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调”被作为桐城派吟诵法之代表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之时,桐城派吟诵法之发源地的后辈们却几乎无缘亲耳聆听这种独特声音,也无法感知枞阳腔吟诵这一正宗吟咏之法的魅力。因此,我们一直在寻觅,希望能找到几位会桐城派古法吟诵的老先生,想要把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保护并传承下来,为后人留下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注:“唐调”为无锡人唐文治所创,唐先生是枞阳人吴汝纶的弟子。唐调与枞阳本土正宗吟咏之法实际有着很大区别。]掐指算来,读过私塾、会用枞阳方言以桐城派传统方法吟诵的老人都该在九十岁左右了,实在是凤毛麟角!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文乡诗词群钱钟先生的老父亲就是我们想要寻找的对象,且老人就住在枞阳城关,真是开心得不得了!
去年底,逮着钱钟先生来文旅局办事的机会,当面向他提出了请老爷子录制吟诵视频的请求,与他同行的县诗词学会程萍秘书长也在一旁为我帮腔。钱钟先生答应等过年后春暖花开时就着手这项工作。怎奈疫情耽搁,一拖就拖到了五月。5月4日,青年节,一个好日子,我们终于如愿来到了钱爷爷的家。
为了确保录制效果,我专门请来县融媒体中心的吴福成主任和摄影家汪华君主席。设备呢,文乡平台的汪克剑校长一早专程从雨坛送到枞阳来了,他当天有事不能参加。
趁着他们调制设备的当口,我与爷爷奶奶闲聊了一会。老人告诉我,他俩同龄,今年都是87岁。爷爷姓钱,老家在仪山、白荡湖边,奶奶姓施,老家义津。日本鬼子侵略枞阳时,奶奶家人跑鬼子反跑到仪山来了。爷爷的父亲是私塾先生,奶奶的父亲也是个文化人,两家很谈得来,自然就相处甚欢。爷爷开心地说,我俩五六岁就在一块玩儿了!
奶奶笑咪咪地一旁听着,偶尔插一两句话。她说爷爷一生就爱读书,老了还订了一大堆书报,每天要看上几个小时。爷爷的耳朵特别灵,一根针掉地下都能听见;眼睛却因看书看坏了,换过晶状体。我之前看过钱钟家人拍的奶奶与爷爷一起吟诵的视频,问奶奶“您也爱吟诵呀?”奶奶谦逊而略带羞涩地说“我不识字呢,都是跟他后面学的!”
采访过程中,幸福与安详一直写在二位老人的脸上,奶奶关切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爷爷的面庞。而我们要给两位老人拍照时,爷爷又总是那么自然地握住奶奶的手。这样两位相濡以沫、志趣相投的老人,从青梅竹马走到耄耋之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令人羡慕又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啊!
采访间隙,爷爷带我们去看他的书橱。老人从隔壁房间找来钥匙,打开书橱门,啊,一橱子的宝贝呈现在我们面前,看得小辈们的眼睛都直了!
爷爷即兴给我们念了起来。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这次爷爷给我们吟诵了绝句、律诗、古文,还给我们讲了他们小时候在私塾是如何上课的。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特别感谢钱钟先生的周密安排,感谢吴福成、汪华君、程萍的大力支持,感谢文乡同仁王坤、汪克剑以及几位晚生后辈的积极参与。敬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洪福齐天,期待有机会我们再来拜访二位老人!
文乡平台致力于枞阳地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弘扬,并乐意与关注、热爱家乡文化的朋友们共享,也期待大家提供相关线索。本次采录更多视频资料还未整理出来,今天且将我自己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及图片先行发布,以飨广大读者。更多音像资料稍后陆续再发,敬请关注~~
–END–
来源:文乡枞阳本平台原创发布
欢迎转发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枞阳出人,桐城出名|本来不想转,其实挺无聊!枞阳文史|“五服”宗族辈分关系之初探六皖风云起,开先宰相家︱《明清桐城青山何氏家族文化》出版文乡采风|岱鳌山,不只是一座山陈明华解读白云岩(一)|白云岩,七龙盘踞之地枞阳文史|【王乐群】枞阳县名的由来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七)枞阳文史|【黄雷生】枞阳老城的门枞阳文史|【黄雷生】烟云射蛟台文苑新苗|心宽一尺,路宽一丈ZYTV四朵金花|【视频】诗朗诵:如果择一城终老,我愿在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