优美修长的弧度,极好地包裹在旗袍立领中间。从背后望去,这像是绝佳的电影镜头,是一个场景,一个隐喻。
步入罗小姐的家,恍惚进入了民国电影的拍摄场景。复古打字机、古典木质桌椅、纺绸灯罩下温暖昏黄的灯光、精致的骨瓷下午茶杯碟,构筑出厚重而又轻盈的年代感。穿着旗袍语笑嫣然的罗小姐,像是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款款走来。

每一件,都有一个故事一场戏
十年前,罗小姐遇见生命中的第一件古董旗袍。朋友从东山一位老太太手中偶得,她因机缘巧合遇见了它,穿上了它。
上好的缎面,不复得的古典花卉纹样,樟脑的清香甜而稳妥,是记得分明的快乐。罗小姐爱舞蹈、擅写作,天性浪漫,从此陷入对古董旗袍的迷恋——每件旗袍都有一个故事,穿上它,想象着曾经的主人在民国时代留下了多少往事和秘密,仿佛行走在时光的波澜壮阔中。
罗小姐收藏古董旗袍,也收藏现代旗袍。在她看来,古董旗袍的剪裁更随身、更亲近主人。而现代旗袍更强调凹凸有致,虽然穿起来显得身材曲线更明显,但偶尔也会让穿着者感受到束缚和不自在。
▲这是一件有年代的古董旗袍,略带光泽的香槟色,似乎又有丝丝缕缕的淡金。
▲因为年代久远,滚边已经有些许破损和脱线,这无损于它的美,反而更增添了沧桑从容的韵味。
▲古董旗袍没有故作腰身的收缩感,十分随身,犹如一个柔软的拥抱,将主人切实地环绕和包裹。
此外,古董旗袍的里衬也更为讲究,面料和花纹皆属上乘。采取坐姿时,旗袍的里衬会露出来,古董旗袍里衬充分考虑到穿着者的实际需求,让里衬成为彰显穿着者生活品味的细节。相比之下,现代旗袍的里衬比较简单,有时就用简单的白绸,多多少少失去了一些典雅的韵味。
▲罗小姐收藏的现代旗袍之一
但无论哪一种旗袍,对于罗小姐来说,都不是摆在衣橱里观望的艺术品,而是生活中朝夕相伴的亲密伙伴。外出晚宴、看画展、给学生讲课、和朋友下午茶,她都会根据不同的情境来选择合适的旗袍,并巧用搭配赋予旗袍以新颖的生命活力。
▲罗小姐收藏的藕荷色“单芒”旗袍,用白色长款珍珠项链搭配,温婉优雅。
美国带回的古董毛领大衣、香奈儿的长款白色无袖马甲、长款珍珠项链、金属镶嵌宝石的复古耳夹、浅口船鞋或带着休闲韵味的乐福鞋??在罗小姐的巧思下,都成为搭配旗袍的风格单品必备之选。
▲品牌:bc x Modern Legacy
这衣裙,只为女人自己而穿
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
来源:清末
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经过清朝的奢华装饰时期,其中“十八滚”旗袍用“滚、镶、嵌、宕”等难度甚高的工艺,装饰有十八条之多的装饰性滚条。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五四和民国女性和学生的简朴风,其代表装是士林蓝旗袍;老上海十里洋场,那时的旗袍吸收了西式服装的肩袖立体造型,装袖、收省使得旗袍愈加收省合体,洋派性感。
起始:1920年代
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
▲年轻的宋庆龄,她是出了名的“旗袍控”,衣橱内旗袍无数,如果有个旗袍界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冠军非她莫属。
▲宋美龄当时的专属裁缝师张瑞香,每两三天就可以完成一件旗袍。
▲除了除夕之外,张师傅其他时间都在做衣服,就算是生了重病,也一样坚持赶工为宋美龄做旗袍。
盛行:1930-40年代
到了三十年代初,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样式变化多端。先流行高领,越高越时髦,哪怕是盛夏;后来又流行了低领,越低越摩登,低到没有领子。袖子也是时长时短。
▲女星周旋和蝴蝶,永恒的旗袍形象
▲黄柳霜,第一位好莱坞华人女星
说起复古旗袍,就不得不提起民国时期上海的“红帮裁缝”,这些来自宁波乡下的手艺人 竟然能紧跟西方的最新时尚,除了因为上海滩这个城市本身与西方世界的紧密联系外,还归因于这些裁缝们敏锐的时尚感悟性。
▲放在今天仍旧时髦,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30年代精品旗袍
现代女权主义研究者曾提出“男性凝视”的概念。某种程度上,女性旗袍的有袖无袖、开衩变长变短,是因为,女性作为一种“被观望”的对象,需要不断改变服饰的细节,以适应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月份牌和广告女郎是时髦标杆,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中西结合的样式,构成了当时最时新的装扮形象。
比如,1929年到1933年为期4年的经济危机,已走上社会的女性又被迫回到家中,“女人要有女人味”的传统观念重新抬头。所以,旗袍在轮廓线型上一改以往的直腰直线式,为收腰曲线式,以凸显女性的身体美。
▲双妹和雪花膏广告女郎让人印象深刻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旗袍风格和细节日趋简洁实用,长度适宜、领子变成可拆卸的衬领,款式上更趋于现代化。
转变:1950-60年代
对于热爱美的女性来说,旗袍也是她们自发、自愿选择的穿着。战争爆发,“旗袍”作为一种穿着并不便利,但并无损于旗袍在女性心目中的地位。旗袍的性感潮流,从内地流向香港,愈演愈烈。
▲50年代的香港街头
▲60年代的香港街头
上海人对吃穿的讲究流向了香港,此时,大量面料考究、剪裁超凡的旗袍出现在记录的镜头里。女人们穿上更加紧身、面料更薄的旗袍,若你走在一位曼妙的女郎身后,她的蝴蝶骨、腰线和臀部曲线一览无遗。既是享受,也是一种折磨。
▲右图为好莱坞男星克拉克·盖博和香港女星李丽华
在这些旗袍的勾勒下,女人玲珑的曲线被雕琢到了极致,比穿上伊丽莎白女王的胸衣更耐人寻味。丰盈的卷发和发髻,完美的眼线与红唇,美轮美奂的旗袍及配饰,让香港女人在世界的舞台都留下了一袭香影。
是克制,也是奢侈
罗小姐最爱的那件古董旗袍,身侧有十几颗盘扣,每次穿着和脱下,都要很慢很慢,很轻很小心。美是克制,美是慢,美是奢侈,美是一种近于极致的延长——这是独属于旗袍的仪式感,所有的过程,一步也不能省略。
▲苏丽珍,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在电影《花样年华》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
以编剧为本职工作的罗小姐回忆起这部电影时,告诉我们一个细节:电影中,为了造型需要,也为了复刻时代风尚,张曼玉的所有旗袍领子里都带着坚硬的金属片。
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她时而优雅,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大度。旗袍不停换,换不掉的是身上女人柔美成熟的气息。所以,拍戏时她的脖子基本处于无法转动的状态,对体力是很大的考验——而,“美”恰恰就是在“忍受”中诞生的,可钦可敬。
不要以为一件旗袍只是旗袍,
它是一种言语,是随身携带的袖珍戏剧。
编辑:Fendy
摄影:杨晓喆
特别感谢诗集生活馆
(ID: sjpoems)

格 纪
五月,宜感恩
【 长 按 关 注 罗 小 姐 风 格 纪 】
— 文艺连萌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