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加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位于北京市延庆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的八达岭,有很多古长城的遗迹和建筑。现在一说到八达岭长城,很多人都会想到它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被人们称作“玉关天堑”。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北京的重要屏障。
可您知道吗?在关沟北口,其实还有一座古城堡,现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很多驴友经常躲开八达岭汹涌的人潮,而来到岔道城享受这里的一方宁静和古朴。
岔道城 摄影:高文瑞
岔道城:八达岭北扼险道
文/高文瑞
居庸关自古便是京城北方最重要的关口,明代不断修葺加固,在40里关沟内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关沟北端称居庸北口,后来改称八达岭。为何改为此名,众说纷纭。不论观点如何,出了居庸关,向北通往延庆、赤城,向西可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向东能到永宁、四海冶,可谓四通八达,确如《长安客话》中的解释,“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
八达岭的重要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为了关口不失,在关口北边再建一城堡作为防御的前哨站,称得上固若金汤。前哨站名为岔道城,距八达岭只有5里地。
对国人来说,八达岭长城是再熟悉不过的景点了,尤其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令八达岭举世瞩目。每到节假日,八达岭都会人流如潮,网上也会流传很多让人眼晕的恐怖人潮照片。
高文瑞先生年轻时去过八达岭几次,有了好汉的自豪。当时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坐火车,到了青龙桥站再往回走,那时不知,如果不往回走,而是向北略微走段路,再转个弯儿就能看到岔道城。如今,岔道城内外的二百多户人家同属岔道村,部分村民是当年驻守岔道城的军人后裔。
°八达岭前建藩篱
春暖花开,天气晴朗,高文瑞来到慕名已久的岔道城,忽觉相见恨晚。城墙及东西城门经过整修,外面包了砖。城砖之间勾的灰更为白亮显眼,墙下面依然用旧的基石。城墙并没包全,只砌了一半高,上面露着当年的夯土墙,更显历史价值。城上没有门楼,门洞上有匾额,西门“岔西雄关”,东门“岔东雄关”,都有“万历三年吉日”题款,按旧石额制作。两门相比,西城门似乎更为重要,面向关外,古时有瓮城。当地人说,岔道城也简称西岔。整修后的西门外没建瓮城,留有残存的黄土墙遗迹和石墙的基础。城外有用巨石铺成的石板路,经年累月人来马去,石面磨出很深的辙沟。石板路经过整修,石上辙沟还在,只是辙迹不能完全对上。向西望去,地势低洼,如同一条沟,沟底布满鹅卵石,但并不走水,当年是城前古道。
岔道城的名字与这个地方处于三岔路口有关。明嘉靖《隆庆志》上说:“岔道旧名三汊口,又名永安甸,为口外入居庸关之要路。”这是按进京方向,如果出京至此,正好有两条路分开,清光绪《延庆州志》讲:“自八达岭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历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故名岔道。
交通上是要道,地势上也特殊。从居庸关出京,两边是群山,中间仅一条羊肠小道,至此忽然有了一块开阔之地。《隆庆志》上记为:“自龙虎台入居庸关南口四十里,皆羊肠鸟道,至此则豁然坦夷。”这样的地形,被形容为居庸关的门户,“地当极冲”。开阔地前,岂容外敌在家门口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在这里建起城池,也就有了重要的军事意义。《宣镇图说》上讲:“遇蓟昌有警,军门提兵移驻于此。”来敌攻打八达岭,岔道城守军可以拦腰一击或攻其队尾,使之头尾不能相顾;如果来敌攻打岔道城,八达岭守军可攻击围城之敌,内外夹击。如果再借助两边的山势,来敌叩关之时,坚壁清野,设伏于两山之巅,多备石块、火器来攻击他们,必然一举歼灭。
八达岭扼守在关沟之北口,便有了“北门锁钥”的形象比喻,因它特殊的地势又有了“燕塞雄关”的美名。八达岭如此重要,前出防御的岔道城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城虽平坦,逼临山险,楼墉俱砖石甃zhòu,亦足为居庸外藩。”所以“八达岭为居庸之襟喉,岔道又八达岭之藩篱也”,写《长安客话》的蒋一葵也评论,“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关。”环顾群山,身临其境,令人感慨,猛然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了切身理解。
°慈禧西空逃时在岔道城过夜?岔道城方位不是南北正向,而是依靠北山,顺东南方向的山势而建,也就影响了后人对东与南方位的描述,以致混淆。历史上,这座城堡经过多次修建。
明嘉靖三十年(1551)因警报频繁,朝廷采纳大臣王士翘加强边关军备的建议筑城。
隆庆五年(1571)又重新加固,外面砌砖。利用自然地势,北山的边墙和墩台代替了城墙,南城对面的山上也有墩台。城墙上设垛口、望口。城墙顶部墁砖,外高里低。排水槽朝向城里,不给来敌抛绳攀墙的机会。墙高3丈,城周2里10余步,设西南北三门,北为死门虚设,南北180米,东西530米。城池不是直角,而是建成圆角,有人觉得像只船,从当年绘制的地图上看,还有点儿像只鞋子。
岔道城平时设守备一员,“守备所属把总三员,巡捕一员,军丁七百八十八名。”至清代,来自北方的威胁减小,人员也有缩减,“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士兵可在城门外迤南一里的教场习兵演武。城内不仅是兵营,还设有“暖铺”,就是驿站,主要任务是“递送公文”,类似于今天的邮局。《隆庆志》上记:“暖铺云者邮舍便宜之名,亦唐人‘边铺’之谓。”“商民人等运粮等项车畜往来,俱听做饭宿歇,门外种树息阴。”所有这些事务,都由“守备等官相宜处置”。有吃有住也就有了温暖的感觉。当年隆庆州仅有几所暖铺,其中“荒字暖铺在岔道屯”。
交通要道之上,既有进出京的官员,又有过往商人,人流众多,商业设施也就完善起来,什么猪店羊店骆驼店酒馆饭馆茶馆,一家挨一家。同时也就有了玉皇庙、城隍庙、关帝庙等祭祀祈祷之地。走进古城,街上有石碾、石磨,重新修复的古建筑排列在街道两旁。新修的古井旁曾为守备署、把总署、驿站等旧址。
岔道城还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接驾。明清之时,皇帝出京往北,也要由此经过。八达岭尽管雄伟,却不能让皇帝在兵城中过夜。岔道城虽小,还是安全舒适了许多。据志书记载,有多位皇帝在此驻跸。明朝宣德皇帝曾“猎于岔道”;康熙皇帝去汤泉路过,或远战出征,曾驻跸岔道;就连慈禧西逃,还在城里的破庙内住过一夜。
俯视城墙,能看出新砖包砌的城墙内,还有石头砌的城墙,说明岔道城经过多次修建。这其中有“地多沙石,关墙每为山水冲坏”的自然损坏,而更多的则是在战争中的不断加固。站在城墙上,全城街景铺在眼前。四周山峰环绕,南北墩台相望,远处八达岭山峰巍峨,长城在山巅蜿蜒,扼守着要塞。秋风飒飒之时,满山树木变色,红橙黄绿,色彩斑斓,一派绚丽的景象,驻守此地的英雄将士登临城上,能无感慨?因此自古便有“岔道秋风”,为妫川八景之一,既是自然,也是要塞雄风的写照。
追忆金元明清,众多风流人物由此经过,而数不清的是这里经历了多少次大小战争,过往了多少人马……算清这些数字,可能要去问城内两棵高大古槐,或是城里城外铺在地面上的巨石,也许周围的群峰更能记得真切。秦时明月汉时关,历史已如云烟一样飘浮而过,岔道城则永恒不变地守卫在八达岭前方。
八达岭名称的由来
八达岭这名,最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中《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元代,这里称“北口”,是与南口相对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
关于八达岭的名称有几种由来:
1由“八大岭”谐音而得名
因这一带山峦层叠,地势险峻,据说所建的长城在这里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大的山岭,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工期迟迟完不成,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其而死。最后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
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21由”巴达岭“谐音而得名
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到此,见这里关山险峻,层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巴达岭”,后讹传为“八达岭”。但查阅《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却有一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据传他出生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
3由”把鞑靼“谐音而得名
据传明代时,八达岭一带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沿阵地,因明时汉人把东北方的满族人称为“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靼”(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4由”八道岭“谐音而得名
传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大军征战到此,受阻于长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说前方还有八道险关。李自成听罢长叹一声:“这里的八道岭实在是难以越过,看来强攻是不行!”于是命令起义大军改道而去,后来这里被称为“八道岭”。
以上四种说法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难以考证。
5最可信的说法
其实最可信的说法,应是明代《长安客话》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参考资料:
《延庆城堡寻踪》 高文瑞 文/摄影
《八达岭景物传说》 北京民间文学丛书编辑部
《八达岭传说》 孟广臣 徐宏年等
《长城踞北》延庆卷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
326896656@qq.com
扫描关注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