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一种有“温度”的工作状态

下班时,门卫师傅拦住我,说有个亲戚来看我,给我带了点东西,怕打扰我,就把东西放门卫室了。我很奇怪:在江阴,我只有朋友,没有亲戚呀。
都是我喜欢吃的东西:两盒蛋黄酥,10小罐核桃仁,还有一盒石榴,石榴吃起来有点麻烦,不过闲来无事的时候,追个剧,剥个石榴吃吃,倒别有一番风味。
蛋黄酥里有一封信,读了信,我想起了一些往事来。
一个小姑娘,在乡镇中学代课,一边代课,一边考编,已经坚持了四年。上半年参加了无锡某区的教师招考,笔试通过了,即将面试。该区的教师招考面试的形式比较变态,是“模拟上课”,也就是对着空气上课。我一直鄙视这样的形式,因为考查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关键看他/她面对学生课堂活动时,如何对信息进行重组与加工,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对着空气上课,自说自话,哪里能看出上课者的教学素养?这位年轻老师,即使代课四年,也已经积累了一点点讲学经验,可是对着空气上课,她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给我发短信求助。
我那时正忙,对这个老师也不熟,但我感觉到,这个年轻的代课老师,直接给我这个教研员发短信求助,一定是到了万般无奈的境地,于是我接待了她。
我告诉她,对着空气讲课我也不会,不过,语文教学应该遵从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于是我就给她介绍了课堂活动组织的常用策略和注意要点。
过了不久,她来信告诉我说,接到录用通知了!并说,要来感谢我,我开玩笑说,感谢就不必了,有空请我吃个饭就好。小姑娘当了真,两次请我吃饭,怕我不答应,还请我的一个校长朋友出面邀请,我都婉拒了。
我之所以不肯接受她的谢意,一方面觉得这是人家凭实力考取的,我只是做了一点锦上添花的事,不能贪功;另一方面,我以为当时她来请教我的时候,虽然是代课教师,但毕竟是我手下的兵,我作为教研员,指导青年教师,是本职工作。
小姑娘已经在新的学校工作了,拥有了新的身份,成了体制内教师,我还是为她欣慰的。
读着她的来信,我才知道,曾经去她们学校,听过她的课,还细致地评了她的课,她回忆了我评课的细节,可是我居然一点都没有印象了。
她还回忆了我去他们学校上示范课的情形,她说,是一节作文课,并说,那节课对她后来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课堂上动态调整教学预设。我想起了那节课,也微微有点自得。
我要感谢她的,是她在信里,很坦诚地告诉我,对于我做教研员之后,在全市大力推动整本书阅读,一线老师对此是“毁誉参半”的;对于我每月一次市级层面教研活动的频率,也有一些老师有微词……不过她告诉我说,她,和她们圈子里的年轻老师们,都很感谢我,说我是“干苦力的教研员”。
吃力,我不怕,我怕的是吃力不讨好。幸好,她说,她们年轻教师,都很感激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小姑娘还告诉我说,在听我说话的时候,虽然我态度很和蔼,可她还是很害怕。我想,这可能是新教师面对教研员时,正常的心理状态吧?反过来,是不是,也在另外一个角度,让我反思:我作为教研员,跟一线教师之间,距离感是不是还大了?
不由得又想起两个细节来:上个月,我们初一新教材全员培训,有少数几个老师很不自觉,手机微信提示音不时响起,我冷着脸批评了这个现象,并且“威胁”说,下一个场次,再有微信提示音响,就把相关老师请出会场。
有一次,我应邀在某地上名著导读课,课堂上有“回读”原著章节的环节,学生在静静读书思考,一部分听课老师,手里没有带书,于是就窃窃私语聊天,聊天的声音嗡嗡的,已经影响到了台上学生的思考,于是我很不客气地当着学生的面,“训”了那些说话的老师。虽然我不是他们的教研员,我也没有管理他们的权力,更没有教育他们的义务。但是,我就要告诉他们,对课堂,我们必须心存敬畏。
上周,我组织了一年一度“望江杯”暑期阅读大赛,考虑到去年有一所学校教务主任自作主张,没有在规定时间开考,导致该校阅读大赛成绩严重失真,校长是我大学校友,但我丝毫没有念及同门之谊,在全市进行了点名通报批评。在今年比赛前,我专门电话这个学校新任校长,提醒他关注比赛的规则,督查教务处的考务安排。新校长非常感动,一再表示感谢,一再承诺认真执行比赛的规则。
“有温度”,其实就是“有态度”。教研员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态度”,这个“态度”,是一种方向与价值观的引领,也是一种教研氛围与文化的营造。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是“温度”,也是“态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