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说事
公众号ID:laojiss2017
关注
《人物坊》专栏
锤炼语言功,不妨从三个方面下手
丁邦文
语言功夫是记者的看家本领。要将之锤炼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心思。
叙述语言:多了引人入胜的“活水”
“上边千条线,基层一针穿。到了村一级,就算见底了,大事小情不办利索,群众会拿指头背后戳你,闹不好还有人指你鼻子骂大街。”“开场喇叭一响,我俚脚底就发痒。一场戏一看,浑身的毛病眨眼工夫就没了。”“一家人,一家事。一家事,一家办。这种三岁伢儿都懂的理,干部倒不懂了,说出去笑得人肚子疼!”这是随手摘录南通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驻点调研》专栏里的几段话。
通过这些话,仿佛看到一位位性格朴实、个性鲜明的基层干部群众,就站在你面前侃侃而谈,未经雕琢与加工的语言似乎还沾着田野的朝露。很难想象,如果记者不是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绝对不可能写出如此鲜活生动的语言。这种语言,任你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如何苦思冥想,都不可能编造出来。
报纸作为大众读物,以传递信息为根本目的。像南通日报这样的基层党报,更应追求传递速度最快、传递效率最优,实现与广大读者群众的“零距离”。事实上,在过去的相当长时期,记者、编辑坐在装修豪华的办公室里,整天守着电脑、电话、传真、复印机这些现代化设备,凭借高度发达的通讯手段,热衷于同党政领导机关建立“热线”,满足于在材料堆里寻找“样本”,新闻稿件不少是抄、摘、印过来的“中转”货,自然难有独具个性特色的语言,更加不可能有来自基层百姓嘴里的时鲜“土货”。如此,只能使报纸离广大群众越来越远,“基本上”、“原则上”、“据了解”之类的“客里空”语调,重复出现率高得惊人。有的记者,由于太久“深居简出”脚不沾泥,新闻语言已经呈现批量“复制”的趋势,令人读起来如食“注水肉”,味同嚼蜡。更有甚者,在南通本地的报纸上,经常发生当地人说外地话的现象,如本地明明称父亲叫“父”叫“爸”,文章里却移植了北方人的“爹”,还有“咱”、“咋”、“啥”之类的外地口语,让群众看了发笑。
版式语言:形成新颖别致的“多表情”
一直以来,南通日报也同多数同类地方党报一样,面临着版式相对呆板、单调的问题。曾几何时,少数基层的办报人还有个认识误区: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只要把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出去了,就算是完成任务大功告成了;而且,因为承担着这样特殊的政治任务,党报就不可能在版式上有太大突破与创新,“生来”面目无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个认识误区,通过“走转改”实践得到澄清。
在“走转改”中,南通日报编委会从制度规范、绩效考核、版面保障等多个方面着力,编委会成员带头示范,将包括部门主任、副刊编辑在内的40多名记者、编辑纷纷“赶”向基层,要求身上淌着劳动的汗水,脚上沾着跋涉的泥巴。
同时,报纸拿出相当比例的重要版面,在显著位置开辟《我在现场》、《驻点调研》、《新春走基层》等相关专栏,即时刊登来自“走转改”第一线的消息、通讯、现场特写,并配发现场感与视觉冲击力俱强的图片。原料充足了,版面语言随之生动、丰富起来。《潮起通州湾》放在头版显著位置,配了两幅图,加了较粗的框线,这在过去是重大政务要闻才有的规格。《异地走基层见闻》分了上、下篇,《大学生村支书的一天》、《邻家大哥的“年终盘点”》用了将近半个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难”待破解》甚至用了大半个版面。这样的版式,过去因害怕臃肿而忌讳,现在则形成某种强势的版式语言,把重要稿件明白无误展示出来。夜班编辑们反映,现在从基层捉到的“活鱼”多了,消息、通讯、侧记、特写等等题材丰富了,版面调度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炊。同时,记者下基层时一手拿笔一手端相机,版面缺少好图片这一老大难问题也得到缓解。而且,那些图片是由记者随手抓拍,现场感极强,绝非过去由摄影记者导演、摆拍而成,为版面增加了亮色、活力。
标题语言:频见平实朴素的“大众体”
对于报纸新闻来说,标题是文章的灵魂、版面的眼睛。读报人大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一张报纸在手,往往先粗略浏览一遍标题,接下来再按照标题的精彩程度,选择阅读的轻重次序。当今厚报时代,标题之重要更是如此。我在南通日报工作了20多年,无论是担任采访部主任修改记者稿件,还是担任编辑部主任编稿子、组版面,感觉制作修改标题是最为费劲劳神之事。过去,记者习惯了从文件、报告、讲话中抄抄摘摘,不少文章的标题几乎“格式化”了。再看看上下左右,好多同类报纸的标题也患了同样的“八股病”。
南通日报着眼于真“转”实“改”,在制度设计上要求记者、编辑将“走基层”纳入常态,同时通过考核、评比等多种杠杆促进优质稿件的批量产出。生动鲜活的稿子多了,标题语言就不再枯燥干巴,标题制作也就不再是难事。
《责任田流转,庄稼人得益》、《企业来了,我们村变了》,都是用的群众口头语,普普通通的大实话,既准确概括了稿件的主要内容,又带着浓浓的感情,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表扬稿的标题避免了庸俗化。《“机构”几十个,村官难应付》、《农民盼农技人员“常在村”》,一语点到问题要害,没有太多欲言又止的修饰之词,也不搞什么云遮雾罩的弯弯绕,监督类稿件没有咄咄逼人的张扬气。
《自掏腰包自寻乐,草根演给草根看》一文,说的是农民自娱自乐搞文艺演出的事,用了工整对仗的联语体,又嵌入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生动传神,风趣活泼。《我在丁堰当“民警”》,一个“当”字,说明体验者是身心俱入,而不是做客人、当旁观者。试想,读者看到这样的标题,报纸在手里停留的时间一定会变久,受到的关注与好评一定会多起来,其影响力与感染力也随之增强。
(作者为南通日报社编委)
相关阅读:
说说我写稿的两大诀窍
我与副刊编辑们的“缘”
锤炼语言功,不妨从三个方面下手
相关推荐
- 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三思而后行是哪三个方面
- 爱要怎么说出口歌词(爱的语言经典话)
- Java反编译工具(exe反编译成c语言)
- 什么是数据结构?有关数据结构的讨论涉及哪三个方面?(大二数据结构到底学了个啥)
- 我喜欢你的各种语言52种(各种语言表达方式)
- 难学的语言排行(汉语怎么学 从零开始)
- 谈恋爱的语言技巧(男生谈恋爱技巧和语言)
- 激励人的语言有哪些(激励性语言100句)
- 关于语言的作文(关于语言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 赞美的语言有哪些(经典的赞美金句)
- 语言的特色有几种(语言的特点分为几大类)
- 难过的语言发朋友圈(内心难过的描写)
- 韩国语言学院申请(韩语专业的大学)
- 有语言的动物有哪些(十种动物的交流方式)
- 泰国什么语言为主(泰国有几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