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追忆寄真情——回忆农工党党刊的人与事

北京安定门外大街55号农工党中央机关大楼
老友刘然从农工党中央组织部副巡视员位上退休已有多年,他是北京知青,也是我们当年兵团一师的战友。由于农工党中央创办了一个党史陈列室,所以邀请我一起去参观参观。
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街口上,我在职的时候几乎每年都去,自打退休后就不曾去过了。大楼依然,但熟悉的朋友已经没有几个了,基本上都已退休。
这个陈列室不太大,光线也不是很好,我们缓缓观看橱窗里的一件件不同凡响的历史文物,几乎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农工党从创立到壮大的充满血与火的战斗历程。
在陈列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农工党的文件原件和各个时期的宣传刊物,面对这些刊物,我不由思绪万千,想起了我和党中央机关刊物《前进论坛》(原名是《前进》)的一些往事——
1983年12月25日农工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的大礼堂召开,在随后分组讨论会上,我和时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的沈其震先生相识。他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的医学生理学家,对中医中药非常关注,著有《发热论》、《我国历代本草概论》等。
我在发言时提到自己正在宁波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搞一项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引起了他的注意。
晚饭后,特意叫会务组的同志把我叫到他的房间,详细了解了动物实验的数据和对照样本问题。然后,他建议我写一篇相关文章,可以在农工中央机关刊物《前进》杂志上发表,因为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而抗衰老研究我国还很滞后。
我就是聆听了沈副主席的教诲之后,回到宁波,按着沈副主席的要求,开始给《前进》写稿,第一篇就是抗衰老领域方面的小品文。近40多年下来,大概有近百篇文章在《前进》上发表。
当时的农工党中央宣传部和编辑部的领导李汉秋、马镇等还先后专门为我设立“杏林夜话”专栏,以“逸行”的笔名发表了数十篇医药科学杂文。
沈副主席不但关心中央党刊的建设,而且对地方农工党的办刊办报也非常关注。
记得1985年,我担任了农工党宁波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后,根据形势需要,在老党员汪时章的建议下,组织党员王晋庸、陈汉诚、徐苏华等成立翻译小组,创办了我党第一个以介绍国外医学新成果为重点的内部交流刊物——《医药译讯》。
这年6月农工党中央“全国为四化服务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我带这本《医药译讯》刊物到会,分发给有关代表和中央领导。
沈副主席看了之后,连声说“好!把国外医药科学成果翻译过来,介绍给国内,也应该是我们农工党工作的一个内容。你们开头开得不错,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说:“那就请沈老给我们这个刊物题个词吧。”
沈老马上站起来,让一个工作人员拿来笔和纸,略一沉思,便挥毫泼墨写下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题词。
我回到宁波后,马上在译讯第二期刊出了沈老的手书,使参加译讯翻译工作的同志们深受鼓舞,为了庆贺,我还让机关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送给翻译小组,让他们能更好地来借助“他山之石”来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记得当时已是古来稀之龄的农工党党员、蒋介石侍卫室秘书汪日章的弟弟汪时章看到沈副主席的题词后,很是感动,表示要和日本朋友联系,让他们寄日文资料过来,他要亲自翻译出来,供国内同行们参考。
?
沈其震副主席为《医药译讯》题词
我们再接再厉,1987年又和宁波市金三角企业家协会秘书长景诚之联合创办了以反映经济、金融、贸易为内容的《信息》内刊,我把首期刊物寄给了农工党中央社会咨询服务部。
不久,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叶橘泉先生(中科院学部委员,时任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给我来信,说他在北京看到了我们的《信息》,认为这是个很好的事,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应该广收博采,办出水平。
我请求他为《信息》题词,他也欣然落笔,用大信封从南京挂号寄来。他的题词是“流通领域,促进发展。祝《信息》越办越好”。我们取其题词中的“信息”两字,作为了这个内刊的刊头。
叶橘泉副主席为《信息》内刊的题词
后来我到北京出席一个会议,正好叶橘泉副主席也在,于是特地拜谢叶老,听取他对下一步工作的意见。他除了询问宁波的工作之外,他还开诚布公地说道:
我给《前进》也经常写文章,像正在连载的《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和体会》,是我的思考所得,对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但是《前进》杂志虽然是党刊,也应该开辟经济信息专栏,这对全国地方农工党为推进地方经济建设有积极意义,目前刊物中的文章有些太侧重医药卫生了。
叶老的话,使我顿悟很多,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我还特意为此作了专题发言,提出“党刊姓党不姓医,要拓宽视野,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里大展身手。“受到当时编辑部主任杨志红女士的充分肯定。
?
几十年来,我和《前进论坛》编辑部的同志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北京时就到编辑部走走,他们开宣传工作会议,也经常邀请已经退休的我参加。
记得中央当年决定把《前进论坛》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开始自主发行时,在当时全国各地征订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宣传部长石光树打来电话,希望支持这项改革。
于是,我在宁波做出了一个“令人惊愕”的举措——给宁波农工党党员预订三年的《前进》,几万元的征订费一次性的汇给《前进》发行部门。我们用实际行动,为《前进》发行改革的初期困境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不久,农工党中央蒋正华主席来到宁波象山,我和时任宁波计生委主任张爱琴一起去探望,我向他汇报工作时,他打断我的话说:
我要感谢你们做了一件好事,《前进论坛》是党的刊物,要靠全党来支持,你们有魄力,也有眼光,这次他们自主发行改革,你们一下子订了三年的杂志,所以我要表示感谢。
2010年7月农工党中央新一届主席桑国卫率“公立医院改革”调研组来宁波考察,期间到我会机关来看望同志们,希望我们今后要在培养新人方面多做工作,才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我请他为我们刚改版不久的农工党宁波市委会的机关刊物题写刊名,我说:“刊名叫《宁波农工党》,原来的一直都叫《宁波农工》,不太完整,所以我建议改为准确一点的名称,增加一个’党‘字。我们是小刊物,请主席题这个词有唐突了。”他摇摇头说:
中央的《前进论坛》是大党刊,你们是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所以你们的机关刊物也不算小了。大家叫农工是习惯了,不以为然了,但确实应该加个“党”字。
然后便铺纸、研磨,缓缓地写下了“宁波农工党”五个大字。当时所有的农工党地方刊物中,都没有加”党“字的,如《浙江农工》,《杭州农工》等等,都是如此。
我在长期的党派工作中,深知在党派名称上是很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民进不可加党,农工不能少党”。
就是说大陆的“民主促进会”,绝对不能简称为“民进党”,而农工民主党在正式场合也不应该简化成“农工”。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才有上面这个提议,桑国卫主席完全赞同,欣然落笔,一挥而就。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刊物名称和其他地区的党刊刊名细微的差别所在。
?桑主席题写《宁波农工党》的刊名(作者摄)
从我接触的中央领导,除了以上几位外,像周谷城、章师明、田光涛等都对《前进》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也对我们地方宣传工作给予很多指示和激励。
记得1992年12月我党十一大会议期间,田光涛副主席向我了解宁波的社会服务工作,我在汇报中讲述了我们如何下大力气做好社会服务的宣传工作时,他说:你们可以把这样的经验在专题会上讲一讲,整理出来在《前进》上发表。
在大会闭幕式那天,我请他为宁波工作写几个字,他很高兴地在会议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祝宁波工作百尺竿头不断前进”。
田光涛副主席的题词
尽管一些老领导已经退休,甚至有的已经过世,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依然还在眼前。
他们对我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宣传工作,对党刊《前进论坛》和宁波工作的关怀、关爱和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使我们当年这些亲历者永远铭记在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