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的审美,距离和菜头,还差着一个冯大辉

01
对连岳来说,这十来年里,和菜头是他相当温暖的回忆。
2007年,连岳为厦门PX的事情挺身而出,陷于风波,最困难时,接到的慰问电话来自和菜头。后来,和菜头离开服务多年的航空公司,去了腾讯,连岳的QQ密码丢了,也是通过和菜头找回来的。
他们在线下见过一次,按连岳的说法,因为二人观点的分歧,从此以后相敬如宾,再无联系。
真是让人无限感慨,又无比唏嘘。
这十年来,和菜头虽然离开了腾讯,但一直身在互联网,写公号,开发软件、小程序,在《得到》开专栏,卖松茸鸡枞,出书,拍短视频,进军影视行业,活力十足,各项事业风生水起,人称「网络慈父」。
连岳离开《南方周末》,一直偏居厦门,身体力行,输出个人自由和自由经济的观念。同名公号连岳拥有百万之众的读者,通过和读者之间源源不断的互动,成为当今互联网上为数不多的纯用户驱动的写作者。他投资房产,和朋友合作开公司,闲暇时打打麻将。按现在的标准看,自然也是人生赢家,是很多人事实上的「精神父亲」。
单纯比较两位父亲的事业,不仅愚蠢,而且毫无任何意义。但是,从审美上,还是能看出两个人不小的差距。
02
同为70后,和菜头曾坦言,虽然他的知识结构比常人要丰富一些,但在艺术方面短板明显。原因很简单,在那个相对还仍然贫瘠的年代,学习艺术意味着要花费更多额外的金钱。
所以,当他成人后,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画作,感到这是皇帝的新装,全世界参与的一场盛大撒谎。他在心底质疑,这怎么可能是艺术?
多年之后,他承认,没有打开视网膜的人生,就有那么尴尬。
在一篇公号文章里,回忆起童年,连岳说起过自己的一位小学同学,家境贫寒,脚上穿着自制的木屐一样的竹板鞋,每次下雨都被淋湿,冻得发抖。
可以想见,在幼时,连岳也缺乏相应的艺术熏陶,在艺术方面的见识不比和菜头高出多少。
但人会长大,更会自我学习。尤其是,对自己当年的缺憾和短板,在成人后,更会有如饥似渴般的渴望和补足。
03
这些年来,和菜头用一篇篇生动通俗的文字,向读者普及如何欣赏当代艺术。透过文字背后,可以明显感到,和菜头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鉴赏能力,已非常人能比,甚至超出许多专业人士。
原因很简单,自己懂是一个层次,把自己懂的东西,深入浅出讲给别人听,让别人也能懂,这是更高的层次。
为了讲清楚苏格兰画家彼得·多伊格的画好在哪里,和菜头不惜笔墨,用好几千字的篇幅,向读者分析彼得·多伊格特有的作画方式,和画家本人明确的个人发展线路。试图解答你我普通人在面对当代艺术时,经常会提出的三个问题:这画的啥?为什么要这么画?怎么欣赏?
▌ 彼得·多伊格画作《白色独木舟》,创作于1990年。在2007年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1130万美元
这样的文章,和菜头这些年写了不少。
从3年前的《周末,来点当代艺术》,到《春节读物:<小顾聊绘画>》,再到《如何正确欣赏左小祖咒》《谁演的孙悟空最好?》,一直到今年的《彼得·多伊格的异想世界》《请你警惕廉价的讨好》《写实和写意》,包括《得到》专栏里的相关文章,和菜头想让他的读者群体明白,面对当代艺术,以「像不像」为标准的判断方式早已陈旧过时。
人类画得再像,也敌不过几千万像素的相机。但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他和机器有所不同。
艺术家的任务,是表达他所理解的世界,在模拟真实的幻象和柏拉图「马的理型」所传达的真实之间,努力接近后者的真实。
和菜头提出,绘画作品,越是接近幻象,艺术价值越低;越是靠近真实,艺术价值越高。同时,他运用「双重幻象」的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多伊格的绘画,是画家看到景物后,描述景物在脑海建立记忆之前的某种状态,光影、颜色、轮廓如同定影液里的胶片,缓缓沉淀出最终的想象。
从这样的文字里,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和菜头对2000年西方艺术史从理念发展到形式变化的全盘熟悉。理解艺术家从「画神」过渡到「画人」,再拓展到「画世界」的漫长历程。也理解艺术从「怎么画」到「画得像不像」,再到「还画不画」,从关注宗教哲学逐步回归人性,回归内心情感和世俗生活的理念变化。
要想达成这样的境界,就得观摩大量的画作,从阿尔塔拉米洞窟岩画,到中世纪的基督教主题,到文艺复兴后的巴洛克、新古典、浪漫主义,一路溯流而下,再到19世纪末摄影术出现,文艺复兴后的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各种流派的代表之作。
▌ 西班牙阿尔塔拉米洞窟里,用炭条和颜料画出来的野牛,距今11000—17000年
▌俄罗斯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代表作《黄·红·蓝》
这还不够。进入到当代艺术阶段,还要理解杜尚把小便池摆进美术馆的真正意图。明白博伊斯倡导的「艺术回归社会」,安迪·沃霍尔强调的「艺术重在传播」,达明安·赫斯特直言的「艺术就是商业」这些细分主题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现代装置与行为艺术。
▌ 杜尚和他的小便池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洞察到,艺术最大的贡献,在人类观念的创新,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索,不断拓展人类理解和认知的边界。
理解这一切有多难呢?
和菜头说,最低限度你得买一本世界艺术史,最好是带插图的大开本,从原始艺术一路看到今天,书接近一千元,读完一遍大约三个月时间。除了读书,还有艰难的思考过程,反思自己之前的错误观念。最后,观摩大量的艺术品,通过观察和欣赏,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
你看,做这些事情确实很难,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
别人不好说,起码,在这方面,和菜头花费了相当多相当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如果你读过以上这些文章,这一点,你会完全赞同我的观点。
04
再说说连岳。在看到日本艺术家井上有一的书法作品时,连岳看不出好在哪里,第一反应觉得是忽悠。
▌ 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就是忽悠
有网友提醒连岳,「别转发了,连叔。这回丢人了。」连岳仍反问,「哪里丢人了?」
先不说井上有一是谁?他的作品好在哪里?这是后话。
先说心态。在面对自己不理解,欣赏不了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基本的良善,放下自己的偏见,试图去了解,这是一种心态。
另一种,则是固化自己的执见,免除自己的思考,既不需要想办法弄懂,也不需要提升审美能力,只需要认为对方是在忽悠,在骗人,甚至在装逼。
两种心态,前者认为自己还有提升的可能,后者则觉得自己的观念无比正确。显然,连岳不是前者。
再来说说井上有一的作品。
▌ 井上有一1964年作品,《 三十幅》
▌ 井上有一1978年作品,《愚智》
如果掐住你的脖子问,你怎么看井上有一的作品?性命攸关,你很可能脱口而出,违心地说句:好!
但心底肯定会觉得:这就是垃圾!我闭着眼都比这写得好,如果这也叫书法艺术,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做个深呼吸,恢复平静后,我们不妨认真探讨一下,要正确欣赏井上有一的作品,我们需要具备哪些背景知识。
首先,在对中国传统书法作品的沿革发展具备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中国书法在一千多年前传入日本后,在日本的流传和演变。
还要熟知井上有一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他生活的年代东西方艺术观点的碰撞和交融,对他的早期作品,成熟期作品到晚年作品有相当程度的熟悉,更要理解这种变化背后他在创作思想和理念上的变化。
▌井上有一在创作
这需要你在网上查一下他的百科资料,看一看他的大事年表,从年表里,我们能够得到这些粗浅的了解:
1、井上有一少年时代向往画画,但家境贫寒,只好选择花钱更少的学书法,后来更是放弃上花费高昂的大学,选择读师范,当了老师。
2、30多岁时,他的书法作品在日本多次获奖,后来又离开书坛,他对评审们轻作品重人际关系的做法大失所望。
3、他经历了二战时的东京大轰炸,在轰炸中受伤昏迷,经抢救才起死回生。在他身旁,尸横遍野,都是他的学生、同事、家长。
4、二战后,他深受美国抽象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影响,对波洛克的「滴画法」很感兴趣,从他的画法中找到了自己书法表现的相通之处,探索如何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原原本本表现出来。
5、同一时期,法国画家在借鉴东方书法里的「笔势」,浮世绘画家的版画风格成为孕育印象派这种新流派的动力。
6、井上有一多次临摹褚遂良、颜真卿等中国古代大家的书法,在形成自己的理念后,否定自己的书法家身份,在他眼里,没有书法不书法的分别,有的只是摆脱旧有观念的约束,通过自由书写,表现诚恳、真率的自我。
▌井上有一临颜真卿的《颜家庙碑》
对以上背景知识有所学习后,你才有可能对井上有一「将书法从书法家玩弄技巧转变为人的书法,把书法家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把自己从保守的书坛解放出来」的理念,有初步的了解和认同。
然后,站在欣赏当代艺术的角度,以西方艺术发展为横轴,以井上有一的个人艺术史为纵轴,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欣赏他的作品,做出合适的评价。
05
当然,这些年,连岳也在一直提升自己的审美。
在他的公号文章里,每一篇的题图,都是他精挑细选出的西方绘画作品。有一次在文章里,连岳说,有时为了挑选自己喜欢的配图,他花的时间,比写文章还长。
比如,最近的几篇文章,他分别配了这样的作品。19世纪,俄罗斯画家尼古拉·波格丹诺夫·贝尔斯基的《家庭作业》:
▌Nikolay Bogdanov Belsky:Homework
被誉为墨西哥壁画之父,19世纪的墨西哥国宝级画家迭戈·里维拉的《娜塔莎肖像》:
▌Diego Rivera:Portrait of Natasha Zakolkowa Gelman
19世纪末,意大利表现主义画家费利切·卡索拉蒂的作品《产妇鸡蛋》:
▌Felice Casorati:Maternità con le uova
再多翻几篇,可以看出,连岳更喜欢的西方绘画作品,大多出自诸如法国的克劳德·莫奈,德国的维利·鲍迈斯特,美国的威廉·詹姆斯,法国的保罗·高更,美国的爱德华·霍普等画家。
这些画家生活的年代,多是18世纪到19世纪,画家所属的流派,主要集中在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
写实主义的画家,更多还是在用朴素的笔法和亲切自然的构图,描绘人性真实,和社会的真相。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开始破除「画什么」,转向「怎么画」,抛除理智,追求感觉,注重通过光影、色彩、明暗来表达画家的情绪。
从连岳喜欢的画作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绘画的审美,停留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之后的现代主义艺术阶段了解不多。因此,在他眼中,从立体主义和抽象画派中借鉴理念,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井上有一的作品,自然逃不脱「忽悠」的嫌疑。
换句话说,连岳是在用静态的艺术史观,评判动态演进的艺术史发展,用过去的标准衡量当下,多少有点刻舟求剑的意味。
在介绍左小祖咒时,和菜头说过:
左小祖咒折腾了19年,如果你把这19年过一遍,无论理解赞同欣赏与否,你会承认一点:这个人要比看起来复杂得多,不仅仅是唱歌跑调那么简单。把他视为一个哗众取宠的跑调歌手,起码是认识太片面,不够尊重这19年的时光。
当然,作为自由主义个体,连岳有权捍卫自己的审美,他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绘画风格,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忽悠。
但不可否认的是,捍卫审美首先意味着选择,选择的本质是做判断,判断的基础是见识,是视野,是观念。用一个世纪前欣赏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审美标准,来判断一个世纪后的当代艺术,相当于用初中数学知识来解释微积分,看不懂是理所当然,也完全能理解的。
只是,连岳一直在文章中宣扬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要拥抱新的观点,接受新的变化。但起码在当代艺术这个领域,他需要好好补充,好好更新自己缺失的见识和观念。
06
前几个月,连岳和两位朋友合开了一家公司,主要产品是一个读书公众号,叫《会读书的人》。
合伙人之一的千巨万,是位画家,在《千巨万|小孩子如何「学」画画》一文里谈到:
仔细想一下,出现一个新的、完全一样的梵高或伦勃朗,他们一定都不会被称作艺术家。更何况,艺术的发展是不断扩展的,也是一般人已有的经验体系根本评价不了的。所以不要理会别人的评价。他们真的不懂。
喜欢画画都是因为绘画能够提供表达自己的途径吧。最自由的人会最像他自己。我们追求的是那种突破束缚自由表达的状态。而孩子天然自由。
在成长中,孩子们的这种自由状态会慢慢消失。而那些真正成为艺术家的人,则非常了解规则的边界在哪里,他们会不断去突破它,一遍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并照向人群中相同感受的人们。
这么想想,艺术家更像是人的终极状态。而我们都是过程中的艺术家……
这个公众号的文章,连岳也会经常读,想必,从这篇文章里,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连岳会有新的认识。
07
在微信公众号生态圈里,还有位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意见领袖级人物,冯大辉。
他是数据库技术专家,离开阿里巴巴后,曾任职丁香园的CTO,离职时说好的期权没兑现,反而遭人在网上构陷。冯大辉很愤怒,逐条反击。
作为好朋友,和菜头仗义执言,劝解冯大辉不要被别人的节奏带偏,好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冯大辉也是位文艺青年,在他的公号里,除了路见不平抨击一些互联网企业的龌龊做法,他还不止一次和读者分享自己喜欢的现代艺术。
比如,最近他去了西班牙,在马德里看了埃舍尔的画展,遗憾没能去荷兰海牙的埃舍尔博物馆好好看看。在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里,观赏毕加索的作品,还有大量的达利以及胡安·米罗的作品,为之感到惊喜。
▌胡安·米罗:肖像 II
游览巴塞罗那时,冯大辉参观了毕加索博物馆,看完后,基本理解了毕加索艺术创作上的成长过程,意识到这也是个画家不断创新的过程。
▌达利:The Great Masturbator
他还兴致勃勃地逛哥特老街区,对着墙上巨大的涂鸦拍照,游览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米拉之家,还有巴特约之家,神圣家族大教堂。
精力如此充沛,兴趣如此广泛,以至于让人怀疑他这次的商务公干,更像是一次精彩的私人艺术之旅。
从他的兴趣所在,可以看出,冯大辉对现代艺术的欣赏,颇有见地。
08
按和菜头的说法,以他的理解力频谱之宽,他和连岳并不存在多大的观点分歧。
他俩确实见过一面,见面时,连岳留着西瓜头,而和菜头对西瓜头没有任何免疫能力,想笑又不敢笑,忍得好辛苦,凳子都抓裂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他只好离连岳越来越远,就此错过了两人把酒言欢、秉烛夜游的青年时代。如今,在网络上,成为两座遥遥相望的岛屿。
和菜头没有忘记,他很多年前打开连岳的博客,封面图的大海之下,写着:必见辽阔之地。而那时,和菜头喜欢的签名档是:如此生活,你早已安排甚妥,如海峡环绕,我欣然其中。
想必,这两句签名,或许能解释一些更深层次的缘由。
不过,无论如何,在审美上,连岳距离和菜头,中间起码还差着一个冯大辉。
参考资料:
1、和菜头公众号:《槽边往事》(bitsea)
2、和菜头《得到》专栏:《槽边往事》
3、连岳公众号:《连岳》(ilianyue)
4、连岳合作创办公众号:《会读书的人》(TheBestReader)
5、冯大辉公众号:《小道消息》(WebNotes)
题图摄影:Public Domain Pictures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