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最刺激的事情,就是去赛一场摩托车

惟物论 第024期
口述 | 陈震 主播 | 张钰良
出品 | 惟物论FM
嘉宾介绍
陈震,知名车评人,赛车手,曾是北京“玩车一族”中知名的飞车高手,曾创造仅用13分钟跑完长达32.7公里的二环路而得名“二环十三郎”。2014年开始以车评人的身份推出专业汽车资讯类节目《萝卜报告》大受车迷追捧。
我小时候就对摩托车,对于引擎的那种声音特别感兴趣,隐隐约约就会喜欢那个东西。最小的时候可能,喜欢马路上跑的这些,比如说送电报的那种幸福摩托车、建设摩托车等等,后来到我上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就有水货的大排量摩托车进来了,然后我就对那个特别感兴趣。
1980年代的邮政摩托车——幸福250
我高二退学,去找了一个班上,其实也就是为了一个很单纯的目的,我就是要买一辆摩托车。因为那个时候家里对于摩托车这个概念都很传统嘛,就觉得很危险,一旦买这个东西就会如何如何。但我那会儿就很执着地想买,没有什么理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敢偷,我也不敢抢,那索性就把学退了,然后找一班上。
当时找了一个工作是跟计算机有关的,做ASP和SQL Server基于NT Server系统下的一个开发。这个工作其实在那会儿还挺稀缺的,所以工资挺高的,在那会儿我除了试用之外,一月已经能挣到大概两千六七了,可能有三、四个月,四、五个月吧,很快就把摩托车这事儿给办了。
我的第一台大排量摩托车,应该就是我的第一台摩托车了,是一台Suzuki的Bandit400VC,红缸盖的那款。我印象特别深,它的后悬架是中置的,有一个跑车的骑姿,不带空气导流套件的这么一个很匪气的摩托车,一个街车。它本来也叫Bandit就是盗匪嘛。当时我买这个车的时候,特别兴奋的去买,但我并没有自己把它骑回来,因为我根本就没骑过摩托车。我连踏板摩托车都没骑过,我只骑过自行车。当时买这个车的时候,人家说:“钱你也给完了,你可以骑走了。”
我说:“你能帮我弄回去吗?”
人家说:“你自己骑回去不就完了吗?”后来人家还教我怎么骑,左手离合器。右手刹车,左脚是档位,右脚是后刹车。然后我一上去还没骑出十米呢,就“嘣”地倒那了。
人家说:“哎,得得得,哥们儿,我还是给你送回去吧。”但是我得多给额外的比如说一百二百,我也忘了,当时反正不是很多的一个钱。
Suzuki的Bandit400VC摩托车
当时我买这台车是在五道口的八街那块儿,他一直给我送到南三环,当时我家的那个位置。第二天我看了那车很开心,但我不知道该怎么骑,于是我就叫我家邻居教我。他是我爸同事的一个孩子,岁数比我大四五岁,他会骑摩托车,但是他那会儿骑小排量的摩托车,他骑一个150cc。我说:“唉你教我吧!”然后呢,他就骑着我的车,他当时骑上去也很害怕,因为我的400cc比他那个动力要强悍的多。他试了两下,稍微适应了一点,让我坐到后座上,带着我去了一个空场,大概教了我一个下午吧,我就已经在马路上去瞎骑了。我最早接触的机械,能够去驾驶了一个机械,应该就是这个了。
这个车呢,我骑了很短的时间,因为我还是有那个毛病,我爱去倒腾。对于玩摩托车呢,我除了这第一台摩托车赔钱了,我后边基本上就是一个“以贩养吸”的状态,就是买,卖,买,卖。然后我也会观察,那会儿我观察的主要是河北地区,那会儿特别流行玩街车,在南方、在香港特别流行玩街车,在日本也是。所以当时同期出的像Kawasaki 的zrx,还有Yamaha 的XJ2,Suzuki是Impulse刺激,在本田那边是cd,这个四大厂牌的街车。但街车的造型是稍微偏复古一点的,它后面有两根避震器,而不是中置的那种,不是跑车那种造型的。所以河北很多地方随着这股大流也进了车了,但是那些地方的消费者接受不了这种车。一看就说:“你这是一个什么玩意啊?怎么长得那么土里土气的呀?也不是个跑车,也没有包围。”于是他们基本上七、八千把这车进回来了,但这车到最后就四五、千往外卖。当时我就发现,噢,原来它卖不出去。后来我在石家庄收了好几台,回到北京来卖。其实在北京我可以卖到八九千,甚至还抢着有人要,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发达的互联网可以去共享这些信息。我就这么来回倒腾,再加上可能有时候跟人换车,换回来这边的跑车,他们喜欢跑车,那我再去卖给他们。就是哪里流行玩什么,我就在中间去互通有无,等于车我也玩了,一些些的零钱也赚了。
1990年代开始萌芽的摩托车文化
图中左侧男子为当时北京著名车手于勇
(来自《摩托车》杂志的老照片)
我应该是从2010年开始的摩托车比赛。那个时候其实我是在开修理厂的,我修理厂有几个客户,他们去玩那个踏板。踏板摩托车看上去就是一个买菜的东西嘛,在那个同期,其实我还是在马路上瞎骑大排量呢,还一天到晚骑R1或者隼,或者ZX-12这些车。那哥们儿骑一个大概220cc的小车过来说:“你帮我把这漆喷了,然后再帮我喷一个号,我明天要比赛。”
我说:“这玩意儿有什么可比赛的呀?”
他说:“这东西你别小瞧它,它很快的。”
我说:“不可能,我天天骑着这么大排量的车,你这个我相信我肯定能驾驭的了。”然后我就去买了一身皮衣,上车一骑,我的妈呀!这就完全跟我想象的那种动力表现是不一样的,这帮220cc的踏板改得非常夸张。我从这儿就开始接触踏板的比赛,再加上那会儿周才鸿老师去办的一个SSS的比赛,我就在那从踏板的原厂组、赛道超级无限改装组,然后无限改装组赛到上海。
SSS超级绵羊车系列赛
在当时来说,上海的比赛已经是整个亚洲区域算超级绵羊比赛最高水平了,因为像日本的“绵羊王”藤永优、岸田这些人都会来赛,还有台湾的那些很厉害的车手,因为台湾其实踏板摩托车特别发达,那些很顶级的车手也会来。所以当时在天马山的 “天马论驾”很有可能就是亚洲或者说是这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一个绵羊赛了。但这是当年的事情,现在我就不确定了。
我踏板赛了大概有三年,第一年我觉得是一个学习过程,然后第二年、第三年,我是连续两年拿了北京的冠军,我从第二年开始就有一个车行的赞助了,第三年我拿北京市的超级改装冠军的时候,交接着我也已经开始骑600了。当时我买了上海淘汰的一台冠军车,他刚拿完奖杯,我就说“这台车我要了,给我。”600组我是赛到16年底、17年的那个交界点,在我能有时间练车,赛得比较频繁的时候,很臭不要脸地说,基本上能去出赛,肯定会有个奖杯回来。如果没有奖杯,那肯定是因为我摔车了。
基本上能去出赛,肯定会有个奖杯回来
我们赛摩托车的这些人老说安全第一,友谊第一,大家都悠着点,但其实红灯灭,绿灯亮,发车,所有的状态全绷在最亢奋的那个状态上,谁想得了那么多呀?先拼了再说吧。但当发车跑完第一个弯吧,我所有亢奋的情绪就都下来了,变得很冷静了,开始认认真真地比,认认真真地拼。但是我觉得对于观众来说,一场比赛顺利完赛是最无聊的,他们喜欢看缠斗,他们喜欢看摔车。但是我们希望能够顺顺利利地完赛,我们最怕的就是摔车,其次就是怕出红旗了,可能某一个车手摔得很严重,所以要终止比赛,需要再发车。本来我们那种已经特别亢奋,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开始认真比赛,然后又得回到一个特别亢奋的状态,其实特别难受。
车手希望能够顺顺利利地完赛,最怕的就是摔车
赛车这个圈儿里他们普遍认为我骑车是很凶的,我是属于那种进攻型的,如果人家进来,那我也没得躲,只能继续往前,大家合理碰撞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收油或者是给刹车,有可能会造成更多的危险,所以我一般是该怎么骑还怎么骑,保持我的线路。包括比较严重的,有一次是在北京的金港有一场比赛,我撞了一个我套他圈儿的车手,他犯了一个特别严重的错误,他知道我从后边来了,当时我的位置应该是第二,第一当时是黄世钊,是非常厉害的一个CSBK的车手,人家已经跑开了,比我快大概1/3圈。我带着整个第二方阵,特别累,因为我在第二方阵里跑第一,后边可能零点五秒或者一秒的距离就是下一辆车。那个我套他圈的车手,他回头看了一眼,最怕的就是这个事,他回头看完他就会躲,但他要躲的那个线路其实就是我要超他的线路,然后就撞上了。当时我在出弯的时候,用出弯外抛的力撞在他的车上了。我腿很疼,但我没时间顾及他,然后车把抖了一下我就继续走了。
第二圈回来,好像他在比较靠前那个位置摔了,一股烟,我根本没时间管他。整个比赛都完了之后,我还去到他P房(pit stop 是指在赛车中,赛车在途中紧急停留加油、维修的地方,同时也是车队人员和车辆休息的地方)里跟他道了个歉,但当时我没有找到他人,不过那哥们儿后来发了个微博,我也用我的微博转了他的微博,我说:“真的不好意思,因为赛起来大家的情绪都比较亢奋,我也不想撞你,因为这个很危险,但当时我带着第二方阵的人在跑,我没办法。”我觉得大家都相对来说比较友善,不会弄的乌烟瘴气,然后很情绪化,这些都没有。
陈震参加踏板车比赛的情景
还有比较逗的事,就是有一次金港的比赛,我们在出金港的最后一个弯。我比外面那哥们快,然后“砰”地碰上了,车抖了一下我就过去了,结果再回来出了红旗,发生了什么事呢?他的刹车把,留在了我的后边的那个驼峰里边了。也就是撞了一下,他那个把插进去,然后我的车还在往前走,给它掰断了,但是他没感觉,他还在猛地给油,他想跟我拼那条直线。结果等这哥们儿想捏刹车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这是我经历过,我虽然很道歉,也不能叫道歉吧,但我实在没忍住还乐了的一件事。那哥们儿等想这事的时候,一摸已经没有刹车把了,一直撞到金港缓冲区最外面那个墙上。挺万幸的,但也挺危险的,因为他基本上全速没刹车冲进去的。之前这么干的是一个汽车,是一个GTR,把那墙直接给撞掉了。这都是几个金港挺经典的事故。
观众都爱看这个,但其实我们经历这个事故的人其实并不是太愉快。我以前我在马路上飙车,那时候小,不懂事,也违法,也被处理了,但其实我的性格跟情绪都没有变。可能现在这阶段,我就换了一个正确的时间,换了一个正确的地点,去干了一个起码不违法的事。
– END –

感谢您的收听和阅读,
希望我们的节目陪您一直走下去,
您的转发是我们坚持前行的最大动力。
谢谢各位!
下期嘉宾
王潇,畅销书作家,趁早品牌创始人,效率手册重度爱好者和设计者,她相信效率手册即人生,相信微小积累和持续改变的力量。2008年开始创业至今,图书代表作《女人明白要趁早》。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周更新,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