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课堂】寥寥百余字,道尽百姓苦 ——《卖炭翁》文本解读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可见诗人白居易是要借此篇文章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室,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读完此篇百余字的叙事诗,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这位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心中涌起的是辛酸、是不平。卖炭翁这个艺术形象为何如此打动人心?源于白居易在简洁平实的叙事中穿插不动声色的描写。
这首诗歌在叙事上采用了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本诗就是采用了全知视角,开篇第一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就点明了卖炭翁的职业及劳作地点。“伐薪烧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道出了这份劳作的艰辛,老翁在深山老林里伐木,再把一根根的木头背到南山烧炭的窑洞,然后要不分日夜的烧炭。诗人起笔就是以全知视角叙事,他用慈悲的眼睛,记录着卖炭翁的劳作过程,感受着卖炭翁的不幸,因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很立体、很真实。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外貌描写,诗人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也没有具体的去写他的身材、长相,而只是抓住卖炭翁的特点来刻画,十四个字,字字都是在写烧炭的艰辛,字字都是在写劳作的不易。如果不是长期烧炭,怎么会满面尘灰?如果不是烟薰火燎,皮肤怎么会变成烟火色?手指怎么会变成炭黑色?如果不是艰辛劳作,怎么会两鬓苍苍,现衰老之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是写心理活动,这个时候的卖炭翁,心中还有希望啊,这希望就是等到把炭卖了,就可以拿钱去买件衣服,可以去买点粮食。那我们不难想象,此时的卖炭翁已经是又冷又饿,也许家里都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也许一家老小都在眼巴巴的指望着这车炭来添置御寒的衣物,这车炭,就是全家老小的希望,所以,诗人才会刻画出卖炭翁此时矛盾的心理,明明衣服单薄,冷得哆嗦,可还是希望天气更寒冷些,这样这车炭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全家老小就可以捱过这个寒冬了。读到此处,无人不掬一把辛酸的泪啊! 这首诗大量采用了铺陈手法。前面我们分析到了卖炭翁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这已经在铺陈。可是,这还不够。诗人继续铺陈,“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是环境铺陈,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夜,积雪已有一尺深,路上全是冰辙。“一尺雪”,路难行,“晓驾”,天未亮,“辗冰辙”,天大寒,这都是在铺陈卖炭翁的艰辛。而待他赶到市集门口时,时候已到晌午。可见运炭路途之远,也与首句“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南山”形成照应。人和牛都又累又饿,哪还管那么多,一屁股就坐在了泥巴上歇口气,希望就在眼前,这么冷的天,这车炭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啊,一家人的食和衣都有了指望了。有了这么多的铺陈,然后情节陡转,这凝聚着卖炭翁无比艰辛劳作的千余斤炭,被使者轻轻松松的就拿走了,“苦宫市”的主旨水到渠成。 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烘托手法。这首诗第一节写卖炭翁,第二节写使者,二者之间形成对比。第一层对比——使者与卖炭翁之间的对比。“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翩翩”写其姿态,有点儿反语的味道,讽刺这两名太监趾高气扬、横行霸道之嘴脸,黄衣、白衫写二人的穿着之华丽,色彩之鲜艳,与卖炭翁的满面尘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暗暗点明了二者的身份,古代只有皇宫贵人才可以着黄衣。此外,“两骑”点明了使者坐的是马,而卖炭翁却是赶的牛车,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坐高头大马,从而二者之间身份地位悬珠立现。第二层对比——得到与失去的对比。“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使者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北边的皇宫走去。“手把”“口称”表现出其仗欺人的情景,“回”“叱”“牵”这一系列的动作刻画出其霸道凶残的面目!掌权者得来何其容易!劳动者付出何其艰辛!第三层对比——轻与重的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千余斤炭,本是卖炭翁一家全部的希望,可如今换回的只是轻飘飘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可卖炭翁能怎么办呢?不卖,等于是和皇家做对,那是自寻死路,只能“惜不得”,万般无奈、眼睁睁的看着使者把自己的千余斤炭拉走,那哪里是千余斤炭?那分明是卖炭翁连续几个月的辛苦劳作,那分明是是卖炭翁全家老小活下去的希望!可是卖炭翁的千般舍不得、卖炭翁的万般不愿意,这千余斤炭都只能“惜不得”,留给老翁的不过是轻薄的红纱和绫而已。 全篇至此,诗人没有说一句宫市的不是,没有道一句卖炭翁的悲惨,可带给读者的却是强烈的震撼与思考。卖炭翁、卖布女、卖粮农……无数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都在受着同样的残暴掠夺,都在遭遇同样的宫市之苦。白居易,身在朝廷为官,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他心系天下百姓,只有对老百姓有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只有心中有正义良知,才能化笔为箭,无情直指当时的权力高层。THE END
制作:沈 俊
个人简介: 苏丽,中共党员,贵州省江口县淮阳中学语文教师,现任学校党支部书记,贵州省初中语文乡村名师。热爱语文,热爱写作,自己开设了微信公众号“苏苏爱语文”。声明:语文湿地公众号每份资料都启用了原创版权保护,仅限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个人简介和首发公众号“语文湿地”。禁止任何转载、抄袭及不经许可用做商业用途的行为,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语文湿地的花儿草儿们:如果您发现自己的原创作品被学科网非法转载并用于商业用途,请花几分钟上传证据,语文湿地帮你讨回公道!方法:1. 语文湿地(https://yuwenshidi.com)搜索原创标题,可获取原创地址
2. 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原创文章的标题+学科网。可以获取非法转载地址https://jinshuju.net/f/xRmEY7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