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曾获全国中语会2004“走进新课程”专题研讨会论文竞赛一等奖)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的不同。如何缩小新的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的差距是我在课堂的设计、教学、反思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自问以下几个问题,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第一个问题:课堂上你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都明显地表达了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来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规律。但在课后反思时,却总是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已身上,这就导致了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了意料以外的情况时的紧张和压力。比如: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对于一句主旨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深沉”的理解,学生中出现了分歧,讨论、争辩也非常热烈,他们甚至提出了很多问题。那时,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呀,他们会不会回答得如我所愿?万一不是,那该怎么办?这么一想,似乎心里就没有底了,在下面的教学中就明显地感到了手忙脚乱的味道。在上另一个班时,我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这一次,我心里想的是: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这么一想,我就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到各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从而自如地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还有,对学生的真正关注,就是要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记得有一次,执教《扁鹊见蔡桓公》,归纳寓意时,按照教材和教参的提示,提及了不能“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学生表示赞同,并且虔诚地记录在笔记上——但,我忽然发现,有一个学生在查成语字典,并且是一脸的疑惑,于是我说:“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因为你的看法也许和大家不一样。”该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讳疾忌医原意是说明明知道自己有病而不看医生,桓侯并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说‘寡人无疾’,当他感觉到体痛时,还是急着看医生的,课文说‘使人索扁鹊’嘛,所以,讳疾忌医的说法不太准确。”我除了鼓励他的看法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且引发创新的欲望。
所以,我常常:想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我们必备的能力追求目标。我常常反思一个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上,我们都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的细节问题上,仍然难以褪去“单方面教”的痕迹,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是不是要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
第二个问题: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后学生自己发现的?
听过两堂外地公开课,一堂是初中语文课《散步》。老师问:“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沉默,老师随口就说:“尊老爱幼嘛。”老师的回答是正确的,只可惜是老师说的,而且,这个答案也是浅层次的,还可以深究。新课程渴望更多的精彩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吧!
一个更加深刻的例子来源于一堂高中语文课《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有一段对话:“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倒是个嫡亲的孙女.……”老师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接连三个学生回答不到位,老师提示道:“当时在场的,除了贾母,还有迎春、惜春、探春三姐妹。”学生异口同声:“工于心计。”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学生有时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搜集信息、怎么分析,而是揣摩老师要我回答,答完也就完了。可是,如果换一种方法,让学生打开书去查王熙凤说话是还有哪些人在场?这些人是什么身份?再分析王熙凤说这话其实是黛玉心暖、贾母心欢、探春三姐妹心甜,可谓一石三鸟,从而得出工于心计的结论。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但是学生经过了自我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我常常对自己说,“给”的永远是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新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
第三个问题: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他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给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训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在课改后的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我们老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我常常反思自己,觉得我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常常停留在形式上,也就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其他要素,比如: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评估和提高……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组织讨论时,似乎应该看看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尤其是要尊重小组成员的个性和独立思考。因为我发现,我们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最有发言权的,不仅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得到认同,而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至于其他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极容易掩饰个体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置疑、发言的权利。
我常常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尊重学生尊重个性?
第四个问题:你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
我们每堂课都是集体备课。在说课时,我总是觉得张老师言之有理,李老师的创意也不错,因此总是想着办法将这些闪光点挤在一起塞给学生。结果却发现,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似乎热闹多了,课堂活动内容似乎丰富多了,然而,在教学效果的检测中,却发现许多重点和难点学生都没有吃透。课后与几位同仁闲聊,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于是,我就反思自己: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听说读写的训练活动一个接一个是否合适,是否挤占了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
从这个角度上说,适当减少某些环节,把另外一些环节做透、做细,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更大些。所以,相对于以前注重的量,教学的质就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给学生一把半熟的芝麻,不如给他们一个烤熟的红薯。
作为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者、探索者,我们烦恼着我们的烦恼,我们喜悦着我们的喜悦,我们关注着成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我们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努力着,我们一定能够形成新课程理念下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
课堂反思常常自问的几个问题
相关推荐
- 课堂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聚焦高效课堂转变教学模式)
- 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高效课堂美篇题目)
- 什么是同步课堂(免费同步课堂软件)
- 腾讯课堂的课程表怎么下载到手机上 腾讯课堂的课程表怎么下载到手机桌面
- 青骄课堂登录入口 青骄第二课堂注册登录
- 网课与学校课堂的不同及利弊 网课与学校上课相比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 小学教师掌控课堂状态的方式(面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老师可以用哪种教学策略)
- 文科记笔记的方法 在文科学习中,应该如何高效地记课堂笔记?
- 课堂笔记在哪里 课堂笔记记在哪好呢?
- 初中生如何做好课堂笔记 中学生如何做好课堂笔记?
- 高中课堂笔记怎么做 高中生该如何记课堂笔记?
- 怎么做好课堂笔记 怎样做好课堂笔记呢?
-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课堂的?
- 诗经小雅伐木(799期 || 美丽《诗经》课堂:《小雅·伐木》 /薛红诵读/闻天语解析)
- 控制器的基本功能(爽点大课堂:控制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