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强求不分手的样子真难看。”

越来越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重要的是讲究一个“度”。太过热情大多会引起反感,太分清你我又容易制造距离。
我一个发小,只要恋爱就会失联。她把全身心都投注在男友身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黏在一起。于是她的生活半径与男友完全重合,完全没有私人空间可言。
发小觉得这是两人关系亲密的表现,但每次恋爱一过了蜜月期,立马两人就能闹得天翻地覆,当初什么都说好的男友,最后总嫌她太过依赖。
还有一个朋友,是刚刚归国的精英男性。他觉得感情里两人应该平等独立,所以他和恋人所有的事都划成楚河汉界,他送女友一条手链,就一定要女友回送一个相机包,甚至连AA饭钱也要精确到分。
可是划分的太清楚的爱情,再火热的心都能迅速降温,所以他的恋爱从没有超过三个月的。
健康的爱是什么样的?
不是无限度地去爱,而是我愿意在能力之内让你最自然顺心地生活。
我想,那个与人相处之间最合适的“度”,大概是自然而然、由心出发的对待。

曾经我也不理解为什么爱是有度的,难道不应该将所有的热情都宣泄给对方吗?
所以每次恋爱我总把男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全,让自己疲惫不堪,但即使这样我还总是不被理解。
明明自己已经倾其所有牺牲自己,但对方都说这样的好让他喘不过气。
后来有次与父母吵架,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我身上,这让我非常压抑,没有自我。这时我突然发现,以爱的名义强加给恋人的压力并不比以爱的名义控制子女的父母少。
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都需要留下空间,以彼此都舒服的方式自然相处。
说到这,我想起身边的一对朋友。他们是我们公认的模范情侣,前两天才过了十周年纪念日。
很多人问过我如何将恋爱长久保鲜,每每回答时,我第一时间总想起他们俩相处的种种。
他们两人在交往过程中从不踏进对方的隐私区域,比如女生和我们聚会、旅游时,男生不会强要求参与;男生晚上有邀约,女生也不会刨根问底,连环夺命call叫他回家。他们空闲时可以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用非要找折中之处,两人同进同出。
当然他们也没有刻意把两人的生活分得一清二楚,无论谁有新的想法,想尝试新的行业、领域,另一方都会全心全意支持、鼓励,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搜集资料提供切实的建议。如果在外受了委屈,他们会是彼此的避风港,用一己之力撑起两人的生活,让对方能安心舔舐伤口、做自己。
他们两个人就是这样用最自然舒服的方式相处,维持着自我与恋人之间最适宜的度,即使共处一室时互不说话,也并没有感到尴尬,而是安心。
我想,这就是这样高品质感情不会变质的原因吧。

美国心理学硕士邓肯提出过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安全距离的理论,谈到不同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应该有礼貌性距离。
这个理论在面世后广为流传,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后发现,这个距离确实令同处的两人都非常舒服。刻意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距离去靠近对方,反而适而其所。
好似我们在餐馆吃饭,每一道菜的分量都离满足的线差那么一点,一顿饭吃完就想着再来一次,但如果这时多点一份,却不想再下筷子。也比如我们和好友相处,每次聚会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但如果住在一起,最多一个月就会相看两厌。
记得有次看《琥珀》,对白里有这样一句,“最好有限度地爱,懂么?无论爱什么,必须有限度。”
这让我想起丁立梅写过一段话:
“爱太满了,对他而言不是幸福,而是负担。世上的道理,原都是这么简单,无论是爱物,还是爱人,都要有节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时,太多的爱不是爱,而是巨大的伤害。”
无论是餐厅中的菜还是久违的好友,感觉中差的那一点就是恰到好处的度。

亦舒有段话我很赞同,“其实做普通人最开心。没有侈望,顺其自然,尽其本步而游于自得之场”。
身处一段好的感情,会让彼此都处于最自然放松的状态,这样松弛有度的相处方式,才能成就最好的你我。
世上从没有天生合适的人,大多是三观相似,决不干涉对方,有限度的掌控彼此距离,相处和独处一样自然。
这一路,不是没你不行,但有你更完美。
这就是恋爱最合适的度。
其实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度,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淡。
顺其自然,维持合适的度,才是获取最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插图 /网络编辑/仿生人1号机排版/阿树《“喜欢你是我的事,与你无关。”》-《小孩子比你更明白“长大”是怎么一回事》-《成年人在朋友圈的“撒娇”,都是单给一个人看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