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略有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海淀区位于北京的西北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古为燕蓟之地,金、元、明、清四朝古都的郊外边隅之地,现在,这里是以秀美的西山风景为依托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聚集区,是以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构成的现代科学教育和研究之地,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当代“新科技时尚之窗”。历史悠久,名人荟萃,名人故居众多,这些名人故居是海淀区悠久历史和名人文化的载体,保护与利用好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那在清华大学校园内,有很多民国时建造的四合院,特别是西院,虽然现在由很多清华的老退休职工所居住,但这些房子很多都是曾经的名人故居。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徐徐道来话北京,我是徐德亮。今天,让我们继续本周的特别主题策划,再说北京名人故居。今天,我们来说说位于海淀区的朱自清故居,以及现代文学大家、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故事。
孙道临朗诵《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些袅娜多姿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想,只要您上过中学,这一段应该都和我一样,可以倒背如流,因为,当年这一段就是要求我们背诵的,这就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著名的《荷塘月色》,不知道您是不是知道,文章中写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大学里面,而当年,朱自清就在清华大学任教,他的家自然也在清华大学里面。那朱自清到底住在清华大学什么地方呢?
北京海淀区的名人故居—朱自清故居
稿件来源:清华大学
朱自清的五十载短暂人生中,近一半的时光是在清华度过的。他曾经居住过的清华园西院45号、北院9号和16号,与校园中的自清亭、朱自清塑像,记载了他作为学者、教育家的一生,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写照。
南国共食不相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等学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学运动。1925年秋,朱自清受聘为清华学校大学部中国文学教授,渐由语文教育与诗歌、散文创作转向文学教育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月色荷塘近西院
清华大学中文系成立后,朱自清与杨振声一起拟定课程,开创了国内融会中外文学、新旧文学的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1930年秋,他代理中文系主任,主张“科学化”、“现代化”的办系理念,以“批判地接受旧文化,创造并发展新的进步文学”为中文系的使命,主张“中外文合系”,沟通中西文化。1932年9月,他出任中文系主任,亲自讲授《国文》、《中国新文学研究》。他的学风和人格,杨振声描摹得最恰如其分:“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得那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其间,朱自清一家住进西院45号的中式住宅,紧邻荷花池与近春园遗址。1927年仲夏,荷花池的夜色触发文学家敏锐的思绪,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发表以后,公认是一篇美文,被收入散文集和教科书。后来有一位姓陈的读者提出他所写的夜间蝉鸣错了,证据是夜间的蝉是不鸣的。他一时拿不准了,先问周围的人,但谁也拿不出一个蝉夜间鸣还是不鸣的确凿证据。他又去请教专家,专家查了许多资料,也说是夜间的蝉是不鸣的。于是,他选择夏天的夜晚,亲自隐在白天蝉鸣的树后,果然有两次听到了夜间的蝉鸣。这样,他准备再版时修订的月夜蝉鸣那一段才算作罢。为了一段话的错对,身临其境,验证核实,这种求真的负责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留下了朱自清月夜听蝉的佳话。
历史就是历史,古人留下的文史和古词语是不能随意曲解的。错了就是错了,“名人”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人,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一旦真的失误错了,不妨学一学朱自清先生,那才是“大家风范”。与朱自清相反的是曾有一些“名人”,他们的著作和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证明是错了,但这些人知道错了也没有勇气去改,不得不将改错的“任务”留给后人,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此时,朱自清更多地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26年3月18日,他与清华师生进城请愿,抗议段祺瑞执政府的卖国行径。亲历政府弹压学生的“三一八惨案”,他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多次在家中掩护被国民党追捕的地下党员和爱国学生。1936年11月,他还代表清华师生赴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妻陈竹隐也加入为前线战士制作御寒用品的行动中。
西院45号
清芬正气赤诚心
1933年1月20日,朱自清移居清华园北院9号,“甚适意”。时常与俞平伯、浦江清、吴晗等友人桥牌竞技,或与闻一多、李健吾、叶公超等文学同道共进餐宴,探讨新文学的方向、诗的形式,颇多快意。他一生清贫,家中除基本陈设外,十分简朴。1936年3月23日,朱自清一家又迁至北院16号。他与妻散步至成府定购家具,“做二新书橱,把装在两个香烟箱内的书搬出放进书橱,愉快之至。”不久日本入侵,他随清华南迁,在西南联大的岁月里,他时常心系北平,心系清华园。1943年,他读到马君玠的诗《清华园》:
“路边的草长得高与人齐,遮没年年开了又谢的百合花。
屋子里生长着灰绿色的霉,有谁坐在圈椅里度曲,看帘外的疏雨湿丁香。”
自称“清华园的住客”的朱自清,仿佛真的回到清华园。1946年10月22日,朱自清全家终于回到清华园,回到久违的北院16号。
“复员以后,事情忙了,心情也变了,我得多写些,写得快些,随便些,容易懂些。”他努力跟上变革的时代,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不顾病痛与日益严峻的健康状况,全力著述,追赶生命,表达揭露敌人、唤醒民众的迫切心愿。他把编辑和出版《闻一多全集》视作纪念亡友与抗击法西斯专政的必要举措,在他逝世前一个月将《闻一多全集》正式出版。
1947年2月22日,朱自清与俞平伯、许德珩等联名发表《保障人权宣言》,抗议警宪以清查户口为名,午夜闯入民宅,肆行搜捕。1948年6月18日,贫病交加仍疾速工作的朱自清,体重已减至38.8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毅然选择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拒绝购买每月两袋美援平价面粉,并让其子将配购证退回,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对此,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8月12日,朱自清的胃病发展到胃穿孔大出血,在渴望的新中国诞生前夕辞世。他留下的清芬正气和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自清先生对北京是有感情的,因为他曾经在北京大学读书。1920年,是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后来,朱自清先生受罗家伦先生之邀,来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他最初住在清华园南院单身宿舍,与陈寅恪、浦江清、杨振声等教授为邻。据俞润民(俞平伯之子)回忆:“朱自清先生曾住在南院的单身宿舍,距我家很近,因系单身一人,饭食不方便,父亲就请朱自清先生每天来我家共餐。朱先生一定要付伙食费,父亲当然不肯收,朱自清先生一定要付,最后只好收下,而暗中却又把这钱全部用在给朱先生添加伙食上。朱先生后来渐渐地察觉了丰盛的饭菜是专门为他做的。”后来在西南联大时,朱自清以“西郭移居邻有德,南国共食不相忘”的诗句,表达对这段共餐经历的怀念。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名文学巨将,而且还是一名充满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宁可贫寒而死,也不接受有辱民族气节和有辱人格的施舍。
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家里人口多,家境贫寒,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粮断火,揭不开锅,但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丧失人格。1942年春的一天,朱自清家里除了几块土豆、半筐野菜和米糠之外,仅剩下一点点大米了,为了让老人和孩子们吃,朱自清已两天没有吃饭了,饿得头昏眼花,拿起笔后手直颤抖,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喝几口凉水。正在饥饿难熬之际,朱自清的一位远房亲戚送来了三斗米和几块大洋,朱自清的妻子看到钱粮,高兴万分,说:”这下可好了,可以对付几天了”。这时,在一旁写作的朱自清感到十分诧异,想:这个人虽然是远房亲戚,但从未交往过,听说他在日军中当翻译。朱自清问:”很感谢你,你有事需要我帮忙吗?”那个亲戚低声细语地说:”日本人让您不要再在报界攻击他们了,这是一点心意。”朱自清听后,像受到莫大侮辱,怒不可遏,大声地骂道:”日本人占我土地,烧我民房,杀我同胞,不让说话,办不到,你这汉奸,滚!”朱自清提着米和大洋甩出门外,”大丈夫不吃卖国粮”。从此,朱自清为家里定下一条规矩:有损国格人格的事,坚决不干。
1945年,朱自清家境更加清苦了,虽然他每月都有薪水,但物价飞涨,那点钱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远远不够,况且朱自清又患了严重胃病,也无钱救治,脸色蜡黄,骨瘦如柴,有人劝他说:”你不骂日本人,就能领到救济粮呀!””我宁可饿死、病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施舍”。朱自清凭着他那爱国热情和可贵的民族气节,握着他那支犀利的笔不停地写文章,谴责日本鬼子侵略的罪行。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零点重播。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