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说采访》专栏十八
采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刘国昌  在人民日报40年来的工作中,我主要是做编辑工作。每天看稿、选稿、改稿、编版和写稿。  偶尔也出去采访,但次数不是很多。然每出去一次都有收获,特别是采访一些人物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写稿上都有较大的提高。  比如我采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毕季龙先生,就是一次收获很大的采访。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有个《名人专访》专栏,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毕季龙先生是编辑部拟定的采访对象之一,我欣然前往采访。  采访前,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毕老是我国的资深外交家,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进行研究。1979年至1985年期间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85年卸任后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活动颇多。  看了这些材料,我想这位经多识广的大外交官一定架子不小,恐怕采访未必能深入畅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如约前去采访。  记得那是在1990年春的时候,我骑自行车来到毕老家中。毕老的家在京城东城南小街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院内清静、整洁。北屋门启处,毕老笑盈盈地站在那里迎接我。但见他中等身材,身着一件中式上衣,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我们坐在沙发上交谈,开始我比较拘谨地提些问题,没想到毕老应我所问,一一娓娓道来。见此情景,我们便放开了交谈。  谈如何认识美国的富,谈如何认识美国的“自由”、“民主”,谈联合国见闻和美国的社会和生活。毕老有例证,有分析,谈吐有致,逻辑严密,使我如沐春风。我暗想,这纪录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啊!  时近中午,我告辞出来,说把稿子写好后请他审改。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并送我至门口。  过了几天,我将写好的稿子送毕老审改,很快他就将稿件退还。打开稿子一看,密密麻麻地改了不少,有文字方面的,但更多的是提法。比如原稿写“有人对美国羡慕多,甚至有点迷信,说什么‘外国月亮比中国圆’……”  毕老改为:“有人对美国羡慕多,(个别的人)甚至有点迷信,(虽然没有说)‘外国月亮比中国圆’,但总觉得……”括号内的字句是毕老所加,从中可见他的严谨和文字功力。  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看了以后对我的启发很大。  记者采访不是简单的“我问你答”,而是有益的交流。通过采访、交谈、切磋稿件,对记者的促进和帮助也是很大的。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