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季【湿地阅读】语文阅读中,结构导图如何运用?

语文阅读中,结构导图如何运用? 导语:结构导图,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玩意儿。来浙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不过,对思维导图概念性理解是从东哥那里得来的。当思维导图遇上语文阅读,遇上语文中的结构导图时,一个个美好的阅读场景应运而生。永康外国语学校的郑月琴校长多年来矢志探索,将结构导图淋漓尽致地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本期湿地阅读,请亲们关注结构导图带来的语文震撼!

慧眼识锦绣,妙手绘丘壑
——运用“结构导图”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探微
文/郑月琴
一、“结构导图”的内涵
一日,偶然从网上点击到博主琚易对笔者在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执教的九年级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视频的课例分析,其中的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郑月琴老师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的教学片断是思维导图,这在我以前观看过的教学视频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张思维导图设计得非常好,估计花费了郑老师很大的心思,或许还汇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这张导图以“濠梁之辩”为中心,在这个中心点上发散出四根支线,分别是“思”、“悟”、“知”、“辩”,每根支线的末端都呈神经末梢状,以此显明思维的行进状态。这幅思维导图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从而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郑月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课例品析》2011-08-14)
感谢知音,他的认同促使我进一步思索“结构导图”的价值与应用。首先我将琚老师提到的导图呈现如下:
该图是笔者利用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绘制的本堂课结构的导图,是整堂课的终极呈现。课堂以“知鱼之乐”贯穿,分“知”之味,“知”之辩,“知”之思,“知”之悟四个层次,一脉相承。它不只是课堂内容的概括,更是将课文中要表现的庄子的精神内涵蕴含其中:濠梁之下一游鱼、天地之间一庄子,逍遥的庄子谈笑于天地之间,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人与鱼的界限,庄子就是一条鱼,一条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之鱼。导图中的四根呈神经末梢状线条,不仅表示课堂思维的行进状态,更是课外延伸的暗示,希望学生结合老师给出的结构导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绘本课的导图或创作一个新的导图,呈现自己的思想。
结构导图是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把自身的活动区域非常清晰地分为左脑(左脑皮层)和右脑(右脑皮层)。这项发现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大脑潜能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认识,被普遍认为是“左右脑”研究。其中右脑主管整体意识、想象、空间知觉、维度等,左脑主管词汇、次序、逻辑、线性等。
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有利于右脑开发的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创造性地、有效地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方法,是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它不仅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记忆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而且还能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
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一篇篇文章,是由许多文字、段落、符号组合起来的连续性文本,但无论哪一篇文章,都有起承转合,都有布局谋篇,我们都可以用文字、图表等方法将文章要表现的内容、想法“画出来”,于是就形成了结构导图。
结构导图将课文中的人物关系、事件发展、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等知识图像化,将其中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信息变成直观的、便于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具有画面感的有机整体,突出一个整体中的各部分内容,不仅增强学生对于一篇文章单方面内容的理解与立体思维的能力,即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更是增强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综合内容的整体感知和归纳能力,当然以此文为例子,学生还可以习得写作上的一些方法,提升写文章时谋篇布局的能力。
二、结构导图案例分析
【案例一】七年级上册魏巍《我的老师》的预习导图
预习是学习之源,从某种意义上说,预习比复习还重要。语文课文的预习,浅层次的有熟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文学常识;深层次的包括理解主题,理清思路,品味语言,了解写法。通常浅层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深层的则由教师上课讲解。对于内容相对容易,结构较为清晰的文章,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感知基础上画出结构导图。
【分析】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了“我”与蔡芸芝老师之间的七件小事,在回忆、依恋、思念中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情感。这位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巧妙地以火箭(亦或铅笔)为中心,画出全文的结构,箭身(亦或笔身)上依次概括出七件小事,从低到高,从略到详,越往上感情越强烈,从中可以看到蔡老师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箭身两翼(或铅笔两侧)分别提炼出“学生爱老师”和“老师爱学生”的文章主旨。色彩斑斓,细节点缀,让整个画面立体又醒目,富有童心,在课堂上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也就会随之活跃,比起单纯的教师讲解收效要好很多。
结构导图教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既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也是借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需要。如此,我们凭借着一篇篇的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即弄清作者的思路,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得了思维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案例二】七年级下册郑振铎《猫》的研读导图
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堪为模式”的典范作品,教师如果守着传统的思维不放,把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简单地灌输,必定使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教给学生用结构导图的方法研读课文,创造性的开掘出独特的研读形式,必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得更富创造,更细腻,更深刻。学生设计了如下导图:
【分析】郑振铎的散文《猫》记叙了作者养猫的经历,一共写了三只猫,三只猫有着不同的来历、性情、外貌、地位和结局,作者对三只猫有着不同的感受。我们通常会用一课时与学生共同研读课文,按照猫的特点和作者感受,填写一个表格。学生对于课文的结构把握也有用表格的,但是这位同学则用了三个接近于梯形的图形再现出文章的内容,除了表格式结构导图出现的内容外,更加强调了三次养猫的经历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片段,又依靠“继续养猫”“久不养猫”“永不养猫”将三个片段串联起来,水到渠成地引出“拒绝主观臆断”的主题。
应用结构导图改善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建构生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改变了过去学生单线思维的状态,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案例三】九年级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复习导图
创造性的导图设计,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延伸至课堂之外,进而更好地培植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堂语文课结束了,但学生的语文思维并没有结束。一课一得,学生亲手制作丰富多彩的导图,从而得到的知识体系,是可以历久弥新的。笔者在执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后要求学生结合老师给出的结构导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绘本课的导图或创作一个新的导图,呈现自己的思想。
上述这一结构导图是某学生在课外完成的,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围绕“知”“辩”“思”“悟”四条线,进一步延伸出去,包含课文中的诸多内容:文言词语的积累、人物的不同性格、务真求美的志趣、对于人生的感悟……所有的支线还可以继续伸展出去。整个导图形似人体大脑结构,所以我们又称之为思维导图。
从三个结构导图的指导与实践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预习导图、研读导图、复习导图,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个导图又体现不同年龄的特点,七年级上册的导图更具象,更富童趣;七年级下册则开始趋于理性,九年级则重个性思维拓展。虽然文中没有出现八年级的导图,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个性化更鲜明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整合梳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条件下,应用现代化手段在课堂中引入结构导图,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提高学习质量。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用结构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结构导图作为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可以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启动学生的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同时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中,还要注重以下三点:一是抓住核心问题,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二是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准思维过程的训练目标有效地训练;三是左脑、右脑同时开发,使抽象思维过程和形象思维过程同时得到训练。
郑月琴,浙江永康外国语学校常务副校长,28年来坚守初中语文教学一线,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曾荣获“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一等奖、浙江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人选等荣誉。《演绎语文的美丽》刊登在《中学语文报·教学版》头版;《积微垂文海,兰心驻课堂》《浙派新星郑月琴》由浙派语文教学研究中心推荐为《语文教研》的封面人物。主编《走在路上——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性研究》、《郑振铎与〈猫〉》、“中考复习丛书”《走向重高语文》,参与编写了《文言文扩展阅读》升级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300题》、《初中语文衔接阅读》等十多本教学用书。坚持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语文教师,实现自己的理想教育,丰富自己的教育生涯,过可爱的人生。

策划:湿地阅读编辑部@语文湿地
主编:司艳平
编辑:张爽 朱春芳 王红玫
制作:张娟 王兆霞
投稿:jinran@yuwenshidi.com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