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 王君专栏】 努力追求个体“同书异构”,促进生命经验再创造——整本书教学视野下的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研讨(之九)

努力追求个体“同书异构”,促进生命经验再创造 ——整本书教学视野下的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研讨(之九) 文/王君 吴凤云 郑燕璇 丁慧真 杨青 雷娟 杨军宗一 王君:老师们好。上一期工作室的教研,我们以春霞老师从多角度开发《傅雷家书》为例,让大家看到了教师个体“同书异构”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师的教研生活和学生成长的积极状态。春霞老师借助于整本书教学探索,主动进行思维的系列化训练,她提出的三个意识我非常欣赏:第一要“破整”,第二要“聚焦”,第三要“联结”。今天要在教研活动中亮相的,是我们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论语》研究团队。这个团队的特点是: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同书异构”,也实现了团队的“同书异构”。在一个教研周期内,团队共同研究一本书,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式教研”。我们选择这样的教研方式,目的就是要经由一个“着力点”,让大家的生命经验,阅读经验互相碰撞,互相启发,绽放出各自的光彩,诞生出既独立自主,又互相呼应成全的教研成果。在2020年6月13日、6月 20日和6月27月举行的语文湿地的课程宣讲活动中,《论语》团队的表现是让人感动的。我们请团队负责人郑燕璇老师整体介绍一下。
郑燕璇:我们围绕《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发了12节课,聚焦孔子的个体生命经验,去除圣人的光环,去掉政治家的标签,从他作为生命个体、作为普通人的角度来解读,读他生命中的喜怒哀乐,读他在困境中的人性光辉,使自我的生命经验在经典著作的感召下,获得新的洗礼。以下是三期宣讲主题的简介:
第一期的主题为:走进一个更真实生动的孔子
郑燕璇:孔子的孤独与超越
丁慧真:孔子的养生
杨军宗:孔子的尴尬
李庆华:孔子的感喟
第二期的主题为:孔子的智慧与深情
杨青:孔子的说话艺术
郑燕璇:孔子的弹性
丁慧真:孔子的生死观
刘彦:孔子的深情
第三期的主题为:孔子的幸福与诗
雷娟:修炼幸福,掌控人生—跟孔子学幸福术
杨军宗:尬聊难免,诗意翩翩—孔子的苟且和诗
郑燕璇:舒展自我,开阔人生—孔子的真我
刘红枚:极深研几处,柳暗花明时—整本书研读方法指导
王君:我一直认为,教师的名著阅读和名著教学,对学生的名著研读是最好的示范。阅读的最大意义,在于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自我经验被经典激活,形成了新的思想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个体追求“同书异构”,就是促进自我经验的多维度再生长,促进生命经验的多维度再创造,这不仅是自我疗愈,也是一种力度很大的专业知识的再建构。在我们的《论语》团队中,成果最丰富的是郑燕璇老师。我一直观察她的教研,我觉得,她研究《论语》,不是因为命令,而是因为使命。所以,她现阶段的《论语》教学成果,不仅最丰富,而且也最集中地体现了“生命经验再创造”这个目标。我们先请郑燕璇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她的成果。
郑燕璇:《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例:
课例一:孔子的孤独与超越
一、对孤独的感知(孔子的三层孤独)
1.填写孔子档案:
通过填表格,了解孔子早年丧父,青年丧母,晚年丧妻、丧子、丧失最爱弟子,他没有沉沦于痛苦中,而是从苍凉的人世中体会到生之可贵,而越发将有生之年投身到对理想的追求当中去。
2.材料二: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材料三:
子贡非常能干,于是有人认为孔子不及子贡。
子贡这样回答:“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综上,请为孔子的孤独进行分类,看看孔子的孤独来源于什么地方?
亲朋离逝的孤独
仕途挫败的孤独
思想高超的孤独
二、对孤独的思辨
(一)思辨1:子贡就曾劝告孔子:“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如何处理理想高超和众人接受之间的关系。
1.让学生猜想孔子如何回答子贡。
2.出示孔子的回答,理解一个思想家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民众的引导。
(二)思辨2:孔子如果选择了被大众接受而降低、放弃理想,他就不孤独了吗?
拓展1:
心理学者武志红语录: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拓展2:
美国明星布兰妮的事例:尽管她获得了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她妈妈操纵的结果,她内心有极大的阴影,因为她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愿望,感觉自己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请学生结合这两处拓展来谈思考。
教师明确:
孔子如果选择了被当时流俗所接受而放弃了自己,他会更孤独,因为一个放弃自己的人,一个没有活出自己的人,他一辈子都被压抑着。孔子有自己的追求,他内心是有活力的,他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对孤独的超越
孤独既然客观存在,那如何在孤独中创造出价值来呢?
我们来看孔子的做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其为人也,发愤以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德不孤,必有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
孔子如何超越孤独:用仁德之善来修炼自己,用学习之乐来激活生命,他用广收学生来创造新的人际关系。孔子进而问政,退可求道,这种多维化的生存方式让他在进退之间都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3.让学生自行选择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展开阐述,写成一篇小文章。
课例二、孔子的弹性人格
一、孔子的弹性
孔子的弹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首先是教育上的弹性。
通过出示《论语·先进第十一》,冉有和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学生明确孔子在教育上的弹性:冉有比较退缩,所以要使他前进;子路比较激进,所以要使他收敛。
其次是感知孔子在生活上的弹性。
出示《乡党篇》中的几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言,寝不语。
席不正,不坐。
从这几章可看出孔子在生活方式上极其讲究,注重生活细节。
再出示: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句话是说孔子在闲居的时候很放松舒展,毫无紧绷之感。
生活方式上很讲究,心态上又极其放松舒展,这两者相反相成,这是孔子在生活上的弹性。
二、弹性背后的思维与价值观
孔子的弹性其实就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一)什么是中庸呢?
出示《荀子·宥坐》
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借这个宥坐之器向他的弟子传达什么道理呢?凡事适中,才能很好地在这个世界中立足,过份了和不及都会导致倾覆。中庸就是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以保持平衡。
(二)如何做到中庸?
1.凡事折中主义是不是就是做到了中庸呢?凡事差不多是不是就是做到了中庸呢?
举生活中的例子和胡适的《差不多先生》片段让学生理解。
明确凡事折中和差不多主义,都不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2.怎样做才是中庸?
(1)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以称砣为例:
称砣放在什么位置能使称杆保持平衡,这要看称的东西的轻重,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由此明确:对待事情用什么态度、方法,没有绝对的标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一种弹性。
出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坚持毋必和毋固,这说明孔子坚持弹性,是因为他用一种运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也是孔子思维方式的先进之处。
(2)符合适度原则。
出示: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明确: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视适度,做事情要做到刚刚好,恰当的才是正确的。
(3)符合义理的原则。
材料1:乾隆出巨资让和珅给太后修万福楼祝寿,群臣都认为太过奢侈了。乾隆命令停止工程。但和珅并没有像其他朝臣一样听命停工,而是号召各级官员捐款,说是给太后祝寿,各地官员积极响应,自然修楼的钱款就有了。
师明确:和珅虽然办事灵活有弹性,可是他溜须拍马,做这一切是出于利的原则,和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两码事。
材料2:相传孔子经过卫国蒲城时,被卫国贵族公叔氏叛军扣留,幸有弟子保护,蒲城叛军同孔子进行了妥协,要求孔子只要发誓不去卫国就放人。
孔子发誓后,出了东门就奔卫国而去。他说:“被威胁做出的誓言不算数”。
师明确:孔子认为被威胁做出的誓言不算数,因为遵守符合义理的诺言,这是一种美德,但死守不符合义理的诺言,这便是一种恶行了。这体现了孔子科学的思维方式:事物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换。
总结: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三章内容说明了中庸之道要讲究义理,如果纯粹为恰当而求恰当,而不用义理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因此中庸之道的第三个要求是要符合义理的原则。
总结:孔子的中庸之道,并不是一种圆滑的生存之道,而是一种融合了科学的方法论、辩证的思维方式、高尚的价值观的高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指导作用,希望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使生活更游刃有余、自由轻松。
课例三:孔子的真我
一、导入: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小时候常摆列祭器,练习磕头行礼,他童年的玩法就与众不同,被其他小孩嘲笑也坚持。可见孔子小时候就能追随自己的兴趣,这是活出真我的雏形。
二、何谓真我:
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觉去生活、创造的人,就是活出了真我。(武志红)
三、孔子的真我:
(一)在财富观上的舒展,尊重人性
1.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师明确:
从以上两则,可看出孔子对于财富的态度很人性,承认人对财富的追求和对贫贱的厌恶,他在财富的观念上很舒展,不压抑对财富的需要,当然他提倡的是“取之有道”的爱财观。
3.拓展:
出示《吕氏春秋》中“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反对子贡赎人不领补偿金,而赞成子路救人受牛呢?
教师明确:子贡自己出钱赎人,提高了做好事的成本,会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而子路救人受牛,加大鼓励了人们去救落水者。孔子知道人性有趋利避害的一面,他尊重人性、人情,对人并不高尚的一面予以接纳,并想办法引导人们义利相结合。
(二)在立场表达上的舒展,尊重自我
展示:
(1)乡愿,德之贼。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喜欢明确地表达自我的立场,别人因此喜之恶之,他坦然接纳。
(4)颜回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师明确:表面上看,孔子挺无情的,颜路让孔子以车设椁,而这一请求不合礼,孔子拒绝了。从这也可看出孔子尊重自我,在表达主张上,态度鲜明。
(三)在人生选择上的舒展,尊重个性。
展示: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微子篇)
伯夷和叔齐两个人有气节,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赞他们。
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篇)。
思考:孔子称赞坚守气节的伯夷叔齐,同时也赞赏不守小节的管仲,孔子是不是有双重标准、缺乏立场呢?
明确:伯夷叔齐为守节耻食周粟。孔子称赞他们有节气,而管仲不守小节,易主而佐,孔子也称赞他能为民谋福,这是他们各自成就仁德的方式。孔子并无规定成仁必须怎么做,而是追随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方式去成仁,这就是孔子在人生选择上的舒展。
总结:孔子在富贵观上、在表达主张上、在人生选择上都很舒展,不偏执不拘泥不压抑,这就是表达真我的体现。
四、如何表达真我?
出示材料,请评价一下刘伶放荡不羁的真我。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世说新语》
教师明确:名士刘伶放荡不羁,一点儿也不压抑自己,但对真我的表达缺乏分寸和体面,使人难以接受。
因此,一个恰当表达真我的人,不仅仅意味着不压抑自己,释放能量,还包含着创造,创造意义和价值,这才是表达真我的重要方法。
总结:儒家里都是讲各种社会规范,讲伦理道德,但孔子的本意并不是要压抑人性,压抑人的需要,相反,他主张的是舒展人内心的想法,并用合宜的方法去表达引导升华,甚至,他认为人性是向善的,追求仁德是人最高的需要,儒字是由“亻”和“需”构成的,人、需为儒,把仁德的实现当成是人最高需要的满足,我像这就是对孔子真我的最好解释吧。
王君:我们今天的话题是经由个体名著阅读的“同书异构”,实现“生命经验的再创造”。从这个角度来看,燕璇的成果,给了大家哪些启示呢?丁慧真:燕璇老师善于体察孔子智慧,从孔子孤独中发现多维化生存的超越之法,从孔子弹性中理解其背后中庸的义理和适度原则,从孔子自我中体悟到孔子的舒展来自尊重人性、疏导人性。这些解读经由深思和辨析易进入个体生命经验。杨青:燕璇老师的设计由浅入深,先选文,继而识人,进而上升到心灵的层次。同时,还融入了心理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注重对学生探究和思辨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实现了对学生心灵的重塑。雷娟:燕璇老师研读《论语》,在读经典的同时把经典和个人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生发出独特的阅读视角。三节课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读出了不一样的《论语》,不一样的孔子。切入点小,抓手好,关注学生的认知,有层次,有梯度。杨军宗:《论语》是永恒的无价之宝,可惜被权威念歪,远离了土壤,难以在民众中生长开花。燕璇老师让孔子走下神坛,通过灵性而接地气的解读,读透、体悟了孔子的孤独、弹性和真我,读出了自我的生命经验,打通了教法和活法。吴凤云:燕璇老师采用小专题探究的形式,带领学生理解、思辨孔子的孤独与超越、孔子的弹性人格、孔子的真我,既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又落实了核心素养中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样的整本书阅读一定会成为学生独特的生命经验。王君:之所以提“生命经验再创造”,是因为:首先,“自我的生命经验”是切近的,有自我的生命体温的,弥足珍贵,但一般来说,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自我遮蔽和自我麻痹的产生是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经典名著的“生命经验”要能够被教师和学生所吸收,则需要被发现,被提炼,被整合,被外显,被吸收,最后,才能被个体内化。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教师“心动-选点-聚焦-研究-教学”的过程。老师们的《论语》研究,也各自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实现了和经典融合再创造的过程。请大家从这个角度思考发言:既简单介绍自己已经有的《论语》课例,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一”到“三”以至于更多,从而建构自己的《论语》系列课程,形成一个系列的生命经验再创造。丁慧真:我宣讲了两个《论语》课例,孔子养生观和生死观。选择养生,是因为养生话题很流行,但学生会觉得跟养生距离远,误解在哪里?选择生死观,是因为复学归来,学生心理变得很敏感,轻言生死。这些生命困惑可以去经典中寻找启示。研读孔子养生,从“八不食”、要节制、养德三个层次学习孔子养生之道,然后深入思考:孔子养生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养其身以有为”,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是为了更好的飞翔。研读孔子生死观,从鬼神观到天命观再到死亡观,能看到孔子更关注生命存在时,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这些研读从关注孔子行为习惯始,在体悟思想内涵终,行为习惯是外在,而其使命担当、价值追求是内在。循着这个脉络发现,《论语》中诸如孝悌(如何和亲人相处)、诚信(如何和他人联结)、学习(如何向古人择善)、君子不器(如何和世界互动)、诗礼乐(如何调和自己)等都值得研读。这些内容经由师生体悟,让个体生命在经典和现实的联结中得到修习。杨青:我宣讲的是《孔子的说话艺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说话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是在青少年中间仍然存在着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用情绪说话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到《论语》中一探究竟。?首先,追本溯源,探究孔子的说话艺术;其次是拾级而上,分析祥林嫂、贾政缺少的语言艺术并尝试改进。三是深度思辨,祥林嫂、贾政拥有好的说话艺术,是否就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四是深入探究,说话艺术背后的孔子形象。以得出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才是他真正的江山。提高说话艺术,从加强自身修行开始。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说话艺术需要加强之外,有时还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如与父母、同学之间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如何求学等等。我们可以研读《论语》形成自己的课程,带着学生突破《论语》的外壳,从中汲取智慧的浆液。同时,我们可以对孔子弟子的言行举止进行研究,让学生看到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见贤思齐,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和生命体验。雷娟:我宣讲的是《修炼幸福,掌控人生——跟孔子学幸福术》。现代生活中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成年人有压力,学生也有。如何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烦恼、找到快乐,在复杂纷乱的世界安置自己的心灵?研读《论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从孔子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借用《哈佛大学幸福课》中的幸福定义让学生理解幸福的内涵。研读《论语》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价值观。如孔子对快乐的认知、孔子的担忧、孔子对人对事的态度、孔子的精神世界。进而提出幸福的四个层次,明确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重要的责任——让自己更幸福,幸福是可以追求的!当被苦难、困惑环绕时,人的思想渴望觉醒,读《论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孔子经历的很多事情我们依然经历着。例如遭人诽谤,被他人误解,失去至亲挚友,理想无法实现,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做出抉择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单独梳理,形成小的课例,在研读中改变师生的思维习惯、提升个人的生命体验。杨军宗:我探讨的两个《论语》课例,聚焦了“孔子的尴尬”与“孔子的苟且和诗”。先谈“孔子的尴尬”。从客观现实来说,人生处处皆有尴尬,圣人孔子也无处可逃,他所历经的我们也会经历。而孔子最大的尴尬,无疑是一直在被权威误读。吐槽诸多误读,目的是还原孔子用嬉笑怒骂来反映现实世界的平民思维,构建更切近孔子真实的情感、思想和智慧的灵性解读,让孔子唠唠嗑,启发学生运用生命经验进行思考。再谈“孔子的苟且和诗”。“尴尬”和“苟且”属于现实空间,而“诗”从精神上可视为虚拟空间。孔子把周代三千多首古诗进行群文阅读,结合自己的生命经验,智慧地提炼整合成了305首。用虚拟现实来让现实以更纯净的方式体现出来,使自己的“思无邪”更灵性更纯粹,同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挖掘诗意,实现对苟且的超越,从而抵达心灵自由的远方。下一步,我准备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高蹈的贵族精神,作进一步的聚焦、提炼和归类,形成培养学生成为精神贵族的系列思辨性课程。吴凤云: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宝藏。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做好课程规划,从不同角度进行“开采”,同书异构,形成序列,使这部儒家经典成为学生成长取之不竭的资源。不管是燕璇老师的超越孤独、领会人格弹性、保持真我,还是慧真老师的选择生死观、杨青老师的说话艺术,雷娟老师的学习幸福术,杨军宗老师的聚焦孔子的“尴尬”、“苟且和诗”,都是在帮助学生打通读法与活法,为学生铺设一条经由语文学习走向生命幸福的通道。几位老师在关注学情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生命经验与经典内涵相融合,选点聚焦,不断深挖,有梯度的进行再创造,一书多教,既保证了经典阅读的教育价值最大化,又使《论语》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至断流。可以说,几位老师都有课程开发者的眼光与魄力,知道挖掘该经典独有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并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有序列的教学,这,为一线老师的名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王君:努力追求个体“同书异构”,促进生命经验再创造,这是教研的境界,也是成长的境界。我们探索的其实是如何激活自己的生命经验潜能的问题。最后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教研成果,更是“看见”自己内在的力量。下一期,我们继续从这个角度进入,一边继续研究整本书教学,也一边研究我们自己的精神成长。END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