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枞阳三中印记
导语:由于全县高中教育布局调整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枞阳三中整体搬迁与枞阳中学合并。至此,风雨兼程二十八年的枞阳三中,完成了她最后的使命。她为枞阳教育作出的贡献将会载入史册,她的精神也会继续光大传承。笔者作为三中发展的建设者、亲历者与见证者之一,虽然早已身闲局外,也难免和三中所有同仁一样,心有感怀。故谨以此文以志纪念。
十年一剑心血磨,筚路蓝缕
作者:杨亮生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光了之后还剩下的东西。”—题记
1999年,我离开工作18年的枞阳中学到枞阳三中当校长。当年的枞阳三中校园还不像现在是县城中心地段,而是地处老县城的城郊,是原三线厂向阳造船厂子弟学校的旧址。1993年向阳造船厂撤销并搬走后,政府划拨了其中一小部分房地产给教育局办了第三中学。各级领导还了累积的进城欠帐,也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这样的人事安排,自然无法从办学的长远目标去谋事谋人,从而导致学校创建之初的师资在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上的极其不合理,新学校的胚胎里就植入了结构性缺陷的基因。一所县城完中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遇到怎样的种种难解之题,必定是与这个先天的、致命的基因缺陷紧密相关。
向阳厂子弟学校原本只是一所初中,规模非常小,一共只有一幢两层小楼六间还不标准的教室。1993年三中建校时,向周边稍稍扩大了一点地皮;到1999年我去上仼时,学校的校园面积还仅仅只有29亩地,远不及现在的一所小学甚至幼儿园。从1993年建校到1999年,政府的投入总计才不过几十万元,更多地是靠学校自筹资金加借债盖了一幢教学楼、一幢办公和实验室混合的四层楼,一座拥有一间阶梯教室及图书阅览室的小楼,还有两幢教师宿舍、一幢男学生公寓和一幢女生宿舍,一块围不成二百米跑道的空地后是一幢两层小楼,一楼是师生食堂,二楼是工人宿舍。正值暑期开学前夕,进了学校大门,眼前看见的就是所谓的操场,其实只是一块没有正规跑道、长满荒草的空地,如果修跑道,差不多可以勉强修成二百米。学校大门正对着操场,这是那一代教育决策者们普遍布局校园的思路。空地上杂草丛生,污水储留在明沟里,臭气熏人。除了原子弟学校留下的旧房子外,后建的教学用房都是大红砖或红色涂料外墙,在烈日的映照下,红腥腥的格外刺眼,教学区用红砖砌成的一根根砖墙柱用钢筋串接起来,仿佛一束红色与铁链相间的腰带。大红颜色的外观,成为校园建筑的主色调。教工宿舍占去校园东南一角大约四分之一的地皮,开了一个圆门直通教学区。这一幅全景图中的全部空间,就像一枚小小的螺壳。“螺丝壳里做道场”,这是我当时的第一观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为扩招大量的计划外学生,许多中考分数很低的的孩子,只要拿钱便可上高中。但学校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普遍都还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只要能创收也就不管其他了,面对新的教育现象几乎没有什么思考和应对措施,学生打群架似乎已经成为全县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记者戢华盛在大型丛书《全国百名优秀校长访谈录『校魂』安徽卷》中曾这样描述道:幕旗山苍翠如屏,扬子江奔腾不息,见证了枞阳三中那个危难时期。1999年春夏,这所起点很低、先天不足、建校仅仅6年的年轻完中,经历了一次大的曲折,导致教育教学和管理跌入谷底,人心涣散,学校声誉正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学校地处长江边上远离县城中心,从地理位置而言,学校的辐射半径太小,不仅生源质量差,招生数量也明显不足,三中人正经受考验。杨亮生临危受命。那年那月,人到中年的杨校长一脚踏进三中校园时,真的是感慨万千!……
三中这所新办学校,教职工同时来自于全县多所完中和初中,先天就缺少优良文化的积淀和承传,又遭遇学校刚起步就滑坡的挫折,特别是教职工中同一年龄段的年轻人几乎占70%以上,这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也给学校良性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对三中人来说,“培育人文精神,找回自尊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稳定人心、确定目标、确立举措、力挽颓势、走出困境,乃是学校的当务之急。水是散的,河流却能成其大,顺其远;空气是散的,风却能聚集之,使其威力无穷;土是散的,砖窑的烧制,成就了坚固的砖石。一所学校,要想于山穷水尽时再现柳暗花明,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浪潮中扭转颓势,就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走别人的路是一种重复,走一条自己的路,将会是另一番全新的活法。学校动员全体教职工:第一,要挺起胸膛,发扬愈挫愈勇的精神,永不言败;第二,要苦练内功,打好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二次创业,以图崛起。
对三中来说,凝聚人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章立制,创新管理。学校以打破大锅饭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口号。要在山穷水尽时再现柳暗花明,决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迅速构建符合校情的思想文化,以引领学校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走出困境,由弱变强。学校启动了“1142”工程:强化一个意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确立一个宗旨——以教学为中心,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好四个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队伍建设、设备建设;构建两个模式:构建以因材施教为核心,面向全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科学民主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确立了”把三中办成管理有特色,教学有特点,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质量居全县领先水平的市级示范高中的办学目标”。具体实施步骤是:一年冲出低谷,每年一大步,三年跻身全县强校行列,五年办成市级示范高中。事实充分证明,这是一个符合校情、切实可行的办学目标。
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奋斗,学校艰难地冲出低谷。2000年秋季高考,学校应届生本科一次达线率跃居全县第三,本科一次达线人数比1999年净增长45.8%,总升学率上升到78.5%,学校当年被评为全县“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各大班子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代表出席学校的庆祝大会。学校从低谷中跃起,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士气。《皖枞报》2001年5月25日第四版以《风正一帆悬》为题,对三中的变化和新面貌作了专题报道。2001年高考,本科升学率跃居同类学校第二,学校再次荣获全县“教育教学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高考再上台阶,首摘全县完中重点大学升学率第一名的桂冠;2003年,本科一次达线突破百人大关;2004年,高考本科一次达线再破双百大关。高考的三级跳,使生源质量和参考人数均处于绝对劣势的枞阳三中,一跃跻身全县高考强校行列。
跃起于低谷,再冲关夺隘,连年告捷背后的付出和艰辛,非亲历亲为者是无法感同身受的。而在走向规范办学的过程中,学校也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冲破了重重落后思想的樊篱,克服了阻碍前进的一切旧框框和不良习惯。随着有关制度的出台和举措的实施,干事的绝大多数人渐渐尝到甜头,看见希望。在文化建设上,结合校情,我撰写了校训、校歌,对教风学风也形成了文字规范。由我作词的校歌唱响校园。毎年举行的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使学生激情澎湃,校园呈现出勃勃生机。
所有来过三中的人,他们会看见宁静整洁的校容校貌,但是他们并沒有看到伴随这些孩子一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人生、对于社会潜在的巨大价值。我们提出“培养良好习惯,收获美丽人生”的口号,把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制定了“ 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言行自律,身心自强”的十六字行为规范,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到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那些年,我们没有雇用清洁工,所有区域的卫生保洁,都划分到班级,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健康成长,必须从一滴一点做起。
优化和扩大生源几乎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当年依托向阳厂子弟学校校址建三中,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又处在长江边上,辐射半径太小,城区的生源根本下不来,因为不愿住校;城外生源被周边农村学校堵截,生源质量和数量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到三中来的都是投校无门的文化课成绩三四流以下生源,入学分数低,生额又不足,招生难度无法想象。为此,从2000年起,我们组织人员到全县初中宣传,打感情牌招生,费尽心思。但由于没有经济实力,效果并不是很好。后来又将初中校长们陆续请进校园,开展联谊活动,让他们亲自看一看学校变化,以求取得理解与支持。”酒香不怕巷子深”。随着学校高考一年一大步地上台阶、年年捷报频传的社会影响和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生源终于逐年得到优化。
教师的使命就是育人,以人为本乃教育之魂。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才是我们的根本使命。鉴于生源质量的现状,我们提出“面向全体,分层教学,治跛转差,不放弃一个学生”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拟定个性化学困生的转化方案,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非智力因素,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业和品格上都有进步。坚持摈弃仅以文化课成绩论优劣的标准,恪守“博爱、勤奋、务实、求精”的教风,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一举措的实施,让许多低分入学的学生在三中找到了自信,三年后便考上大学,常常一个低进高出的学生对一个乡一个村就会产生好的效应。老百姓也会口口相传,在全社会赢得良好声誉。
抢占现代化教学制高点是我们出奇制胜的举措。因受地积限制,学校暂时还不具备扩大校园地积和建设大楼的条件。于是我们把室内装配作为重点,率先抢占现代化制高点,在全县第一个建起了多媒体电教室、高标准语音室和两个高配置宽带网络机房,全体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并把人员培训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先请外地电教专家来校演示培训,后又分期派教师外出培训,使学校电化教学一开始就高起点、高质量,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人的技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开发,教师自制课件因而多次获得省市大奖,形成了三中一大特色和优势。2001年,学校就被命名为“安徽省电化教育设备一类达标学校”。同时,学校还购买和改建学生住房3800余平米,在现有的但还不标准的教室里装备了最新配置的实验设备,新建了容纳2000余人集就餐集会和艺体活动于一体的礼缮堂,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提供了优越条件。
到2002年学校接受安庆市办学水平评估时,无论是校容校貌、教学成果,还是人的精神风貌,都让评估组专家耳目一新、刮目相看。尽管校园很小,教学楼很旧,但布局渐趋合理,处处清洁干净;尽管操场很小,但每天的晨操却很壮观;实验、图书阅览室不再是摆设;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成为师生的热门。三年里,没有建一平米的房子,但现有的房子不再是空空如也作为摆设,所有有用的教学手段,都被用到了最佳状态。
当然,在校园面积和标准教学用房达标上,我们的欠债还很多。征地工作旷日持久,创建之前,拆迁校园内居民费尽周折。后来又遇到了更难啃的骨头,除了高额补偿外,当事人不断反复无常,到最后撕毀协议耍无赖闹事被拘留,出来后依然故我。致使征地工作举步维艰,许多工作做到接近成功阶段却又功败垂成,胎死腹中。万般无奈下,只好另辟蹊径,通过县政府,把相邻学校的70亩土地明确定性为教育用地,绝对不准挪作它用,并将地界桩埋好。尽管暂时征不了,但必须为学校后来扩容留下余地,上一道保险。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为迎接评估的几件大事都办了。一是购买了相邻房产的五幢公房,将其改造成学生公寓和教师住房,占地9亩;二是拆迁民居共占地10亩,使校园面积从29亩扩容到了48亩;三是搬迁原印刷厂,盖起2000平米钢构大礼堂兼餐厅,建一幢二层食堂厨房操作间和教工餐厅,拆除老食堂和女生公寓,筹建科学馆大楼;四是建成有地下排水道的250米跑道的操场,向下一步建标准操场过渡。至此,整个校园规划一期布局完成,小小螺壳里也可以设置精巧,布局合理,区域功能明确,一眼望去,不大的校园,让人感觉面貌一新,赏心悦目。评估验收的结果出人意料。专家组破例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通报评估结果。专家组组长激动地对我说,按惯例通报评估结果,只限于二级机构成员以上的干部,但今天在贵校破例。这些天来,我们被你们这几年从困境中突围出来、又连年创造的奇迹震撼!要让全体教职工了解自己学校的过去和现状,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大会通报结果时,全体职工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那场面那情形,让人激动让人鼓舞让人不能忘怀。那份喜悦,是一种重生的喜悦!
办学水平评估以优秀等次顺利通过后,主管局立即向县政府申请三中申报市级示范高中,县政府批准申请后立即向市教育局申报。而所有的申报达标工作,都要在2003年底评审之前完成。这比办学水平评估难度大多少倍。我们的困难主要还在硬件:一是校园面积不够;二是实验室面积不达标,要建新楼;三是餐厅食堂根本不合格。为了硬件达标,县委领导召开两次专门会议,批准我们申请两百万低息贷款。创建的日子里,真的恨不能一天当两天用。每天凌晨,我和班主任们都要到操场督查全体学生的广播操训练。到评估验收那天,那场景实在感人。不大的操场上,黑压压整齐划一,认真专注的标准动作,令专家们赞不绝口。他们多是校长出身,都十分明了这背后的训练是何其艰巨。
验收那几天,两千余人的校园里,一片废纸、一块白色垃圾也看不到,所有的学生都轻手轻脚地进出校园、教寝室和餐厅,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没有一起违纪事件,孩子们仿佛一夜之间懂事起来,他们都把学校的声誉看得特别重要。学校之前并没有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竟如此不约而同地主动做到极致,这一幕令我终身难忘。在全校大会上,我深情地赞誉我们的学生 “孺子可教”。感叹教育可以表现出如此神奇的魅力,正是我们的骄傲之所在!学校的晚会节目,是从全校各班送选的节目中遴选出来再加工而成,没有从校外请人助演,整个演出的开支也不过几千元,但节目却办得十分成功,压轴节目是校歌大合唱。歌词是我自己写的,请我的老前辈老同事音乐老师谱的曲子。那旋律,那气势,让所有人感到震撼!
2003年12月底,办学刚刚十年……四年前还遭受重挫陷入困境的三中,迅速跃起,连年奋进,竟以优异成绩一举通过市级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成功并提前实现了争创市级示范高中的目标,成为安庆市建校时间最短的年轻示范高中。毫无疑义,2003年是枞阳三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高考本科一次达线首破百人大关之后,又成功申报市级示范高中,规范办学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2004年,学校高考再次实现新的突破,本科一次达线人数再翻一番,跨越双百大关,应届生达线率一跃居全县第三,重点大学达线率全县第二,总升学率95%以上,在全县教育教学表彰会上荣获高中团体第三名大奖、培养优秀人才二等奖、理科综合一等奖。2004年6月,枞阳三中被评为“全国信息化示范学校”,共享全国名校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同年12月,《中国信息报》以《在改革中崛起》为题,对枞阳三中作了专访报道。2005年,枞阳县人民政府授予我“枞阳县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管理专家” 称号。2006年,大型丛书《全国百名优秀校长访谈录 · 安徽卷》第242页刊载记者专访:《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一文,对三中的崛起作了详尽的报道。到2007年,学校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五年上台阶,三中以最短的时间,迅速从低谷中跃起并跻身全县强校行列,书写了枞阳县办学史上的辉煌业绩。2008年,枞阳杂志第一期发表 《创新办学、人文强校》的专题文章,对枞阳三中本世纪以来的强校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作了详尽报道。
担任校长期间,我还先后在有关报刊发表了数篇教育教学心得:《“汨罗模式”的启示》(载于《安庆日报枞阳新闻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渗透》(第二届师圣杯全国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108页)、《快乐高考》 (《高考宝典》122页—135页)、《把握自我,科学应考》 (《今日枞阳》报 2004年5月21日第三版)、《在改革中崛起》(《中国信息报》2004年11月4日)、《因材施教–古老的命题常讲常新》(“求是杯”全国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育人》2005年第8期第47页)、《遵循德育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安庆市第二届中学校长论坛二等奖《获奖论文集》第120页)、《高中课改,校长先行》(《安庆日报》枞阳新闻版2006年7月21日)、《我的高考,我把握》(《安庆日报–枞阳新闻版》2006年5月30日)、《创新办学,人文强校》(《枞阳杂志》2008年第1期)。信念,是一架阶梯,一种力量。拥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在水穷时看见云起;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管理,形成自我特色,在低谷中捕捉腾飞的契机,才会使学校走出困境,勃发生机。
注:本文节选自《六十自述》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杨亮生安徽枞阳县人
原枞阳三中校长,现已退休
推荐阅读
枞阳三中印记印象枞阳|夜深忽梦少年事乡村记忆|甜酸苦辣话圩田文乡记忆|四十多年前的“打短工”心香一瓣|雅舍“栖梧阁”快讯|今天,丁汉院士回访母校白云中学!枞阳印象|永恒的记忆之母亲的采莲船同学情|赴约,去南京,不虚此行!
枞阳三中:十年一剑心血磨,筚路蓝缕
相关推荐
- 嘉兴二中好还是三中好啊 嘉兴二中好还是三中好一点
- 黄石三中全国排名第几 黄石三中全国排名多少
- 枞阳农民自办丰收节:脱贫了,致富了,小康了,幸福了!
- 文乡快讯|刚刚,枞阳,人工增雨,喜降甘霖!
- 文乡播报 | 【防汛】枞阳:洪水无情,人间有爱!
- 文乡记忆|枞阳师范的同学们,当年的实习你还记得吗?
- 文乡情怀|枞阳赞|歌词:我的枞阳
- 枞阳方言广播台 |【张兴周】晒稻
- 文乡史志|枞阳第一部村庄志——锏里的故事
- 文乡播报 | 【防汛】枞阳:安置点内书香浓
- 文乡传真|当麒麟集遇上黄梅戏——枞阳“宣传十九大,文艺下基层”走进麒麟镇
- 文乡传真|看枞阳!这一大班帅哥靓妹扛着长枪短炮去干啥?
-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 生姜扶贫记:漆匠吴礼达的改行之旅
- 文乡记忆|沈默君在枞阳
- 文乡情怀|难忘枞阳青山中学