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伴随着一声声地敲击,三个京剧扮相的鬃人在铜盘上开始有节奏转动、追打着,一招一式犹如舞台上的表演,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这就是北京鬃人,民间也叫盘中戏。
“登长城,吃烤鸭,看京剧,带回盘中戏”,如今的北京鬃人已经获得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保护。第三代鬃人传人白大成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也是京城里唯一的北京鬃人传承制作人。
对于北京鬃人,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可能已经不太熟悉了。但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曾是风靡一时的小玩意儿。
作家冰心在散文《我到了北京》中,有这么一段关于鬃人表演的描述,
“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枪往,煞是好看”。
著名剧作家翁偶红先生
生于1909年的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在《北京话旧》里,把鬃人摊子比作自己年轻时逛庙会必闯的“四大关”之一,足见他对鬃人的着迷。其实北京鬃人不仅仅是民间老百姓的玩具,就连紫禁城里的小皇上也是爱不释手呢。
这可是从皇宫里流传下来的当初小皇帝玩的玩意儿
电视剧《末代皇帝》里面溥仪玩的就是鬃人。现在故宫里面还有清代的鬃人。紫禁城杂志里也有记载。
这鬃人可是咱们北京独有的特色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它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北京鬃人是受京剧和皮影戏的影响产生的。鬃人传承到白大成老人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
前辈艺人姓王,白大成跟着学艺的老先生叫王汉卿,四十年代末的时候他们家就不做了。而白大成从1959年接触以后,由爱好到学习,传承这项手工艺,至今整整做了六十年了。
1这个戏剧玩偶为啥又起名叫“鬃人”的名字呢?
原来鬃人是猪鬃的鬃,但是它不是鬃做的,只是在人物下面沾着一圈鬃,利用它的弹性,人们因为它能动又有鬃,就叫鬃人了。关于鬃人历史上其实没有专门的记载
鬃人的名字原来就跟小人儿底座上那圈猪鬃有关。猪鬃有弹性,当把鬃人放进铜盘的时候,只要轻轻敲打铜盘边缘,猪鬃一震动,就会带动小人儿旋转,做出京戏里头一些动作,所以也称“盘中戏”。
其实铜盘不是鬃人当时特有的道具。在老北京的家里,也就是七十多年前,家里都有铜盘,装茶壶茶碗,后来慢慢换成了搪瓷或者玻璃的了。但是艺人做的鬃人在庙会上售卖,人们买回来放在铜盘里一敲就玩起来了。自娱自乐,慢慢演变在老百姓口中就叫做盘中戏了。因为铜盘一敲有震动,而且有声响,就像京剧的锣鼓点一样,于是就这样人们利用铜盘玩起了鬃人。
人们选购北京鬃人的时候,都是一出戏一出戏的购买。北京鬃人既适合文戏也适合武戏,其中以武戏居多,像《八大锤》《三岔口》《大闹天宫》等等这类武生戏中手持棍、棒、刀、枪对打的场面,就非常适合北京鬃人,此外北京鬃人也有表现民间“花会”中的高跷、旱船、舞狮、五虎棍之类的民间舞蹈节目。
北京鬃人的头和底座是用胶泥做成,用秫秸杆制作身体支架,外头糊上彩纸或者丝绸做衣裳,然后依据京剧故事勾画脸谱,再一笔一划的给鬃人的衣服描上各种纹饰,这样一个京剧玩偶就算完工了,但是它还不是真正的北京鬃人,还差一道关键的工序,那就是在底座上粘鬃毛了。而且这鬃人底座的一圈鬃毛可不是随便粘的,鬃人能够动起来全靠它了。
那应该怎么粘呢?
这里边就看人物关系了,京剧舞台上打圆场就是互相追着打,粘鬃的时候就得根据不同的方向,有顺时针的有逆时针的,鬃毛的粘制必须把控好了,方向、倾斜角度、速度快慢都得考虑好了。
比如粘直了,鬃人就往前走。鬃毛粘的时候不用很多,几毫米很短。要保持人物的平衡,不平衡鬃人就会倒。所以这里面包括物理力学,我上学的时候学的力学,我懂得,人物的托儿就是重心,人物拿的刀枪剑、姿势就是平衡,没有平衡和重心就会倒,它里面还有很多科技道理。
可见,别小看这一圈鬃毛,它可是鬃人动起来的关键,鬃毛粘不好,也会影响小人的‘演戏’呢。
过去的鬃人因为要放在茶盘里玩耍,还要考虑普通百姓的承受力,所以个头都不是很大,大的六寸左右,最小的只有一寸大小。但是在白大成后来制作的鬃人就不同了,最大的甚至有七十多公分,而且还能动起来。
做的最大的曾经做到七十多公分的鬃人是90年的时候,一个日本的公司要办展览介绍中国的民间艺术,选中了鬃人。为了展览的需要,他们需要大型的,必须六十公分以上,人物选了西游记。而且还得用传统的鬃毛。
这可就费了劲了,六十公分光底托就得多大,要保持平衡很困难。后来研究了一个多月,终于完成,他们很满意
目前,北京鬃人唯一的传承者就只有白大成了。
翁偶虹先生记叙的北京鬃人,是1939年左右的事。那时候北京最著名的鬃人制作艺人是王春佩、王汉卿父子。他们家常年在隆福寺庙会设摊卖艺,独家制作经营,有“鬃人王”的称号。翁先生为此感慨说:“鬃人真的快变成‘遗产’了。这其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大家都不懂它。”
翁偶虹先生偏爱鬃人,他记载了鬃人全是京剧戏曲人物,终于舞台。做鬃人的艺人必须得对戏曲特别了解,不但做玩意儿,还得讲得出故事。所以鬃人艺人不光要懂历史,还要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还要了解中国的评书演义。
白大成跟北京鬃人的缘分要追溯到几十年前。1959年,白大成因为生病从航空工业学校休学。因为从小就喜欢京剧,还喜欢画画。后来非常巧的是有个街坊会做鬃人。街道就介绍跟这位李老先生学习,学了不长时间,老先生眼睛不好了,就自己回家研究制作出来第一个鬃人,做出一出戏叫《艳阳楼》。
后来白大成又认识了美术馆的李寸松先生,在他而帮助引荐下,得以跟随鬃人王——王汉卿学习传统鬃人,那时候王汉卿已经不做了。后来因为没人做,白大成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鬃人做起来,直到今天,成为了北京鬃人唯一的传承人。
虽然做起了鬃人,但这还只能算是业余爱好。如何把这门手艺转化成正式的工作继续传承下去呢?白大成做出来一个在当时可谓是大胆的举动。
他给北京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市长还是彭真。后来信转到了区里,人家下来调查,说你在做这个这么卖呢?你能找到要你的鬃人的地方,我们再给你想办法。于是,白大成后来又找到了李寸松先生,他帮白大成找到了工美大楼,管业务的科长给他开了一个柜台,于是白大成做鬃人工美大楼负责销售,就这样当时政府批准了营业执照,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是绝无仅有的,于是,就这样做起来了。
在前后两位老师的指点下,白大成制作鬃人的手艺越来越好。他做的鬃人也受到北京民间艺术界的认可,被誉为“北京鬃人白”。从此白大成扛起了传承北京鬃人的重担,而且一扛就是六十年。这期间他还对北京鬃人进行了改进,让它们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以前的鬃人的服装是电光纸做的,白大成改成了使用丝绸,舞台上的人穿的什么他就用什么,接近舞台了,而且用的是剧装厂的下脚料。
另外以前的鬃人是直筒的没有身段,而白大成给它加上了一条腿,就有了舞台亮相的效果了。
这是过去直筒的
这是加上一条腿的
这六十年来,白大成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北京鬃人的创作当中,不仅把北京鬃人发扬光大,而且还把北京的玩意带出了国门,来到了世界各地。
白大成希望通过北京鬃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北京的非遗传承。现如今,白大成已经把手艺传给了最初是学外语专业的儿子白霖。因为年事已高,现在大多数时候,白霖会替父亲去做一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科普活动,讲授鬃人及背后的知识。
现如今已八十高龄的白大成依然在坚守着北京鬃人的传承,他坦言:“我从不保守,鬃人制作的全过程多次被拍成电视,谁喜欢都可以模仿着做。”作为京城唯一的鬃人艺术家,白大成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喜爱北京鬃人,继承和发扬北京鬃人。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制作人:小强
录音制作:乐乐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1点重播。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
1、本图文、音视频独家发于“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公众号,北京广播网、北京电台听听FM为音频在线平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本公号从未授权搜狐、一点资讯、360个人图书馆、东方头条、爱妮微、牛人微信、蜻蜓FM、喜马拉雅FM、川川旅游网等平台转载,在上述平台看到“徐徐道来话北京”的任何图文、音视频一定是剽窃或无授权转载。
3、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可联络删除!
4、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归著作权人及本栏目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和微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在其他自媒体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