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我想说的不是秋葵

编者按:
明天是母亲节。
以往我号推出过颗颗不少写母亲的文章,都是剥毛豆、切黄瓜、做豆腐汤之类的家常琐事,今天的推文也是一样细碎渺小,同样从一菜一蔬开始,却让人感觉大漠荒原一线温情。人只有经历很多事很多人,才会发现所谓母爱不是因为她有多伟大,而是够平凡。
对于人生来说,平凡而持久有多少不容易。
              一一 张欣
我想说的不是秋葵
文|刘颗颗
我对秋葵的认识是从日剧中得来的。《孤独的美食家》第一集,松重丰吃到一款用油豆腐做外皮,内馅是帆立贝和秋葵的“信玄袋”,据说袋子象征着美好,松重丰吃着吃着忍不住微笑起来。这个“信玄袋”是用豆腐做的,里面装着白色扇贝肉和绿色秋葵丁,薄油煎过,隔着屏幕都好像能闻到香味。看过这集美食日剧之后,我经常买秋葵来吃。说起来秋葵是这些年才大众化的蔬菜,虽然外形像青椒,却没有青椒的辣味。如果横着切成段,形状像星星,即使是摊开在案板上,都散发着“洋气”。而我常买秋葵的主要原因还是容易洗,切或不切都可以直接下锅。因为嗜辣,会加点剁碎的红辣椒和蒜头,淋在秋葵上面一起蒸,好吃又快捷。为了更省事,我还在网上买过秋葵干,缩了水的秋葵干就像是风干了的树枝,尝了尝,味道也和树枝一样没滋没味。一大罐不舍得扔,就把秋葵干撕成小段,泡在煮好的方便面里,想让方便面显得健康一点。可是受了潮的“干树枝”,愈加不好吃了。不想做饭,连面都不想煮的时候,就去我妈那里蹭饭吃。我妈住的小区有送菜服务,每当我妈拿着铅笔对着送菜单斟酌的时候,我在旁边就像推销员一样,力劝她买秋葵回来试一下。我妈沉吟片刻,铅笔越过秋葵,还是勾选了上海青。我妈退休以后,在广州定居,但仍然习惯于只买自己熟悉的蔬菜。秋葵我提过好几次,我妈就是不为所动。听我爸说,我妈当年在学校里,学习好又会拉二胡,也是一个拥抱新时代的年青人。怎么现在就接受不了这种外来蔬菜呢。想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日剧看得太少了。当然,并不是我妈不想看日剧,确实近年电视台播的少。我看日剧,也都是在网上看。有时,为了挖掘一个好剧资源,那也要动用人脉,在网上上下求索。说起电视剧,记得当年有一部琼瑶剧《几度夕阳红》,在我们当地的地方台连播。地方台播起当红连续剧来,最喜欢随意加广告。有天晚上,也是到了《几度夕阳红》开播的时间了,我妈和我等了又等,都晚上十点了,还在播广告,就是不开始。当时已经放寒假了,正是深冬时节,客厅里放了一盆木炭火,给家里增添暖气。我妈把手肘撑在膝盖上,在火盆边给我们烤袜子。烤着烤着,我妈的头一点一点地,打起瞌睡。但她仍努力地撑着,隔一会瞄一眼电视,看看开演了没有。我记得很清楚,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了,《几度夕阳红》还是没有播,最后我妈失望地去睡觉了。平常我妈不让我们看电视,好不容易放假了,可以和妈妈一起看琼瑶剧,它居然一个解释都没有,就停了一期。直到今天,电视台一播琼瑶剧,我就会想起《几度夕阳红》,依然会气愤不已。自然,这个不专业的电视台早就消失无踪了。我来广州工作以后,很少和我妈一起看电视。对于我妈选的那些家长里短的电视剧,没有一点兴趣。即便是春晚,我都没有耐心和她一起看完。偶尔,我妈看了一些家庭剧,想和我讨论一下剧情,我哼哼哈哈的应付着,我妈说过两次,就不再说了。有时候,我过去吃饭,也和我妈一起散散步。但多数时候,我们俩都说不到一起去。这么看来,我离妈妈越来越远,不是从吃秋葵开始的,而是从我们不在一起看电视剧开始的。所以我想说的,其实不是秋葵。
文:刘颗颗图:网络
往期:
切黄瓜的仪式
十八个秋老虎
豆腐的存在价值
年廿八,洗邋遢
后台收到很多朋友想加入之前提到的“高端食匪”群的信息,由于群二维码有时间限制,想入群的朋友请扫下图“小胖”的个人二维码,请她手动拉入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