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春秋 三十四 叶落归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故道文苑】
原创作品,违权必究姜子牙春秋作者:李志清 图片来源:网络三十四 叶落归根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姜子牙齐国就任一晃就是二十个春秋了。齐国大治,人人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姜子牙欣慰不已。
雄心勃勃的姜子牙已感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行走蹒跚,时常还得孙子照看,有了近黄昏的感觉了。每逢他看着孙子姜乞这样孝顺爷爷,心里格外高兴,笑得那么开心。
姜子牙已是三朝元老,两大辅臣,千古一相。看着眼前英姿勃发的孙子姜乞,心想:保住大周天下,后继有人,怎能不使他满意放心呢?
这年正是周康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015年。盛夏的一天,姜乞让爷爷坐在小推车上,推着爷爷徜徉在蔽日林荫曲径上,姜子牙虽也是老态龙钟,步履维艰,耳背眼花,但是思维还是很清晰的,尤其是回忆起来当年在牧野故里门口钓鱼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对孙子滔滔不绝地讲起小时候磻溪钓鱼的往事:咱们家西面二里地有座不太高的大山,称作磻溪山,山下有条常年流水不断河流,叫做磻溪,流经咱家门口,在那里形成一个大潭,潭水清冽甘甜,水里鱼肥虾多,我时常独坐谭边抛钩垂钓。以后到了西岐,再也没有在那里钓过鱼了。我真的很想回老家看看,现在老了,行走不便,一旦我闭了眼还要把我送回老家去。一席话,道出了姜子牙的心声,叶落归根,也是中原所有人的冀盼。姜子牙稍微停了一会儿,又给孙子讲述了姜氏祖籍南阳,商代中后期举家迁居牧野姜塬(见湖南《姜氏族谱》)。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土地肥沃。很适合居住,因此就定居这里。
周康王六年农历十月二十,天空阴云密布,鸟鱼虫兽不知蛰伏何处,世间是那么静谧,静的连掉在地上一根钢针就能听到。几天来姜子牙静卧病榻上,眼睛微闭,显得是那么安静,似在梦乡神游。房间里立满了子孙们,个个屏着呼吸,都在注视着这位安详的老爷爷。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老爷爷即将驾鹤西去。都想在他弥留之际多看上两眼。午时刚过,大家发现姜子牙嘴唇微微一动,没有发出声音,顷刻间颜色失去正常,大家立刻意识到老太爷魂归西天了。姜子牙就是这样走完了113年人生路程,寿终正寝了。
葬先祖齐地还是故里姜塬,大家意见意见很难统一,就在这时康王下了诏书,国师姜子牙务必葬于毕,陪文王、武王,王命难违,怎么办呢?这件事使姜子牙的贤孙们举棋不定,一筹莫展。
最后他们商定,将姜子牙的衣冠葬于营丘,准备把灵柩运往毕地安葬。就在大家给姜子牙穿送老衣时,从他衣袋里发现一块打磨的十分精细的兽骨,上面刻着“叶落归根”四个字,大家忙着操持丧事也没有多在意。
姜子牙薨后,数十名子孙皆都沉浸在极度悲哀之中,忙前忙后,料理后事,发讣告,放焰口,办道场,祭奠亡灵……
姜子牙的灵柩放在都城的广场上的灵堂里。从第五天始,每天都有络绎不绝吊唁团队或个人,吊者缓缓走进吊唁厅堂,沉痛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齐国始祖。
祭典之后,然后备置灵车,挑选了几十名强壮兵士,连同姜子牙的贤孙们护送灵车奔往镐京。灵车日夜兼程,十三天后来到了将姜太公的故乡牧野姜塬,这里是姜氏祖茔,按照家乡的规矩,坟茔进丁得给先祖焚箔烧纸,为祖坟添土。于是灵柩便在一棵大树下停住。
灵车准备继续西行,不知是怎么回事,灵车像灌了铅似的,灵车就是前进不得,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灵车仍是纹丝不动。有的在前面拉着马笼头,又在后面有力推,还有的举鞭使劲地抽打着四匹快马,就在这一刹那间,马套拉断了,棺材瞬间滑落下来。棺材底也掉了,姜太公遗体也从棺材里面掉了出来。大家七手八脚把姜太公重新成殓。说起来也真奇怪,灵柩怎么也抬不起来。姜乞等人低头思存这件跷蹊事。哦,他们突然想起祖父衣袋里的那块兽骨,终于明白了祖父的意图,“叶落归根”就是让子孙们把他安葬于老家,大家一商量,就把姜太公被埋葬于牧野姜塬。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丰殡厚葬,就地山上运来几车青石,券了一座墓穴,把姜子牙的尸体安葬在这里。然后又把将姜太公的棺材运往镐京陪文武王而葬。
据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伐纣功臣姜子牙》记载:“姜子牙薨于周康王六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享年139岁,归葬于今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河南通志》载曰:“汲县城西北三十里太公泉,因墓而建庙。汉崔瑗碑已失,卢无忌碑存……”
清人王昶在《金石萃编》里也讲述了姜太公墓的具体方位,“去汲县城三十里,崇岗巉岩,林木丛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土人即其地建庙以祀也。”
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西城区兼职历史教研员纪连海先生,在百家讲坛就明确指出,“姜太公墓在河南卫辉市。”
关于各地姜太公墓的典籍记载还很多。例如:
丰京太公墓
《礼记·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
咸阳太公墓
太公墓位于陕西咸阳市周陵镇。在周文王与周武王陵寝的东边约500米处,陵墓高约8米,陵墓周长不过百十米。南边立有一块石碑,石碑有一米多高,上有三个大字:“齐太公”,此碑系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陕西巡抚毕沅亲笔题书。
《大清一统志·西安府·古迹》载,子牙墓在咸阳县东北。《礼记檀弓》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元和志》载,墓在县东北十里;《寰宇记》载,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通志》:在文王陵东北。
《陕西通志》卷九十一《艺文七·碑记上》载,咸阳之北,毕原之上,周文王、武王之陵在焉,而周公、子牙之墓亦在。
镐京太公墓
《诗氏族考》(二)卷五《人表考》载,尚父姓姜,名望,字子牙,……《易林》曰望,《抱朴子》曰姜公,亦曰姜老……封于齐。卒年百余岁,葬镐京,陪文王之墓。唐上元元年,尊为武成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谥昭烈武成王。
卫辉姜太公墓
《卫辉市志·文物》载,在卫辉城西太公镇吕村西一公里的黄土岗上,墓前有“周姜太公茔葬处”碑,为清康熙年间卫辉知府立。据《河南通志》载:“在府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
太公衣冠冢
在临淄齐国故都南15里,今闻韶街道张家社区以南。封土现高18米, 南北50多米,东西55米。在1986年于冢墓东侧出土两件汉代陶壶,因此被认为是汉代所筑。近年新建太公纪念馆,成为研究和凭吊姜子牙的地方。
姜太公死后葬于何处,真冢在哪?疑云重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较流行的有三种说法:
山东临淄说。《史记·齐子牙世家·集解》引《礼记》曰:“子牙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后汉书·郡国志》在临淄条引《黄览》说:“吕尚冢在临淄城南去县十里。”据考察,所谓的“吕尚冢”即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故都城南7.5公里永流乡张家庄南,当地人们谓之“衣冠冢”。《齐记补遗》载:“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临淄县志》记载的更具体:“太公衣冠冢在城南山王庄北。”今属永流乡张家庄域内,这就是《黄览》中所说的“衣冠冢”。山东研究姜太公专家,齐文化研究社张龙海先生说:“衣冠冢封土现高15米,南北50多米,东西55米。1986年还在墓东侧出土两件汉代陶壶。看来为汉代所筑。”
陕西咸阳说。李吉甫的《元和郡志》记载:“姜太公墓在陕西咸阳县东北十里。”清朝学者毕沅写的《关中胜迹图表·卷四古迹》里说:“太公墓,在文王陵东(咸阳)。”据考察,仅有记载,未有实物。偌大一个咸阳地域,实难找到太公墓的一点蛛丝马迹。且又记载的十分笼统。关于返周而葬,山东临淄张龙海先生说:“相传文、武王、周公均葬于毕,然而据杨宽先生考证,古代渭水流域名毕者有两处:一,在今西安东南,当是文、武葬地所在;二、在今渭北咸阳毕原,为战国秦惠王,秦武王的公陵和永陵所在。毕沅所说的文王陵,实际上是张冠李戴,误将秦岭作周陵。
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的陵墓均无坟丘。《易·系辞传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所谓;‘不封’,意指墓表不起封土。《汉书·刘向传》:‘殷汤无葬处,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于毕……皆无丘垅之处。’东汉崔实《政论》:‘古者墓而不坟,文武之兆,与平地齐。’从已有的考古资料看,殷商和西周的各类墓葬(中原地区)均无坟丘。坟丘墓的出现约在春秋时期。因此现存的所谓文王陵、武王陵的靠不住的。因其高大的封土堆,与‘不封、不树’的殷周葬制不合。到目前为止,陕西西周的天子陵无一发现,周陵虽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但尚未经考证证实。那么,与文武陵有直接关系的太公墓也无从确认。”
河南卫辉说。此说史书记载的较多又十分具体,且还有实物。除《河南通志》和《金石萃编》的记载外,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汲县志》载曰:“周姜太公墓在城西北地名太公泉上,因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晋卢无忌碑存。”现存的“修太公庙”碑上刻有“因墓建庙”的字样。据有关资料记载:卫辉太公故里的寻根祭祖活动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东汉的太公裔孙汲县县令崔瑗,西晋的太公裔孙汲县县令卢无忌和北魏时期的汲郡太守太公裔孙穆子容等太公后裔都曾到太公故里太公墓前祭拜太公并且修祠、建庙,弘扬太公文化。北宋哲宗时,当朝宰相姜太公的64代孙吕大防也曾来太公故里寻根祭祖。《大宋卫州新乡县穆村重修太公庙碑》里是这样说的:“州之西有公之泉,揭石以纪其谱牒,文古书隶,断缺不完,而尚可考,由是知公其卫人与欤(yu)!比年大丞相汲国公(即吕大防,笔者注)因祀曾祖茔域,亲谐祠下,称四十七代孙(世系有误,笔者注),庙去先莹,逾淇水(今卫辉太公河,笔者注),东西正相对……”这几句话,描述了太公墓在卫辉的位置。
广西学者,姜子牙裔孙吕梁先生到太公泉考察后,撰文《吕尚新论》,载曰:“我是吕尚第一百代孙……数十年从事文史考古牒谱研究工作……吕尚籍贯是河南卫辉市太公泉无疑。”
20世纪80年代末,浙籍台胞耋寿学者、太公裔孙姜竹多次来太公泉祭祖扫墓。他说道:“在其他地方没有出土文物证实的太公墓前,我们就认定太公墓在河南卫辉太公泉。”
《中华吕姓》主编吕心惠先生说:“姜太公墓在河南卫辉市,我们是太公裔孙,绝不会认错坟山,拜错祖宗。”
姜太公墓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太公镇太公泉村西南一公里处,今属吕村地域。“头枕凤凰丘,脚蹬钓鱼沟”。墓的相口,为“辛山乙”。墓前是清康熙二十年仲春卫辉知府杨茂祖立的“周姜太公茔葬处”墓碑。据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墓志,说明这里就是姜氏祖茔。
中华民国年间,这里战乱不止,荒旱频仍,民不聊生,为了看管好姜太公墓不被破坏,太公泉村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日夜轮流视看守墓,以期墓冢无恙。
1949年后,社会安定,墓冢不再有人看守。太公墓安详地静卧凤凰山下,钓鱼沟水潺潺不息在墓旁萦绕迂回。然而三千多年逝去,时过境迁,当年的胜景回归于大劫,墓冢遭受风雨雪霜的摧残,千疮百痍,无人问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春风吹绿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太公墓沐浴在灿烂的艳阳天里,20世纪80年代中期,侨居海外的太公后裔开始漂洋过海莅临汲县(今卫辉)寻根扫墓。鉴于笔者对太公文化的钟爱和写地方志的涉入,增强了对太公墓的保护意识。
20世纪90年代前,太公墓与普通坟墓大小一样,略微隆起。后由吕村人重新扶立“周姜太公茔葬处”墓碑,太公墓再次隆起。
1995年冬,姜太公后裔崔玉录先生出资,由吕村村两委以及钟情子牙文化的热心人士,李志清、来金文、嵇同、嵇振保、孔令奎、等人重新堆封了太公墓,开创了建国后真正有人保护的先河。1998年由李志清倡导、策划,崔玉录与姜太公理事会又在墓前立碑“姜太公吕尚之墓”。碑高2.2米,宽0.72米,厚0.22米。碑阴镌刻“姜太公史略”。曰:“商庚丁帝八年(公元前一一六0年,按断代工程应为公元前一一二八年,笔者注)八月初三生于姜塬(今子牙镇),本姓姜,从伯夷封吕,正号吕尚,字子牙。坎坷至老,精韬略数,钓于渭滨,谋救姬昌,八十为文王师,号子牙望。武王拜尊师尚父,灭商纣,建西周,封齐为第一代齐国君侯,成王命息管、蔡之乱。授子牙有征伐诸侯之权。君传位子吕伋,终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一一二一。也说公元前一〇一五年,笔者注),高寿一百三十九岁(也说一百一十三岁,笔者注)。战国时传《六韬》《三略》为太公口授,遂称子牙兵法。齐、吕、姜传二十世二十九君,凡七百年。太公裔分吕、齐、丘、崔、卢、高、丁、尚、柴、骆、易、年、贺(庆)柯、桓、厉、魏、章、浦等。由氏改姓,实源出齐。太公渭水钓璜功勋著,营丘建业世泽长。雄风万古矣。”碑文及《太公史略》均有姜太公一百代孙,原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吕梁先生撰文、书丹。
墓前还立有吕梁先生撰文、书丹的太公墓志铭。曰:
“远来瞻祖德,卫辉太公泉。先莹三千载,毁修感后贤。
公生古汲州,殷商有姜塬。庚丁八年诞,八月初三产。
少壮多侠义,除妖拯危难。弃官隐故里,垂钓云水间。
坎坷出智叟,棘津莫等闲。羑里救明主,西伯得安还。
七二临渭璜,十年钓月郎。渭水访限日,军师佐文王。
人心归西周,纣辛自焚亡。武王师尚父,六韬开国疆。
遗嘱葬家山,青冢对溪流。裔分四十氏,子孙遍九州。
齐君二十九,七百四十秋。上国衣冠仪,太公家教优。
孝悌为富民,万古思根由。贤裔枝叶繁,文韬武略优。
既无外星人,神仙是人谋。精气神旺足,高寿一三九。
封神榜传奇,子牙显神威。祖德永弘扬,华夏必振兴。”
卫辉太公古文化研究会(卫辉市姜太公文化研究会的前身)2000年成立,保护修葺太公墓责无旁贷,2002年在太公墓前修建汉阙一座。
初由江苏无锡市洛社镇大德志士陶珍女士和丈夫张国建先生携子女捐资修建。由李云和设计,混凝土结构,单脊灰瓦串沟。阙高6.9米,宽9.9米。横额刻着“高山景行”,阴面刻着“震古烁今”苍劲有力的八个大字,为卫辉市原书法协会主席耿汉夫书丹。阙的正面和背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石刻汉画,由卫辉太公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志清绘制。这八幅线刻汉画分别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刑天断首》《大禹治水》《神农尝草》《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由吕村民间艺人平津天镌刻。
从1995年起,开始在这里有组织地举办姜太公诞辰活动,以后来自姜姓、吕姓、邱(丘)姓、高姓、崔姓等宗亲会,在太公墓举行过大型的祭奠活动。
2000年以后,太公墓由民间崇尚太公文化的嵇同、嵇振保、李志清与他们组织起来的卫辉太公古文化研究会共同义务保护着,并积极申报成功新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太公墓东260米至汉阙前打通了神道,极大地方便了祭拜、瞻仰者。2019年春,姜氏后裔姜氏宗亲总会斥巨资100万元人民币再次对太公墓进行修葺。墓周进行了石砌,墓顶种植了草坪。而后陆续修建、完善姜太公文化建筑设施,打造成为姜太公后裔寻根祭祖圣地和打造姓氏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作 者 近 照
作者简介:李志清,河南卫辉市太公镇太公泉村人,现为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卫辉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卫辉市姜太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太公文化研究和志书编纂。代表作有《情节是故事的生命》,编著书籍有《根在卫辉》《太公文化》《太公泉乡志》《姜太公的传说》等。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
欢迎投稿,稿件须是原创,文责自负。稿件请注明作者、作者简介并附照片一张。
投稿邮箱:2514349440@qq.com
编辑微信:h155-155
即日起,原创文章所得赞赏超过十元百分之八十归作者所有,三天后平台将以红包形式发放给原作者。十元及十元以下的用于平台维护,不再发放。
感谢各位老师对《故道文苑》的支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