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市场化并非发源于地摊,而是农村和沿海

为什么市场化发源于农村和沿海
文 | 朱海就
中国的市场化有“两个开始”,即是从农村开始的,也是从东南沿海开始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农村到城市扩展,从东南沿海往内地和北方扩展的过程。那么为什么是从这两个区域开始的呢?下面予以说明。
农村和东南沿海这两个区域都是以前管制相对薄弱的区域。在改革之前,大部分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生活在体制之外,有自我谋生(市场)的能力。农村的管制相对弱,福利少,农民最有渴望改革,如小岗村的农民,他们不像国企员工,本来就没有什么保障。
这些没有保障的农民最迫切希望通过发挥自己的企业家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管制放松之后,“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大量的个体户和乡镇企业在农村纷纷涌现,这正是“人的行动”意义上的产权的产物。
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一直来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区域。东南部较多地保留了市场知识,没有被计划经济赶尽杀绝,其资本主义精神只是因为被计划经济压制。在东南沿海,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交易规则和制度基础保留得比北方和内地更好,比如讲诚信的商业伦理,在文化上强调“事功”,这种商业精神在永嘉学派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地区的农村,即便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还在做生意,很多人拥有手工业知识,比如浙江,手工业知识发展成为区域特色产业。放松管制之后,中小企业、个体户的迅速成长,成为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政府不是不想搞计划经济(非不为,而是不能),而是因为中国实在太大,人太多,并且本来工业化程度就比较低,所以难以在短期内建立大量国企,把大部分人纳入到体制部门。这使得大量人留在体制之外,从而使市场知识得以保留。相反,如中国像苏联东欧那样全面搞工业化,把大部分人都国有化、体制化,把中小企业都消灭干净,那么后来的市场化改革必然失败。
工厂中的工人与体制中的官僚和体制外的农民不一样,后者往往必须有一技之长,比如有手工艺知识,也要学会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相反,大工厂中的工人和政府中的官僚没有这种激励,他们只需要每天操作固定的机器,或完成给定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动力去学习其他技能,企业家精神更是丧失了。当工厂倒闭时,他们也失去谋生能力。
所以中国的农村改革很顺利,而国企改革则很困难,政府改革想必更困难。幸好,体制外的市场部门成长起来之后,为国企改革创造了条件,国企员工可以在市场找到工作,一些能干的国企员工被市场部门重新雇佣,也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原先国有化程度很高的地区,市场化至今都不成功,如东北地区。因为国有化程度越高,市场知识消灭得就越彻底,同时,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也就越薄弱。这些地区,虽然硬的基础设施有改善,但制度基础设施改善不明显,改善这些软的基础设施难度更大。
市场经济不是建立在钢筋水泥上的,是建立在良好制度之上的,假如制度改善不了,市场经济也就无望。由于南方的企业家的流动,市场秩序也部分地扩展到北方和内地,使这些地区的市场化有所改善。
以上说明中国的市场经济源于农村,源于东南沿海的理由。市场秩序的扩展过程不是谁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放松管制后自发产生的。如中国的市场化过程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那就是要不断放松管制,去体制化,去国有化。
朱海就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北京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曾赴哥本哈根商学院做访问学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