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立之初,主持人周忠玉老师就明确提出全体成员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做新学习型教师。该工作坊研修重点要聚焦青春语文七种文本特质研究及相对应的课型与教学策略探索,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研修目标,工作坊的老师们就从研读王君老师的经典课例开始。当他们捧读王君青春语文经典课例时,无不被深深吸引。本期就推出工作坊部分老师的阅读感悟。相信在边读边悟中,老师们一定会慢慢触摸到青春语文的脉搏,寻找到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和语文教学能力的密码,成为更好的自己。欢迎走进本期的青春课堂——
于细微处见真章,在寻常处见功力
——读王君《背影》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射阳县初级中学 彭宁玲
《文心雕龙 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大意是情是写文章的基础,读文是入情的前提。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王君老师的《背影》教学,设计了“读父”“读子”“读父与子”三个环节,在文章细微处咬文嚼字,带领学生从字里行间里去体味不一样的父爱。
在“读父”环节中,通过师生简单的对话,围绕父亲爬月台的动作,紧扣住“蹒跚的走”“爬月台”“攀”“缩”“微倾”等词语,将父亲的表现与我们爬月台会有的表现进行比较,把“泛化的伟大的爱”引导向“努力的爱”这样的感悟。王君老师贴着具体细小的词汇去分析感悟,手把手搀扶学生在文本里摸索。有了这样的引导,下面寻找父爱情节的开展就顺利自然的多了。这其中,王君老师有个神来之笔,她关注到学生发言中对“嘱托”的错误使用,立刻从适用的对象、含义等方面让学生分辨了“嘱”与“嘱托”、“嘱”与“嘱咐”的区别,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在细小的语言点上用力,不抛弃不放弃。这样做,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在“读子”环节中,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挖掘“闲笔”之中蕴含的深意。第四段开头交代了这么一句:“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逛游,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这段内容只是交代我的行程,一般老师都会忽略这句话,可是王老师却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完全可以省去,你们怎么看?通过对细微之处巧妙的设疑,引出了下面学生对“……可……可不……”的精彩回答,从而挖掘到文章更深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美妙的火花。
在“读父与子”的环节中,王老师抓住“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这句话,通过引导学生给这句话加关联词,使他们体会父亲的沧桑。学生们试着给这句话加上表转折的关联词后,父子俩面对生活的无奈、悲哀一下子就突显出来了,很自然的引出背景材料以及下面的分析。在别的老师眼里看似闲笔的内容,王老师都能通过巧设计、深挖掘,带领学生努力还原词句背后的情感。
“在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总观这几个教学环节,王老师能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细微处,让文字说话,把学生的思维由标签化的理解带到有自己的独特感悟的边缘。于细微处见真章,在寻常处体现深厚的功力。
【作者简介】彭宁玲,江苏盐城射阳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学员。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语文学科组优秀核心成员。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二等奖、县语文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县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县初中语文教师命题比赛一等奖。
灵动生动跃动
——观王君老师《范进中举》有感
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 吴兰兰
初读王君老师《范进中举》案例,觉得太可怕了,竟然云里雾里,一片迷茫。再看,我能弱弱地说:“还是有点吃劲吗?”三观、四观之时,脑海里嵌入三个词语“大胆”“狂野”“惊叹”。只有敢玩的人,才能将语文课玩出新的高度。暂且聊聊我的感受一二:
一、教法灵动,见缝插针
“大胆篇”—-玩
敢说王君老师是一个给她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人。大胆玩味,丝毫不惧怕。她能独具慧眼地从一个词“语言暴力”进行勾连教学,渗透全课始终。从《范进中举》玩到《孔乙己》再玩到《窃书记》,穷追不舍地玩着文字游戏,一道道揭开伤疤,又一层层在范进、孔乙己等人身上撒满盐花。只有她敢这样别有用心地拉开语言暴力的面纱。
“狂野篇”—-骂
试问一下,在校园内,谁敢劈头盖脸地骂别人,之间不带歇气的?估计这样的师生早该问责,早该引起公愤了。但,王君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却骂出了名声,骂得响亮。女版胡屠户骂出咄咄逼人、金刚怒目的神采;男版胡屠户以声压人。就在这骂来骂去中,奇了,一个鲜活的杀猪人像捏泥人一样,被塑造了出来。
“惊叹篇”—-看
要我说,这篇文章重在看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呗,可王君老师不然。看句子。看到了“这段语言描写与原文为什么没有分层?不分好吗?”殊不知,她在为连珠炮似的开骂蓄势,她在为分析人物铺设。看标点。“为什么句末都是感叹号?”骂得平淡无奇多无趣,得有波澜才解渴,极端强烈的语气才更符合人物心境。看词语。“不要”“不三不四”都有一个“不”字,传递出什么味道?本就一文不值的范进被反复否定,被反复摧毁。别人看不到,可在王君老师的课上,范女婿倒是被老丈人撕得体无完肤。
二、课堂生动,张弛有度
全课以“骂”字开场,以“暖”字收尾,一张一弛,尽现世间百态。传统课堂追求和谐美,而王君老师的课堂反其道而行之,在拼谁骂得认真。我觉得学生挺艰难的,还要骂得像样。王君老师真会别出心裁,带领学生在这似真似假的骂声中,深刻而细致地分析人物形象。
三、思维跃动,针砭时弊
全课牢牢抓住“语言暴力”这个突破口,看似脱离文章主线,实则将主题暗含其中。不同篇目的语言暴力,不同类型的语言暴力,难道不是社会的劣根性?王君老师实在机智,选常人不敢选的视角,聚焦常人忽略的点。循循善诱,领着孩子们深入地看社会,看人性。
总之,集“三动”于一体的课例,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回味,痴痴的念想。也许,教语文的,就应该玩开去,别怕丢了本真。语文路上,又多了一个痴痴膜拜王君老师的我。
【作者简介】吴兰兰,教育硕士,中共党员,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员。中学语文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我将存幸福从教之心,扬教育改革之帆。我要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情感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都要让他进步。为此,我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即使非常辛苦,我也将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些承诺。
名师引领行有方向
——谈王君老师经典课例对我的影响
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 杨功
品读了几篇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觉得受益匪浅,王老师有许多独特的教学书法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值得我好好学习。我沉迷于王老师课堂上不期而遇的花开瓣颤美,我醉心于那种师生之间倾情交流的山花烂漫。这促使我将这美丽的邂逅发展成为我最初稚嫩而不明晰的努力方向。其中,主问题设计的部分给我启发颇多,让我对主问题的性质、特点、教学魅力及设计技巧有了更为系统而又深刻的认识。
我对“青春之语文”的学习消化与教学探索经历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主问题的巧妙设计
主问题是指对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立意高远的重要问题或提问。如王君老师在教学《陋室铭》这篇课文时,“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背景,深入探究了刘禹锡的内心矛盾。由刘禹锡到范仲淹,再到苏轼,显示了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特征。这个教学设计精巧,铺垫自然,由浅入深,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整个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受其影响,我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范进中举做官后会是个清官吗?学生遵循着我指出的正确方向,在反思、讨论、争辩中获得明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二、匠心独运的语言品味
曾几何时,我认为语文课就是明白本文的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没有认真思考过“语文”二字的真正内涵。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突显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回归生活的文本解读。
凭借一个文本,就可以烹调出一桌语言的满汉全席。紧紧地扣住字,扣住词,扣住篇章,扣住情感,扣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来大做文章。如王君老师讲授《爱莲说》一文,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一个“调”大做文章,何为“调”,刘禹锡的“调”体现出什么?“调”更悠闲更随意,这个“调”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在比较中,试图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一个矛盾的刘禹锡。一个小小的汉字,老师就能够挖掘出如此之深的人物内心,精准拨出本文的情感目标。关注文本,关注语言,从此成了我备课的着眼点。
三、学生参与的课堂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人物的人性美很难去触碰学生的心灵,学生往往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王君老师让文本中的人物与生活相贴,去体会这些小人物的大人生。比如《老王》,王君老师的文本特质分析是:该文最精彩之“活命处在于”的应用和课堂情景的描绘。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化,来体会老王生活的悲与哀,并且紧扣文章“活命”的主题,使学生得到深刻领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回答,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与以往的沉寂现象大有不同,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的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感慨颇多,希望自己能够像王君老师那样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有着醇厚的体悟,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渐无畏,且笑且歌且珍惜。
【作者简介】杨功,本科学历,射阳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员。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培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简单快乐的生活、学习氛围,渗透爱和尊重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重视知识的积累,让学生不仅仅会学语文,更要会用语文。
随意不随性,云卷云又舒
——读王君老师《词五首—问君能有几多愁》教学实录有感
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李华军
总之是该庆幸自己坐在了电脑前在完成这一份作业。先前一直想去读一读王君老师的作品,苦于没有时间,我也一再为自己推诿。直到今天,心中念叨着“作业作业”,犹如藤野先生于鲁迅那般,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从教今年是第十一个年头,不能称为深耕,只能叫做生吞。怀着高山仰止之心拜读了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心头满怀愧怍。以前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的插科打诨,在形式上似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不然。看了王君老师的课例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是站在门外摇旌呐喊。
今天特意也是第一次看了王君老师的群文阅读课堂实录,第一次真切地感知到了群文教学内蕴的魅力。课堂语言看似轻松惬意,却又像极了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可谓是“随意而不随性”。但其本质是对文本深入透彻的把握后的整合创造,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从而赋予了文本新的文化特质。
正如王君老师自己点评的那样:“一节课上我们充分感知了身为一名教师的教学机智,叹为观止之余又发现似乎它就应该在那里呈现,也就是教者脱离了文本的束缚,实现了对文本的指挥和掌控。”王君老师巧妙地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多管齐下的引导,又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一节课下来,王君老师没有说教和过多的解释,一切行云流水,轻描淡写地就上完了一堂课,这背后只有老师们才知道,是多少的累积和提炼,多少的思考和尝试?教育是一门艺术,用盛一杯水的时间去述说一辈子,却又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盛满一杯水。王君老师总是用带着爱意的深情,用美的语言和浪漫的情调在三尺讲台上酣畅淋漓地与孩子们交流。
王君老师是个高明的教育家,她用朴质平淡的语言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放飞自我的舞台,是在用自己的厚积去引领学生的薄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王君老师的课是对文武之道一种阐释和升华。“张”的是课堂理念、课堂设计和在课堂上咀嚼文字的“出生入死”;“驰”的是学生和老师的看似闲庭信步的灵犀一动,云卷云舒之间又是一种大开大合。
很遗憾,对于这节课自己只能用这般肤浅苍白的言语来吐露它的芬芳。但与此同时也很期待自己能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坚持学习下去,哪怕仅是微乎其微的一小步。正如周忠玉老师所说的:“毕竟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而中间那个过程叫坚持”。
【作者简介】李华军,江苏盐城射阳实验初中语文教师,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员。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备课组长。县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曾代表学校应响水县教育局教研室之邀,赴响水开设中考复习研讨会。
主持人周忠玉老师编后记:
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第一期研修主题是“阅读名师王君经典课例”,我首先推荐老师们阅读《听王君教经典名篇》(上)(下)和《更美语文课》。这是工作坊中的四位成员,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完成的,虽然离专业评课还有一点距离,但我们能读到老师们在学习,在思考。我们感动的心,是真诚的,我们的喜爱与赞美也是真诚的。
我们相信,只要给我们足够时间,我们就会足够热爱,并会一直坚持。
(团队宣言:我们都是蒲公英,愿乘“学在射阳”之长风,飞向更广阔的教育天地。)
策划:青春课堂编辑部@射阳县初中语文工作坊全体成员撰稿:吴兰兰 杨功 彭宁玲 李华军编辑:彭宁玲 周忠玉卷首:秦 勤校对:吴兰兰终审:周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