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7月,我们以工作坊的形式完成了研究生课程《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的研习任务,每一个单元研习一位名家或名师,共计6组文章,包括部编本《语文》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及中学语文名师论文、课堂实录(文字或视频)。与传统的教学案例分析着眼于单篇教学艺术或方法不同,本课程侧重于研习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既有单篇教学的设计与教学,也有整本书阅读、研究性学习等,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名师,成就自己的专业发展。研习实录尚在整理之中,现将参与研习同学的心得体会文字摘录部分如下,与诸君共享。欢迎学友讨论,敬请方家指导!
时间:2019年7月23日——25日
地点:文学院A8-101教室
指导教师:杨锦辉 博士
研习者:2018级非全日制学科教学硕士(语文)班全体学生
史玉晶:又逢七月,在洛师相遇。今年有幸听了杨锦辉老师的《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这门课程。课程始于温儒敏教授《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实话讲,先前对新课标的了解仅限于这本标准,只按部就班的认为应该遵循课标展开学科教学,没有深入了解过课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意图、设计意义与特点等等。通过温教授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课标的目标设置原来有这样多的用意。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也让我体会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本就是学好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语文学习的必备项,无论是让学生感受语文魅力以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学生平时知识能力的积累,都离不开阅读。
这门课程对我来说实用价值很强,为我指明了努力方向。杨老师的授课形式是我非常喜欢的,不同于传统的讲授,老师把课堂充分变成一个“讨论室”,让我们有与文本对话的机会、畅所欲言的机会,聆听他人想法,拓宽知识面的机会。在这三天课程中我认识到自身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时间研究上。教师职业发展的道路很长,摸索属于自己的“园地”是需要日常积累的,在今后教学实践和研究生阶段学习中要多听多看多学习,让反思成习惯,让思考成自然。
宋贝贝:在第一天的课程中,我学习了《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初步了解了温儒敏教授以及他的一些教育思想。最使我震撼的是他对教育事业永不磨灭的热情和希望,“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温儒敏教授对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十分熟悉,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前进的理由,反而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现在能做的就是朝着新课标所指的方向坚持下去。
王雅琼:短暂的三天课程分了六个板块,我们共同学习了温儒敏教授对于新课标以及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讲解;余映潮老师对于板块教学以及主问题教学的探索;尤立增老师立足学情开展的阅读教学;程翔老师关注课堂对话与朗读指导的课堂教学;吴泓老师对专题学习的研究以及曹勇军老师对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每个板块的学习都开阔了我的视野,引起了我的思考,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互相探讨,老师精心点拨,都一次次加深了我的理解。
冉梦:杨老师让我们首先研读了温儒敏教授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从这个对话中我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学校的老师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作创造性的发挥。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我们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在保证教学的标准完成下,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寻最适合的方式去教学,要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地氛围下去学习知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张怡柔:初看课程名称,我不禁心下一喜,因为我步入学校教学才一年时间,深深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上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在三天时间里,我认真研读课堂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获益匪浅。
我记忆最深的一点便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阅读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
海曼:这个假期研习了《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这门课。短短三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印象最深的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应该怎样读,如何让阅读变得极其有效,那才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整本书阅读”这一理念其实在很早就提出了,但因为各种层面的因素,我们学校还没能实践。这种阅读方式也必然会给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新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学期我打算尝试一下“整本书阅读”,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帮助他们成长,丰富学生的生活,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许琼鸽:余映潮老师板块式的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到各个教学板块。板块式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余老师强调: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对“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不要老是千“课”一面,不要显得呆板和机械。
曾明珠:感谢老师的“阅读专题”给了我论文的灵感。之前定好自己的论文内容是跟作文有关的,也跟导师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一直都在准备作文教学的论文资料,谁知道我们研究生中写作文的好多啊。自己不想跟那么多人重,对于写作的难度来说是加大的,怎么想自己写作文都没有优势,回学校的时候跟师父说了这个情况,临时改为写阅读。尽管阅读也很火热,但是因为自己最近在带着学生做阅读,有深入的体会,可能会更好写。课堂上研习的时候就很受启发,课下再阅读的时候简单做了笔记,把论文的思路理清楚。
梁东旭:在语文教学上,我没有教的经历和经验,只有被教的经历。从我十六年的被教经历来看,我觉得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是失败多于成功的——像我这样小时候聪明好学又特别喜欢语文和文学的人,到后来一看到语文试卷就反感,也不怎么愿意去拿起语文和文学的书认真读下去,每到写作文的时候抓耳挠腮无处下笔……这些情状的原因,我想,我的自身因素自然是有的,但语文课程诸多因素的负面影响也不能说是小的。
程翔老师的教学实录给我很大的震动。不是因为课程的整体性,不是因为师生互动的形式,也不是因为他教学点的巧妙,而是他在课堂上是如此一个慈善的长者,与你用心交流,给你尊重和爱护。如果夸张一点描述那种感觉,就像在父亲的怀里数星星一样,那个世界美丽而有趣,让你乐于和勇于去探索未知事物。这种课堂上的感染力,可能源于其个人的综合素养,是长年累月的积淀,如博爱开阔的胸怀、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文化和学科知识等。我觉得,这些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始终追求并渐渐具备的素质。
宋贝贝:曹勇军老师的半山园一游开辟了语文课堂的另一翻天地,他克服了一座座大山,终于走到了王安石的身边。我能想象到,一批求学之子来到古人的故居,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这里曾经主人的过往,忽而哀伤,忽而激愤,忽而静默,似乎感同身受。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日,“行万里路”已经不是难事,但最难的是牵绊着双脚的种种担忧。曹勇军老师是坚持做自己的真正的语文教师,做了很多老师只能想想而不敢做做的事,对于学生们将会终生受益的事。情景教学实现了古今时空的对话,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不同年代的人和事成为学者的灵魂伴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把阅读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用心感受生活。
周易之:我刚刚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相当不丰富,空有一腔教学热情,但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地方却感到力不从心,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知识储备与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三天的案例研习,解决了我许多疑问。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教学案例就是《花树下——花语诗心》,一位北京的名师带着自己的学生在桃花树下赏析诗与散文。这个形式令我眼前一亮。这位老师从古代的诗歌入手,再到现代的散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花的美好,感受语文的魅力。这位老师的课堂的核心就是体验式教学中的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们有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不再是由老师死板的讲授而是有学生们亲身体验,花再美通过别人的话是感受不出来的,只有通过自己亲眼看到才能体会。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老师们的教学成果,避免成为一个教书匠,而是成为一个能让学生发现语文魅力,爱上语文的好老师。
杨进杰:在研修过程中我学到了新的学习方法,和同学们坐在一起,针对某一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这样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带着学生一起去学习。大家坐在一起的讨论学习更加高效,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接纳,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单单的只有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多开发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走向知识的海洋,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与发展。走向讲台,我们要把自己的所学和学生的学情结合在一起,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争取让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
董巧新: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探索了语文学科的相关问题,通过课例研究、师生探讨、教师讲解、学习各种资料等方式,在很多方面我都对自己的职业以及学科素养有了重新的认识,感受最大的还是名师的成长之路。名师们热爱教育事业、淡漠功名、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那谦虚谨慎、友善宽容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他们的课堂总是那么丰满?他们的见解总是那么的深邃?他们的角度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反思自己的课堂,觉得差距真是太远了。通过学习名师,使我深受启发。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名师的差距。
李弯弯:三天来,杨老师丰富的知识经验,认真的教学态度,深深震撼了我,也促使我反思自己:一直以来,自己的知识积累缺乏,看问题太过片面肤浅。从今以后,我会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并学会用辩证思维看问题,用探索研究的态度来看待教学。这也是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有的素养。给自己做出规划,不断学习,接触最前沿理念,运用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成为一个有深度老师的必经之路,愿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在这条道路上大步向前,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赵培鑫:曾经有老师问我,在你心目中,你认为语文老师的职责是什么?想了良久,我回答:语文老师的职责应该是“教书育人”,但教书教的不是死书,育人育的不是愚人。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努力用自己的学识与能力为学生建构起一个和谐的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中发现真善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做到这些是很难的,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教师自身主动去进步。听了杨老师的课,我深切感受到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对自身发展有多重要。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认真汲取营养,努力向着优秀迈进!
蔡贝贝:六个板块,层层递进;每个板块的问题设置灵活。杨老师对每个板块的研讨都不是直接问学生,而是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向来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深读文章探究答案,这样更能激发我们探索答案的欲望。反思自己的课堂,我的问题设置多而杂。有的过于简单,没有实质意义;有的太难,学生根本连问题要求都不懂;还有的问题设置很生硬,老师问,学生答,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使课堂“寸步维艰”,效果平平。三天的学习时间,六个专题的研讨,我们就在交流中触发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思维的碰撞,让我们更加清晰前行的方向。
态度决定一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个身边的名师进行引领。用哲学的观点来说,这个引领还需要通过内因产生作用,个人的成长更需要发自内心的那股自驱力。多一点努力,多一点阳光,多一份坚持,就像杨锦辉老师说的那样,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要有一点冲劲,一点创新,坚定教育初心,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